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安徽省常模的构建

背景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水平影响其运动目标的确立和克服困难的信念,了解其现状对肺癌患者运动行为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但目前国内尚缺乏针对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测评工具的常模,使得测量结果缺乏参照标准。目的 建立安徽省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的常模。方法 将安徽省按地理位置划分为皖北、皖中、皖南3个区域,于2021年1—8月采用区域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 600例肺癌患者,采用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建立该量表的均数、百分位数和划界常模。结果Navitoclax体内 共发放问卷1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5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19%。安徽省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总分为(67.66±14.90)分,效能期望维度得分为(63.09±18.13)分,结果期望维度得分为(73.48±14.10)分。本研究按性别、年龄分组(19~35岁为青年组,36~59岁为中年组,≥60岁为老年组)建立了安徽省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的均数常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有无规律运动习惯、有无伴随疾病、医院级别、科室类别、BMlatent TB infectionI、地区划分是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总分的影响因素(P<0.05),以上述变量为依据建立分类常模;以5%为间隔,建立5分位至95分位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的百分位常模;以(■-s)、(■-0.5s)、(■+0.5s)、(■+s)为界点,将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水平按照量表总分由低到高分为极低、低、中等、高、极高5种状selleck态。结论 本研究初步构建了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量表安徽省的常模,可为研究该人群运动自我效能水平提供参考标准,也为进一步探讨肺癌患者运动自我效能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的影响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为探索疾病获益感的干预模式奠定基础。方法 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扬州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肺癌患者301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获益感量表、心理韧性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医学应Medical Help对方式问卷及简易疾病感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总分为(61.43±7.43)分。心理韧性总分为(54.16±11.97)分,社会支持总分为(44.61±6.01)分,应对方式中面对、回避、屈服维度评分分别为20(17,22)、18(17,19)、10(9,11)分,简易疾病感知总分为(42.24±6.15)分。疾病获益感总分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中面对得分均呈正相关,与应对方式中屈服、疾病感知得分均呈负相关(均获悉更多PSAG<0.05)。社会支持对疾病获益有正向效应,其次为心理韧性,应对方式中面对对疾病获益感有直接效应,疾病感知对疾病获益感有负向效应。结论 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水平较低,应帮助其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其心理韧性,正确认知疾病并积极面对,从而提高获益感水平。

经直肠取出标本在乙状结肠癌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直肠取出标本在乙状结肠癌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selleckchem MDV3100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100例乙状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观察组经直肠取出标本,腹部无切口,对照组经腹部切口取出标本。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手术标本情况,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状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睡眠质量,随访术后两年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8.13±8.11) min、(43.41±5.11) m L,明显长(多)于对照组的(83.31±9.01) min、(35.73±6.02) m L,术后排气时间为(42.31±5.66) 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3.87±4.91)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肠管切除长度、远、近端切缘、肿瘤大小、淋巴结清扫数目、pTNM分期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PSQ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术后的VAS评分和PSQI评分分别为(3.21±0.53)分、(4.98±0.4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1±1.22)分、(9.31±1.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年,两组患者均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两种术式的肿瘤根治效果相近,但经直selleck HPLC肠取出标本的腹腔镜乙状结肠根治术治疗medical sustainability乙状结肠癌可缩短术后排气时间,缓解术后疼痛,提高睡眠质量,更利于术后恢复。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奥希替尼治疗T790M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奥希替尼治疗T790M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确诊的T790M突变型NSCLC患者80例,将采用奥希替尼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38例),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奥希替尼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42例)。通过疾病控制率(DCR)和客观缓解率(ORR)评价药物治疗的近期疗效,通过首次无进展生存时间(PFS-1)评价药物治疗的远期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寻找更多过程中CD4~+及CD8~+数值,同时评价患者治疗期间的毒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DCR及OR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中位PFS-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期间观察组CD4~+/CD8~+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化疗期间观察组Adavosertib纯度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及毒副反应分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Immunochemicals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奥希替尼治疗T790M突变型NSCLC可提高近期疗效,提高免疫功能,减轻毒副反应。

血必净注射液联合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酚妥拉明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肌钙蛋白(cTnI)、B型脑钠肽(BNP)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94/100), 高于对照组的85.0%(85/100)(χ2=4.31, P 0.05)。治疗前, 两组CRP、IL-6、TNF-α、LVEF、cTnI、BN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moderated mediation05);治疗后, 观察组CRP、IL-6、TNF-α分别为(56.29±10.78)ng/L、(75.60±13.24)ng/L、(130.42±24.79)ng/L, 均低于对照组的(70.52±13.10)ng/L、(87.46±15.68)ng/L、(164.51±28.47)n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8、5.77、9.03, 均P 0.001);观察组LVEF[(58.30±8.65)%]高于对照组[(54.29±7.9)%], cTnI[(1.87±0.52)μg/L]、BNP[(218.42±24.23)ng/L]均低于对照组[(2.40±0.65)μg/L、(selleck合成325.61±36.97)n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6.36、24.25, 均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8/100), 高于对照组的6.0%(6/100),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确selleck切, 可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 改善心功能,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安全性高。

常规超声联合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技术诊断三阴性乳腺癌的价值

目的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常规超声联合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技术诊断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模型,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170例乳腺癌患者,其中TNBC患者36例(TNBC组),非TNBC患者134例(non-TNBC组);应用常规超声获取两组乳腺肿块形态、边缘、边界、内部回声、微钙化、后方回声、血流情况,VTIQ获取病灶的SWV最大值、SWV平均值、SWV最小值、SWV平均值与正常乳腺组织SWV比值(SWV平均值/正常值selleck合成),比较两组上述特征及参数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比较VTIQ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建立常规超声联合VTIQ诊断TNBC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ROC曲线分析该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两组肿块形态、边缘、微钙化、后方回声,以及SWV最大值、SWV平均值、SWV最小值、SWV平均值/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rizotinib体外C曲线分析显示,VTIQ各参数中SWV最大值<6.98 m/s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7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WV最大值<6.98 m/s、形态规则、边缘不光整伴分叶和后方回声增强均是鉴别TNBC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建立的预测模型为:Logit(P)=3.764-1.137*SWV最大值<6.98 m/s+1.354*形态规则+1.921*边缘不光整伴分叶+1.876*后方回声增强。该模型鉴别TNBC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6%、85.7%、72.0%、87.6%,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结论 常规超声联合VTIQ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TNBC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为预测Tstomatal immunityNBC提供重要参考。

CT引导下同轴法在中晚期胰腺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同轴法在中此网站晚期胰腺癌(PC)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20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中晚期PC患者62例,均在CT引导下行同轴法~(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观察PC病灶~(125)I粒子植入成功率,计划要求与实际操作中PC病灶体积、粒子数、剂量学参数[包括适形指数、BIBW2992体内均衡性指数、靶区外体积指数、100%处方剂量覆盖靶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V_(100))、150%处方剂量覆盖靶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V_(150))、90%靶体积接受的最小周边剂量(D90)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62例患者PC病灶~(125)I粒子植入成功率为100.0%。计划要求与实际操作中病灶体积、粒子数及适形指数、均衡性指数、靶区外体积指数、V_(100)、V_(150)、D_(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发生腹腔出血1例,轻度腹膜炎1例,粒子移位或脱落5例,高血糖2例,血清淀粉酶轻度升高19例;均未发生严重胰瘘、消化道穿孔、胆瘘、胰腺炎、放射性肠炎等并发症。结论 CTHIV unexposed infected引导下同轴法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PC有利于剂量学分布,可操作性强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丙戊酸联合X射线照射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丙戊酸(VPA)单独或联合X射确认细节线照射对人三阴性乳腺癌(TNBC) 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分析联合照射对MDA-MB-231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elexacaftor.html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2.5、 5.0、 10.0、 20.0和40.0 mmol·L~(-1)) VPA组、 4 Gy X射线照射组和不同浓度(2.5、 5.0、10.0、20.0和40.0 mmol·L~(-1)) 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于作用24、48和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4 Gy X射线照射组、5 mmol·L~(-1)VPA组、 5 mmol·L~(-1)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于作用24和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DA-MB-231细胞凋亡率和自噬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PA组和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均明显降低(P<0.01),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4 Gy X射线照射组比较,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均明显降低(P<0.01)。作用24 h后,2.5 mmol·L~(-1)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低于2.5 mmol·L~(-1)VPA组(P<0.05);作用72 h后,2.5和10.0 mmol·L~(-1)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低于2.5和10.0 mmol·L~(-1)VPA组(P<0.05)。5.0 mmol·L~(-1)VPA单独或联合4 antibiotic residue removalGy X射线作用MDA-MB-231细胞24和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4 Gy X射线照射组、 5.0 mmol·L~(-1)VPA组和5.0 mmol·L~(-1)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凋亡率和自噬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4 Gy X射线照射组比较,5.0 mmol·L~(-1)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凋亡率和自噬率均明显升高(P<0.01)。作用48 h后,与5.0 mmol·L~(-1)VPA组比较,5.0 mmol·L~(-1)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自噬率升高(P<0.05)。结论:VPA对MDA-MB-231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且VPA和X射线的联合抑制效果更优,其机制可能是二者联合引起细胞凋亡和自噬增加。

乙肝病毒感染对胰腺癌患者根治术后肝转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对胰腺癌患者根治术后肝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胰腺癌根治术的15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比较各临床病理因素分组胰腺癌术后无肝转移生存率、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获得影响胰腺癌superficial foot infection患者根治术后肝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HBV和N-HBV2组患者胰腺癌术后无肝转移生存率。结果:156例接受胰腺癌根治术患者,其中男105例(67.3selleck Imidazole ketone erastin%),女51例(32.7%),平均年龄为(53.8±10.9)岁,胰腺癌根治术后1年、2年、3年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3.5%、48.9%和Rapamycin56.3%,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T分期、血管神经侵犯、HBV感染以及HBV-DNA为影响胰腺癌患者根治术后肝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TNM/T_2+T_3分期胰腺癌术后肝转移的风险是TNM/T_1分期的4.654倍(HR:4.654,95%CI:3.876~5.432,P=0.000),伴有血管神经侵犯患者胰腺癌术后肝转移的风险是无血管神经侵犯的4.215倍(HR:4.215,95%CI:3.245~5.125,P=0.011),HBV感染患者胰腺癌术后肝转移的风险是非HBV感染患者的2.817倍(HR:2.817,95%CI:2.135~3.568,P=0.026),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N-HBV组胰腺癌术后1年、2年、3年的无肝转移生存率明显高于HBV组(73.6%、57.4%、43.1%vs. 61.5%、38.4%、30.4%,P<0.05)。结论:胰腺癌术后肝转移与TNM/T分期、肿瘤血管神经侵犯及伴有HBV感染密切相关。

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流行病学趋势及主要风险归因分析

韩国胰腺癌发病率从15~19岁的0.04/10万上升至85~89岁136.78/10万, 其中男性从0.03/10万上升至153.78/10万, 女性从0.04/10万上升至129.73/10万;死亡率从0.02/10万上升至135.98/10万, 其中男性从0.02/10万上selleck Ceralasertib升至156.21/10万, 女性从0.02/10万上升至127.59/10万。中国胰腺癌人群发病和死亡人数高峰均出现在65~69岁男性群体, 不同年龄组男性发病、死亡人数均高于同年龄组女性。日本胰腺癌人群发病人数高峰出现在80~84岁女性群体, 死亡人数高峰出现在75~79岁男性群体, 80岁男性发病、死亡人数均高于同年龄组女性, ≥80岁女性发病、死亡人数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韩国胰腺癌人群发病人数高峰出现在80~84岁女性群体, 死亡人数高峰出现在70~74岁男性群体, 75岁男性发病、死亡人数均高于同arbovirus infection年龄组女性, ≥75岁女性发病、死亡人数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2)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的年龄-时期-队列Dolutegravir体内实验剂量模型分析。年龄效应:矫正时期-队列效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死亡率风险均升高, 其中女性较男性更明显, 日本人群较中国、韩国人群更明显。时期效应:矫正年龄-队列效应, 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死亡率风险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中国人群时期效应更显著。队列效应:矫正年龄-时期效应, 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 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死亡率风险均降低。(3)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ASIR和ASMR变化趋势。1990—2019年中国胰腺癌ASIR、ASMR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9年ASIR、ASMR分别为1990年的1.82倍、1.79倍。日本胰腺癌ASIR、ASMR均呈缓慢上升趋势, 2019年ASIR、ASMR分别为1990年的1.09倍、1.0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