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226、CD96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K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自然杀伤(NK)细胞中CD226、CD96的表biotic elicitation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5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正常人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细胞中活化受体CD226、CD9selleckchem Captisol6和NK细胞抑制性受体TIGIT的表达,并分析CD226、CD96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Pearson分析CD226与CD96表达水平的关系;免疫组化法检Vorinostat分子量测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D226和CD96的共同配体CD155的表达,并分析CD155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NSCLC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NK细胞中CD226、CD96、TIGI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32±12.02)%vs.(84.23±4.01)%(P<0.05),(25.31±5.36)%vs.(34.26±10.23)%(P<0.05),(47.36±20.08)%vs.(52.31±18.36)%(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CD226+NK细胞比例与CD96+NK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486,P<0.05)。NSCLC高/中分化患者CD226+NK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低分化患者(P<0.05)。无淋巴结转移患者CD96+NK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NSCLC组织中CD155免疫组化染色总分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CD155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NSCLC患者NK细胞中CD226、CD9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这可能对肿瘤免疫逃逸有一定影响;上调NK细胞中CD226和CD96的表达可能成为治疗CD155阳性NSCLC患者的潜在方法。

基于华西三号孔的腋窝入路腔镜乳腺良性肿瘤切除及恶性肿瘤保乳术技巧与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腋窝入路腔镜乳腺良性肿瘤切除及恶性肿瘤保乳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8例腔镜乳腺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in vitro bioactivity7例良性肿瘤(乳房良性肿瘤组)和11例早期乳腺癌(乳房恶性肿瘤组),评估其手术可行性、肿瘤安全性及Ferrostatin-1术后美容效果,并采用Breast-Q及Scar-Q量表分析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 18例女性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2例为日间手术。乳房良性和恶性肿瘤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9.6±11.6)岁、(46.7±14.3)岁,平均肿瘤大小分别为(3.3±2.1)cm、(2.0±0.8)cm,手术时间分别为(138.9±57.0)min、(177.3±46.3)min。乳房恶性肿瘤组1例切缘阳性行术中扩大切除。患者术后均获随访,乳房良性和恶性肿瘤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6.8±4.0)个月和(8.7±4.9)个月,均未出现明显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转移。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性生活满意度、胸部功能满意度及乳房外形满意度在术后1个月稍有下降,selleck合成于术后1年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疤痕外观满意度评分术后1年上升至(64.6±5.9)分。结论 腋窝入路腔镜乳腺肿瘤切除术在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基础上,可有效改善术后美容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糖尿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4月本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95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资料,采集患者溃疡、坏疽部位底层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与分离,并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使用SPSS.25对研究对象的病原菌分布结果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5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中,男性66例(69.47%),女性29例(30.53%)。年龄37~82岁,平均年龄(62.46±12.07)岁,糖尿病病程3~39年,平均病程(15.40±9.09)年,糖尿病足病程1~15个月,平均(5.03±3.44AM-2282抑制剂)个月。46例(48.42%)患高血脂,49例(51.58%)患高血压,32例(33.68%)患糖尿病肾病。54例(56.84%)合并周围神经病变,59例(62.11%)合并周围血管病变,13例(13.68%)合并下肢动脉病变。Wagner 2级32例(33.68%),Wagner 3级38例(40.00%),Wagner 4级20例(Bioelectricity generation21.05%),Wagner 5级5例(5.27%)。根据Wagner级别将其分为两组,Wagner≤3组共70例(73.68%),Wagner>3组共25例(26.32%)。95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中74例培养出病原菌,阳性率77.89%。单一感染49例,2种细菌混合感染14例,3种细菌混合感染8例,4种细菌混合感染3例。共分离获得病原菌微生物11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5株(57.52%),革兰阴性菌44株(38.94%),真菌4株(3.5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病原菌。Wagner≤3组中49例培养出病原菌,单一感染38例,2种细菌混合感染9例,3种细菌混合感染2例。Wagner>3组中25例培养出病原菌Q-VD-Oph溶解度,单一感染11例,2种细菌混合感染5例,3种细菌混合感染6例,4种细菌混合感染3例。Wagner≤3组共培养病原菌62株(54.87%),革兰阳性菌43株(38.05%),革兰阴性菌18株(15.93%),真菌1株(0.88%)。Wagner>3组共培养病原菌51株(45.13%),革兰阳性菌22株(19.47%),革兰阴性菌26株(23.01%),真菌3株(2.65%)。不同分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布特征不同,Wagner≤3以革兰阳性菌为主,Wagner>3组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agner≤3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9.19±0.78)%,其中29例患者≥9%(41.43%)。Wagner>3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10.59±1.86)%,其中16例患者≥9%(64.00%)。两组之间对比HbA1c≥9%占比,Wagner>3组高于Wagner≤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Wagner等级的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分布不同,Wagner等级越高,越易发生革兰阴性菌感染,临床中应根据不同感染情况正确选择抗菌药物。

基于处方挖掘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筛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潜在抑制剂分子的研究

目的 从中药筛选具有潜在抑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ARS-CoV-2)活性的成分,进一步从原子水平揭示其抑制SARS-CoV-2表面刺突蛋白(S蛋白)受体结合域(RBD)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CE2)结合的内在机制。方法 检索新型冠状病毒Pidnarulex溶解度(简称“新冠肺炎”)治疗中药处方,构建“新冠肺炎中药候选活性成分数据库”。用具有ACE2抑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构建HipHop药效团模型,并对“新冠肺炎中药购买IDN-6556候选活性成分数据库”中活性成分筛选。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Tibetan medicine候选活性成分与ACE2的结合方式及其对SARS-CoV-2 S蛋白与ACE2识别的影响。结果 本文通过中药处方挖掘和分子动力学模拟,从143个新冠肺炎治疗中药处方中筛选出10种可与SARS-CoV-2 S蛋白/人源ACE2识别位点结合的中药成分。其中,枇杷叶主要活性成分23-trans-p-coumaryhormentic acid与ACE2具有最高的亲和力,且23-trans-p-coumaryhormentic acid的结合可有效阻断SARS-CoV-2 S蛋白与宿主细胞ACE2的结合。结论 本文通过虚拟筛选发现了SARS-CoV-2潜在抑制剂分子23-trans-p-coumaryhormentic acid,同时从原子水平预测了其抑制SARS-CoV-2 S蛋白与ACE2结合的内在机制,这将为SARS-CoV-2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槲皮素调控关节炎软骨细胞胆固醇代谢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关节炎软骨细胞胆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jq1.html固醇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小鼠软骨细胞,分为对照immediate loading组、模型组、低浓度组、高浓度组。CCK-8检测槲皮素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胆固醇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总胆固醇(TC)水平;qRT-PCR检测骨关节炎MK-2206分子量软骨细胞中Cyp7b1、CH25H、RORα、Mmp3、Mmp13、Col2a1、Il-6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细胞中CYP7B1、CH25H、RORα、MMP3和MMP1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CCK-8结果显示浓度在10μmol/L以下的槲皮素对软骨细胞没有毒性,而高浓度(25、50、100μmol/L)的槲皮素会抑制软骨细胞增殖。(2)细胞内总胆固醇水平测定结果显示,使用槲皮素处理后的关节炎软骨细胞内总胆固醇水平较模型组低(P<0.05)。(3)qRT-PCR结果显示,槲皮素组中软骨细胞的Cyp7b1、CH25H、RORα、Mmp3、Mmp13、Il-6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降低,Col2a1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05)。(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药物干预组中CYP7B1、CH25H、RORα、MMP3、 MMP13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比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 槲皮素可以通过CH25H/CYP7B1/RORα信号通路调控关节炎软骨细胞中的胆固醇代谢,减轻关节炎软骨细胞中的炎症和细胞外基质降解。

复方七芍降压片干预AT1介导JAK/STAT通路逆转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复方七芍降压片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大鼠的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介导的JAK/STAT信号通路影响。方法:11周龄原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七芍降压片组、缬沙坦组,以血压正常Wistar-Kyoto大鼠(WKY)作为对照组,每组15只。观察大鼠治疗前后的血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心肌组织AT1 mRNA表达、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模型组、复方七芍降压片组、缬沙坦组大鼠给药前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M symbioses>0.05),给药后复方七芍降压片组和缬沙坦治疗组大鼠收缩压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后复方七芍降压片组和缬沙坦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VP-16试剂型组血浆AngⅡ水平、心肌组织AT1 mRNA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Smoothened Agonist体外意义(P<0.01);复方七芍降压片组和缬沙坦组血浆AngⅡ水平、心肌组织AT1 mRNA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七芍降压片组与缬沙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Janus激酶(JAK1)、信号转导子及激活子(STAT3)、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 (Caspases-3)高表达,复方七芍降压片组和缬沙坦组JAK1、STAT3、Caspase-3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复方七芍降压片可能是通过作用于AT1介导的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发挥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作用。

不同胃肠消化阶段紫花芸豆蛋白的抗氧化活性和结构特征

以紫花芸豆蛋白为原料,通过胃肠模拟消化模型解析胃肠不同消化阶段芸豆蛋白水解物的抗氧化活性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经胃肠蛋白酶消化,芸豆蛋白的溶解度、水解度显著提高,与胃部消化相比,胃肠消化芸豆蛋白水解度增加120.27%,溶解度下降3.46%。电泳图谱及抗氧化活性分析表明,肠道消化期间,因胰蛋白酶作用,蛋白亚基水解作用增强,导致低分子质量肽段增加,分子质量<14.4 ku的亚基条带加深,与胃部模拟消化相比,水解产物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强,总抗氧化能力、Fe还原能力、ABTS清除率分别提高25.31%,85.76%,53.80%。对胃肠连续消化0.5,2,3 h水解产物超滤分级,随着消化时间的延长,分子质量<10 ku的消化产物增加,使水解产物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胃蛋白酶水解使蛋白质结构展开Median nerve,空间结构较为紧凑的β-折叠被破坏,变SAG半抑制浓度为较松散的β-转角,继续肠道消化后芸豆蛋白稳定结构恢复,β-折叠由34.63%增至41.29%。胃肠消化产物中暴露巯基、总巯基含量、含硫氨基酸总量随水解程度的加深持续下降,肠道消化后,消化产物的暴露巯基、总巯基含量、含硫氨基酸总量分别降低为(4.94±0.23)μmol/g、(6.14±0.20)μmol/g、2.08μg/g。SEM扫描分析结果表明,水解使芸豆蛋白呈絮Dolutegravir核磁状聚集,与胃部消化相比,肠道模拟消化后蛋白微观结构有序性增加,消化产物表面呈细密颗粒状。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时机的Meta分析

目的 分析早期进食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和并发症的影响,探寻术后早期进食的最佳时机。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1年12月发表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经口进食时间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selleckchem Galunisertib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经口进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较短(MD=-18.09 h,P<0.001);亚组分析显示:6~12 h进食组、12~24 h进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均短于传统经口进食组(MD分别为-16.12 h、-24.82 h,均P<0.001)。在术后并发症发点击此处生率方面,早期经口进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经口进食组(OR=0.49,P=0.001);亚组分析Plants medicinal显示:6~12 h进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经口进食组(OR=0.44,P=0.005)、12~24 h进食组与传统经口进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8,P=0.090)。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早期经口进食组术后住院时间较短(MD=-3.37 d,P<0.001);亚组分析显示:6~12 h进食组、12~24 h进食组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经口进食组(MD分别为-2.92 d、-4.67d,均P<0.001)。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早期进食的最佳时机可能为6~12 h,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MMP-14、MMP-13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的关系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寻找更多-13)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83例CHF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4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MMP-14、MMP-13水平、心室重构指标的差异,以及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MMP-14、MMP-13水平及心室重构指标的差异,分析MMP-14、MMP-13与CHF患者心室重构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MMP-14、MMP-1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Ⅳ级患者MMP-14、MMP-13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Ⅲ级患者(P<0.05),心功能Ⅲ级患者MMP-14、MMP-13水平明显高于Ⅱ级患者(P<0.05)。观察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右心室内径(RV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Ⅳ级患者LAD、LVDd、RVD、LVMI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Ⅲ级患者,LVFS、LVEF明显低于心功能Ⅱ级、Ⅲ级患者(P<0.05);心功能Ⅲ级患者LAD、LVDd、RVD、LVMI明显高于Ⅱ级患者,LVFS、LVEF明显低于心功能Ⅱ级患者(P<0.05)。PearsoMRTX1133使用方法n相关分析表明,MMP-14、MMP-13水平与LAD、LVDd、RVD、LVMI呈正相关(r>0,P<0.001),与LVFS、LVEF呈负相关(r<0,P<0.001)。结论 CHF患者体内MMP-14、MMP-13存在异常高表达Chromogenic medium,二者随心功能分级升高而升高,且与心室重构存在明显相关性。

基线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对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血管腔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

背景 目前接受下肢血管腔内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的死亡率仍较高,预后较差。利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评估的营养不良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GNRI评估的基线营养不良对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血管腔内治疗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New bioluminescent pyrophosphate assay取2011Colforsin分子量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病变并接受下肢血管腔内治疗的9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随访2年。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即GNRI将95例患者分为三组:营养正常组(43例)、轻度营养不良组(31例)、中-重度营养不良组(21例)。收集患者的基线GNRI和其他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体质指数(BMI)、合并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分级、血压(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红蛋白、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HbA_(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蛋白、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临床结局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大截肢。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95例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中营养不良52例(54.7%)。三组患者BMI、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血红蛋白、TG、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内16例患者死亡,其中10例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5例患者接受了大截肢手术治疗。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营养正常组、轻度营养不良组、中-重度营养不良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92.1%、75.6%、50.1%;三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selleck Talazoparibnk检验:χ~2=10.812,P=0.00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NRI≤98是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3.937,95%CI(1.070,13.942),P=0.037〕。结论 营养正常(GNRI>98)患者2年生存率高于营养不良(GNRI≤98)患者;基于GNRI评估的营养不良可能是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和调节此类患者营养状态可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