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106(miR-106)、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L2)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微血管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06例,根据是否合并Antiretroviral medicinesDR及其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56例(PDR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68例(NPDR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82例(NDR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肘静脉血,采用RT-qPCR法检测血清miR-106,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CL2、IL-6、TNF-α,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循环祖细胞(CPC)、内皮祖细胞(EPC)、循环内皮细胞(CEC)比例,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PG),采用乳胶凝集反应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餐后2 h血糖(2 h PG)。比较三组血清miR-106、CCL2、IL-6、TNF-α水平及外周血CPC、EPC、CEC比例,分析DR患者血清miR-106、CCL2水平与外周血CPC、EPC、CEC比例及血清IL-6、TNF-α水平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至DR或PDR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NPDR组、NDR组比较,PDR组血清miR-106水平及外周血CPC、EPC比例显著降低,血清CCL2、IL-6、TNF-α水平及外周血CEC比例显著升高(P均<0.05)。与NDR组比较,NPDR组血清Enasidenib核磁miR-106水平及外周血CPC、EPC比例显著降低,血清CCL2、IL-6、TNF-α水平及外周血CEC比例显著升高(P均<0.05)。DR患者血清miR-106水平与外周血CPC、EPC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与外周血CEC比例和血清IL-6、TNF-α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均<0.05);血清CCL2水平与外周血CPC、EPC比例呈负相关关系,与外周血CEC比例和血清IL-6、TNF-α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血清miR-106水平与血清CCL2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L2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至DR或PDR的独立危险因素,而miR-106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DR患者血清miR-106水平降低、血清CCL2水平升高,二者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共同参与DR微血管损伤;miR-106、CCL2是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至DR或PDR的LY294002独立影响因素。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泽漆抗慢阻肺药效物质基础分析
目的:对泽漆水提物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探讨泽漆水提物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检测大鼠灌胃泽漆水提物后入血成分,检测条件为Agilent RRHD SB-C_(18)色谱柱(3 mm×100 mm,1.8 μm),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5 min,5%~30%B;15~20 min,30%~50%B;20~30 min,50%~95%B;30~35 min,95%~5%B),检测波长190~800 nm,柱温40 ℃,流速0.3 mL·min~(-1),进样量4 μL,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检测模式,检测范围m/z 50~1 250;通过网络药理学对入血成分的靶点与Medical drama seriesCOPD的靶点进行交互分析,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关键成分和关键靶点,Metascape数据库预测泽漆抗COPD主要涉及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及信号通路,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判断关键靶点和关键成Rapamycin IC50分的亲合力。结果:大鼠灌胃泽漆水提物后,从其含药血清中检测出29个入血成分,9个为原型成分,20个为代谢产物;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quercetin)、芹菜素(apigenin)、柚皮素(naringenin)和helioscopinoliZ-VAD-FMKde C为泽漆抗COPD的关键成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蛋白(ALB)、蛋白激酶B1(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为泽漆抗COPD的关键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入血成分中1个二萜内酯(helioscopinolide C)和3个黄酮(柚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化合物与泽漆抗COPD的关键靶点均具有强烈结合活性。结论:泽漆中柚皮素、helioscopinolide C、木犀草素、芹菜素可能是其抗COPD的主要药效物质。
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证候要素分布特征文献研究
目的:总结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的证候要素分布特nano biointerface征,为临床辨治及证候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CBM、PF-6463922临床试验VIP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7年12月31日的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中医文献,提取文献四诊资料、证候要素、证候要素靶位等信息,进行数据规范化及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335篇,其中糖尿病本病期文献287篇,累计提取889个证型,1 544个证候要素,504个证候要素靶位,6 190个四诊条目;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文献48篇,累计提取205个证型,378个证候要素,67个证候要素靶位,1 572个四诊条目。本病期常见证候要素依次为阴虚、气虚、实热、痰湿,大血管PLX4032病变常见证候要素依次为阴虚、血瘀、气虚、痰湿;本病期常见证候要素靶位依次为肾、脾、胃,大血管病变常见证候要素靶位依次为脉、脾、肾;本病期常见高频症状依次为口干口渴、乏力、多饮、多尿、尿频,大血管病变常见高频症状依次为肢体疼痛、乏力、口干口渴、心悸、头晕,与本病期表征差异显著。结论:阴虚、气虚是由糖尿病本病期进展至大血管病变阶段的贯穿疾病全程的基本证候要素,随疾病进展临床症状谱复杂化、多样化,痰湿、血瘀逐渐加重,呈由虚致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病位在脉,病变脏腑与脾、肾相关。
成年人不同肥胖评价指标对高血压患病风险预测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率(BFP)、腰围(WC)、腰围身高比(WHtR)和内脏脂肪指数(VFI)5个肥胖评价指标及联合使用两类肥胖Erdafitinib评价指标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 基于“甘肃城乡自然人群队列建设与肿瘤随访研究”基线调查的数据,采用带有协变量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和比较单个肥胖评价指标和两类肥胖评价指标联合预测高血压患病风险的效果。结果 对20 079名成年人的分析显示,BMI、BFP、WC、WHtR和VFI预测高血压患病风险的AUC分别为0.636、0.604、0.615、0.614和0.619。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marine microbiology肥胖评价指标BMI和WC联合预测的AUC(0.643)大于单独预测效果最佳的BMI的AUC(0.636),但AUC仅增加1.09%。中心性肥胖评价指标WC、WHtR和VFI与一般性肥胖评价指标BFP联合的AUC均小于单独使用BMI的AUC。BMI预测高血压的切点值为24.2 kg/m2。结论 BMI预测高血压患病风险的效果优于BFP、WC、WHtR和VFI单独预测的点击此处效果,联合使用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评价指标的预测效果并不优于单独使用BMI的效果。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成年人应将BMI控制在超重标准以下。
高迁移率族蛋白1联合白细胞介素-1β及脂多糖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协同IL-1β及脂多糖对RA患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增殖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我院行关节置换或关节镜手术的RA患者的滑膜进行FLS的原代培养,传代至4~6代用于实验。分别使用不同浓度HMGB1(100、500、2 000 ng/ml)、IL-1β(0.5 ng/ml)、脂多糖(medication error100 ng/ml)单独刺激FLS;HMGB1/IL-1β混合物及HMGB1/脂多糖混合物共同刺激FLS。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FLS的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L-6、IL-8、MMP-3的浓度。多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HMGB1、IL-1β、脂多糖单独刺激和HMGB1/IL-1β、HMGB1/脂多糖混合物共同刺激都不影响FLS增殖(F=0.415,P=0.915)。除大剂量HMGB1组IL-6明显增高selleckchem NN2211[(23.0±1.1)ng/ml];HMGB1、IL-1β、脂多糖单独刺激不影响FLS分泌IL-6、IL-8和MMP-3,但HMGB1与IL-1β、脂多糖共同刺激可明显促进FLBaf-A1采购S分泌IL-6、IL-8和MMP-3(F值分别是97.804,117.383,70.179,P=0.000),且呈HMGB1剂量依赖性。结论 HMGB1与IL-1β、脂多糖共同刺激有明显的促炎因子活性,可显著增加IL-6、IL-8、MMP-3的产生。
人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的构建及其自激活检测
目的 构建人程序性死亡受体配STM2457 IC50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免疫球蛋白可变区(immunoglobulin variable region,IgV)结构域基因酵母双杂交重组诱饵质粒,检测bioceramic characterization其在酵母中的表达情况,检测PD-L1 IgV蛋白细胞毒性和自我激活,以及PD-L1 IgV与人硫氧还蛋白(human thioredoxin,hTrx)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人PD-L1进行分析,并根据NCBI 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的PD-L1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扩增PD-L1 IgV结构域的引物,以pENTER-PD-L1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克隆至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诱饵质粒及pGBKT7空载体分别转化至Y2HGold酵母细胞,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D-L1 IgV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PD-L1 IgV蛋白毒性及自我激活效应,并采用滴板法检测诱饵蛋白PD-L1 IgV与hTrx相互作用情况。结果 PD-L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成功构建了重组诱饵质粒pGBKT7-PD-L1 IgV,并获得Y2HGold阳性克隆子,PD-L1 IgV能在其中稳定表达Tamoxifen。空载体pGBKT7、重组诱饵质粒pGBKT7-PD-L1 IgV在SD/-Trp、SD/-Trp/X-α-Gal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大小、数量一致,呈白色,在SD/-Trp/X-α-Gal/AbA平板上两者均不生长,表明PD-L1 IgV蛋白对酵母无毒性且无自我激活效应;滴板法试验结果显示,所有实验组在SD/-Trp/-Leu平板上生长良好,仅阳性对照组可在SD/-Trp/-Leu/X-α-Gal/AbA平板上生长且呈蓝色,表明诱饵蛋白PD-L1 IgV、hTrx不存在自我激活现象,且两者之间也不存在相互作用。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人PD-L1 IgV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PD-L1 IgV蛋白对酵母细胞无毒性且无自我激活效应,且与hTrx之间无相互作用。后续可利用hTrx构建肽适体文库,从中筛选可与PD-L1 IgV特异结合的肽适体。
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的影响
目的 探讨苯甲酸阿格列汀片(简称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山东第一LY2835219试剂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每组各50例,组1(阿格列汀低剂量组):二甲双胍+阿格列汀(12.5 mg/d);组2(阿格列汀高剂量组):二甲双胍+阿格列汀(25 mg/d);组3(对照组):二甲双胍+安慰剂。治疗12个Trichostatin A临床试验月后观察三组患者血糖、age- and immunity-structured population血脂。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组l、组2的FBG和HbA1c均显著低于组3,组2的FBG和HbA1c低于组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低于治疗前,组l、组2的TC、TG和LDL-C均低于组3,组2的TC、TG和LDL-C低于组l,组1、组2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组3,组2的HDL-C高于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阿格列汀剂量与血糖、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P <0.05)。结论 阿格列汀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且均呈剂量依赖性。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
目的 观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CL 318952NSCLC)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状况,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NSCLC患者。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评估患者接受治疗前的自我感受负担状况;设计患者一般CL13900核磁资料调查表,调查患者一般资料;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评估患者社会支持度;采用Cataldo肺癌患者病耻感量表(CLCSS)评估患者病耻感;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评估患者家庭关怀度;分析老年NSCLC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11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为97.36%。110例老年NSCLC患者SPBS评分为(32.56±2.39)分。肿瘤TNM分期Ⅲ~Ⅳ期、社会支持度低、病耻感强、家庭关怀度低的老年NSCLC患者的SPBS评分高于肿瘤TNM分期Ⅰ~Ⅱ期、社会支Biosimilar pharmaceuticals持度中等/高、病耻感中等/弱、家庭关怀度中等/高的老年NSCLC患者(P<0.05);其他不同特征的患者SP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NM分期Ⅲ~Ⅳ期、社会支持度低、病耻感强、家庭关怀度低是老年NSCLC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NSCLC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重,其影响因素可能为癌症中晚期、社会支持度低、病耻感强、家庭关怀度低。
细胞外基质相关分子在眼底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眼底新生血管形成是导致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外基质(ECM)固有成分中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经酶解后在体外研究及动物实验中已证实可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发生。ECM黏附分子中的整合素α5β1与纤连蛋白在体外可促进内皮细胞黏附、增生,其抑制剂于体内则可抑制CNV、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整合素αVβ3及αVβ5的抑制剂在体内也可发挥类似作用。黏附分子中的选择素及细胞间黏附分子则主要通过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新生血管形成。ECM降解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尤其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selleckA)(通过促进纤溶酶的生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主要是MMP-2及MMP-9)selleckchem Baricitinib,在体外及体内实验中已virologic suppression证明可促进CNV、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而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则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对ECM相关分子在CNV、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将为预防和治疗眼底新生血管形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老年直立性低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直立性低血压(OH)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从开滦体检数据库中整群抽取2010—2011年在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和赵各庄composite biomaterials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年龄≥60岁的人群共12 257例,按照25%的比例随机抽取3 064例,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对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2 464例受试者行资料收集、24 h动态血压监测、卧位和直立位血压测量。根据是否发生OH将其分为OH组和非OH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不同年龄段〔分为60~64岁(726例)、65~69岁(325例)、70~74岁(337例)、≥75岁(204例)〕受试者OH检出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OH影响因素。结果 2 464例受试者中,24 h动态血压监测、卧位和直立位血压测量数据合格者1 738例,其中体位性高血压146例,最后1 592例纳入统计分析。1 592例受试者中,OH检出率为24.1%(384/1 592),男性OH检出率为24.0%(255/1 061),女性OH检出率为24.3%(129/531);单纯收缩期OH 175例(11.0%),单selleck产品纯舒张期OH 122例(7.7%),双期OH 87例(5.5%)。OH组年龄、有糖尿病史者所占比例、卧位收缩压、卧位舒张压高于非OH组,体育锻炼者所占比例低于非OH组(P<0.05)。≥75岁受试者OH检出率高于60~64岁受试者,70~74、≥75岁受试者单纯收缩期OH检出率高于60~64岁受试者,≥75岁受试者单纯收缩期OH检出率高于65~69岁受试者(P<0.05)。OH组2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高于非OH组(P<0.05);两组血压昼夜节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DV310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育锻炼、卧位收缩压、卧位舒张压、血压昼夜节律是老年OH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OH检出率为24.1%,其中单纯收缩期OH、单纯舒张期OH、双期OH的检出率分别为11.0%、7.7%、5.5%;高龄、缺乏体育锻炼、卧位收缩压≥140mm Hg、卧位舒张压≥90 mm Hg、反杓型血压是老年OH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