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有氧结合抗阻运获悉更多动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康复训练中对运动功能、血管内皮功能、血脂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A组、研究B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A组实施有氧运动训练方案,研究B组实施有氧结合抗阻运动训练方案。收集3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血管内皮功能、血脂水平、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研究B组治疗6个月后超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Crouse斑块积分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A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高于对照组、研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B组治疗6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点击此处,LDL-C)水平均明NBVbe medium显低于对照组、研究A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高于对照组、研究A组;研究B组治疗6个月后峰值耗氧量(VO2peak)、无氧代谢阈值氧耗量(VO_2A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B组治疗6个月后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有氧运动,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康复训练中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血脂水平,提高运动功能。
p53突变状态对肿瘤微环境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
炎症反应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双刃剑的作用。依据不同的肿瘤微环境,炎症反应可能促进肿瘤进展,也可能抑制肿瘤进展。肿瘤微环境对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已经成为肿瘤免疫研究关注的热点。肿瘤内浸润的巨噬细胞在肿瘤相关炎症反应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常肿瘤中的巨噬细胞会被肿瘤微环境驯化为抗炎表型(M2型),通过下调肿瘤免疫应答促进肿瘤生长、迁移和侵袭。如何重编程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使其转变为增强肿瘤免疫的促炎表型(Berzosertib采购M1型),已成为临床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问题。抑癌基因p53在人类的多种肿瘤中表现为高频突变,而突变p53可获得癌基因的新功能,促进炎症相关肿瘤的发展。但是,不同p53突变体对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仍不清楚。为了探究肿瘤微环境下,不同p53突变状态对巨噬细胞炎症表型的调控作用,本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首先,通过比较分析野生型p53小鼠(p53~(+/+))、自发肿瘤的p53缺失小鼠(p53~(-/-))和自发肿瘤的p53~(N236S)突变小鼠(p53~(S/S))体内炎症水平,我们发现:与p53~(+/+)小鼠相比,p53~(-/-)小鼠和p53~(S/S)小鼠的肝脾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TNFα、OSMR、c-Myc、Bcl-xl、Cyclin D1、p-STAT3、STAT3和ERK的表达升高。结果表明:p53~(-/-)小鼠和p53~(S/S)小鼠体内的炎症水平上调,提示p53功能失常状态在导致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还会伴随炎症水平的上调。2、进一步比较分析p53缺失突变和p53点突变这两种p53功能失常状态下的炎症水平,结果显示:首先,在细胞水平上,相比p53缺失背景的人肺癌细胞H1299,外源过表达了人类肿瘤热点突变p53~(R175H)突变或p53~(R273H)突变的H1299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PPARγ和CSF1,已知这两个因子可诱导抗炎表型巨噬细胞(M2型)。此外,携带了p53~(R172H)突变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MEFs)中IL6/STAT3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低于p53缺失突变的MEFs。这些数据表明携带了p53~(R175H)/p53~(R273H)/p53~(R172H)突变的细胞中维持着更低的炎症水平,提示p53~(R175H)/p53~(R273H)/p53~(R172H)突变体可能会在肿瘤微环境中对巨噬细胞表型的极化发挥一定程度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在p53缺失或p53~(R172H)突变的MEFs中过表达了癌基因Ras,建立移植瘤小鼠模型,用于比较实体肿瘤中p53突变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p53缺失的肿瘤组织,携带p53~(R172H)突变的肿瘤组织表达更低水平的炎症因子IL6以及M1表型标记物CCL3和i NOS,并且还表达更高水平的CSF1以及M2表型标记物CCL22、CD206和Arg1。而与p53缺失突变相比,携带p53~(R172H)突变的细胞在小鼠皮下形成更大的肿瘤。这些数据表明携带了p53~(R172H)突变的肿瘤组织中维持着更低的炎症水平,并含有更多的M2表型巨噬细胞。提示p53~(R172H)突变体可能会促进肿瘤中巨噬细胞的M2表型极化,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以上结果表明:相比p53缺失突变状态,p53~(R175H)/p53~(R273H)/p53~(R172H)突变蛋白可能通过诱导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抗炎表型,维持低水平的炎症,从而获得更强的致瘤能力,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3、为了研究不同p53突变状态对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诱导调控作用,我们收集肿瘤细胞上清培养巨噬细胞,以研究携带不同p53突变的肿瘤细胞分泌因子对巨噬细胞炎症表型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巨噬细胞经携带p53突变的H1299或MEFs细胞来源的条件培养基诱导后,巨噬细胞内M1型标记物TNFα、CCL3、IRF5和i NOS的表达显著下调,同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也被显著抑制。这表明:p53缺失突变或携带p53~(R175H)/p53~(R273H)/p53~(R172H)突变的肿瘤细胞来源的条件培养基可诱导巨噬细胞的M2表型极化,提示p53突变可影响肿瘤细胞中因子的分泌,从而调控微环境内巨噬细胞的抗炎表型。进一步比较分析p53缺失突变或p53点突变状态对肿瘤微环境中巨更多噬细胞的炎症调控作用,发现携带了p53点突变如p53~(R273H)/p53~(R172H)的肿瘤可更显著地诱导M2表型的巨噬细胞。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53功能失常状态的肿瘤进程伴随了炎症水平的上调。并且,p53突变可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诱导M2表型巨噬细胞。而p53点突变可更显著地诱导M2表型巨噬细胞,比p53缺失突变状态维持更低的炎症水平。基于这些原因,p53点突变如p53~(N236S)/p53~(R172H)表现出更强的致瘤能力。为了拮抗突变p53对巨噬细胞的M2表型诱导作用,接下来,我们对几种天然产物进行筛选。通过比较分析几种天然产物对肿瘤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我们剔除了对肿瘤细胞毒性较大或对肿瘤细胞影响较小的天然产物,最终筛选出IC_(50)值介于中间的天然产物姜黄素。为了排除姜黄素的直接抗肿瘤作用,我们进一步研究确定了姜黄素对肿瘤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效果的浓度。通过使用该浓度的姜黄素处理肿瘤细胞,我们在体内外水平分别研究了姜黄素对重编程巨噬细胞的肿瘤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低浓度姜黄素处理不同p53突变状态的肿瘤细胞后,我们发现姜黄素虽然不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但可抑制肿瘤细胞内的IL6/STAT3信号,下调PPARγ和CSF1的表达。已知STAT3信号在肿瘤进程中通常被异常激活,而STAT3、PPARγ和CSF1也可诱导M2抗炎表型巨噬细胞的极化。这提示低浓度姜黄素可对肿瘤细胞以及肿瘤微环境发挥炎症调节作用。进一步收集肿瘤细胞上清培养巨噬细胞后,我们发现:与肿瘤细胞来源的条件培养基相比,姜黄素处理过的肿瘤细胞来源的条件培养基可上调巨噬细胞中M1型标记物TNFα、IRF5、CCL3和i NOS的表达。这表明低浓度姜黄素可通过调节不同p53突变状态的肿瘤细胞的因子表达,改变肿瘤细胞炎症微环境,从而调控突变p53诱导的M2型巨噬细胞转变为M1型。2、为了验证姜黄素在体内的肿瘤炎症调节作用,接下来我们将姜黄素体外预处理的p53缺失突变或p53~(R172H)突变的MEFs皮下成瘤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我们发现,姜黄素的应用抑制了不同p53突变状态的肿瘤组织中的IL6/STAT3信号,下调了肿瘤组织中PPARγ和CSF1的表达,上调了炎症信号NF-κB亚基RELB和p65的表达,同时也下调了M2型标记物CCL22、IRF4、CD206和Arg1的表达,并且显著地抑制了肿瘤的生长。这提示我们:姜黄素体外预处理不同p53突变状态的MEFs后,可改变荷瘤小鼠内的肿瘤炎症微环境,抑制突变p53诱导的M2表型极化,并最终抑制p53缺失MEFs和p53~(R172H) MEFs的致瘤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p53功能失常的肿瘤进展过程中伴随着低水平炎症,且突变p53可通过调控肿瘤细胞中因子的表达,从而对巨噬细胞发挥M2表型诱导作用。此外我们的研究进一步阐明,stomatal immunityp53点突变状态比p53缺失突变状态更显著地诱导M2表型巨噬细胞,维持更低的炎症水平,从而表现出更强的致瘤能力。而应用姜黄素可改变肿瘤炎症微环境,抑制突变p53诱导的M2表型巨噬细胞极化,并进一步抑制肿瘤的生长。本研究可为不同p53状态的肿瘤患者提供一种潜在的个性化肿瘤免疫治疗方案。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术后肠道菌群分析及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在肝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普遍的一种原发性肝癌,全球排名第五。大多数HCC患者预后不良,因为早期诊断有限,且晚期肝细胞癌的有效治疗方案较少。即使积极治疗,如肝移植、切除、经皮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HCC仍有可能复发和转移,5年生存率不到20%。此外,传统的化疗和分子靶向药物都受到肿瘤异质性以及肿瘤中可能产生的固有和获得性耐药性的阻碍。这些特征限制了HCC患者全身治疗的功效。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的策略来改善HCC患者的临床结果。目前,肠道菌群被公认为是除心肝脾肺肾外的一种虚拟器官,与大脑、心血管、肾脏、骨骼系统等肠外器官形成相应的轴,成为研究的焦点。近几年,肠-肝轴的研究越来越被学者们关注。肠道菌群与肝脏之间的互利关系是由代谢、免疫和神经内分泌之间等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稳定调节的。肠-肝轴可调控肝脏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是Fulvestrant当前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据报道肝肠轴在HCC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但HCC患者肠道菌群对临床结局的影响尚不清楚,肠道菌群与肝细胞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治疗之间的相互联系仍需进一步阐明。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医学领域中一个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平台,主要专注于小分子对生物体干扰的动态变化。非靶向代谢组学主要在临床医学领域用于发现生物代谢标志物以及肿瘤相关致癌机制研究,在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和HCC的相关研究中代谢组学方法也是常用的检测手段。据报道,鞘氨醇、氨基酸、胆汁酸等血清、粪便或尿液的代谢物,是CLD或HCC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可见,患者的血清、尿液和粪便通常是反映全身整体系统代谢紊乱的代谢物库,这些样本中的复杂多变的标记物可以反映疾病过程中系统的特征。烟酰胺单核苷酸(β-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NMN)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的一种前体代谢物。烟酰胺(Nicotinamide,NAM)是烟酸的一种酰胺衍生物。肉、鱼、蛋、豆类、蘑菇、坚果和谷物等食物中都含有烟酰胺。NAM通过色氨酸代谢从头合成,摄取后易被消化道胃肠吸收,广泛分布于生物体的组织中。NMN可通过烟酰胺单核苷酸腺苷转移酶(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 adenylyltransferase,NMNAT)催化并利用ATP直接合成。NAD+是一种可以在体内大量合成产生的与产能相关的代谢物,具有维持机体细胞稳态、保证机体生命进程有序进行的功能。据报道NAD+对肝癌、皮肤癌有预防作用,但NMN对肝细胞癌的发展进程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主要探讨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在肝癌中的作用及机制,为开发新的肝癌治疗策略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术前术后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物变化的初步研究(一)首先通过对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术前术后粪便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评估肝癌患者术前术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二)通过对30例人肝癌患者术前和手术后粪便样本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检测,比较肝癌患者术前术后粪便样本代谢途径变化情况,筛选出差异代谢通路进行后续研究。第二部分:通过细胞实验进一步探讨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在肝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首先利用低、中、高剂量的酰胺单核苷酸(NMN)干预肝癌细胞Hep G2和Huh-7,采用NAD+浓度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NAD+浓度变化;CCK-8检测细胞增殖变化,Hoechst染色检测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试剂盒检测细胞中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探讨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二)为了研究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对肝癌细胞自噬的影响,利用低、中、高剂量的酰胺单核苷酸(NMN)干预肝癌细胞Hep G2和Huh-7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LC3B(计算LC3B-II/LC3B-I比值)、Beclin 1、ATG5和p62的表达。(三)为了研究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对肝癌Hep G2和Huh-7细胞铁死亡的影响,不同浓度的NMN干预Hep G2和Huh-7肝癌细胞后,试剂盒方法检测细胞内ROS、MDA、SOD与GSH水平及细胞内铁离子水平;通过Real-time PCselleckchem Z-IETD-FMKR检测细胞中ACSL4、SLC7A11和GPX4的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ACSL4、SLC7A11和GPX4的表达水平。(四)为了进一步研究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对AMPK/m TOR信号通路的影响,不同浓度的NMN干预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AMPK、p-AMPK、m TOR、p-m TOR、p70S6K和p-p70S6K的表达。(五)敲低AMPK探讨烟酰胺单核苷酸(NMN)的抗癌作用,进行回复实验的验证。AMPK si RNA转染细胞后,H-NMN(高剂量NMN)处理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B、p62与铁死亡相关蛋白SLC7A11、GPX4的表达;Hoechst染色检测肝癌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肝癌细胞内ROS水平、MDA含量、SOD活性、GSH水平及细胞内铁离子水平。第三部分动物水平验证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对人肝癌异种移植瘤的影响构建人肝癌细胞系裸鼠移植瘤模型;NMN给药灌胃,连续给药3周,试剂盒检测肿瘤组织中NAD+浓度和NAD+/NADH比值;HE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肿瘤细胞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检测瘤体组织增殖相关Ki-67,PCNA蛋白的表达分布;TUNEL染色(荧光法)检测瘤体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第一部分研究中,(1)我们对30名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前EG组与术后CG组的粪便样本进行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最终获得有效序列共4312319条,99%平均序列长度分布在400-430 bp。利用Vsearch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用于物种分类的OTUs,本研究共获得OTUs 10856个;通过α多样性分析发现EG组Chao1、observed species及Faith_pd指数均高于CG组,揭示术后肝癌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减少;通过β多样性分析发现肝癌患者CG组和EG组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使用LEf Se分析(LDA Effect Size)发现红杆菌目(Rhodobacterales)、红杆菌属(Rhodobacteraceae)等10个菌属在EG组中分布显著高于CG组;(2)通过30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EG)术后(CG)粪便样本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筛选,得到CG组相对于EG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差异代谢物74个,24个代谢产物水平下调,50个代谢产物水平上调,其中NAD+在术后显著上调;根据KEGG数据库路径分析,发现8条主要代谢通路;微生物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发现术前术后肠道菌群微生物改变与烟酸及烟酰胺代谢具有显著差异。因此我们选择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途径先进行后续基础研究,选择烟酸及烟酰胺代谢途径的中间体烟酰胺单核苷酸NMN进行研究,探讨NMN在肝细胞癌HCC中的作用及机制。第二部分:细胞水平验证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在肝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研究发现NMN可上调肝癌Hep-G2与Huh7细胞中NAD+浓度和NAD+/NADH比值;(2)增殖凋亡检测结果表明NMN可抑制肝癌Hep-G2IVIG—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与Huh7细胞增殖,促进肝癌Hep-G2与Huh7细胞凋亡;NMN促进凋亡相关蛋白Bax和cleaved PARP的表达,抑制Bcl-2蛋白表达;此外NMN可促进肝癌HepG2与Huh7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进一步说明NMN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3)自噬检测结果发现NMN可上调肝癌Hep-G2与Huh7细胞LC3B-II/LC3B-I比值,上调Beclin 1和ATG5蛋白表达,下调p62蛋白表达;(4)铁死亡相关检测结果表明NMN上调Hep-G2与Huh7肝癌细胞中ROS和MDA水平,下调SOD活性和GSH水平,上调铁离子水平,同时NMN增加Hep-G2与Huh7肝癌细胞中ACSL4蛋白表达,减少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揭示NMN可促进肝癌细胞铁死亡;(5)AMPK/m TOR信号轴分子机制相关检测结果发现NMN可上调Hep-G2与Huh7肝癌细胞中p-AMPK(Thr172)的表达,下调p-m TOR(Ser2448)及p-p70S6K(Thr389)蛋白的表达,表明NMN可能通过AMPK发挥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NMN通过AMPK通路发挥作用,采用敲低AMPK(AMPK si RNA)进行回复实验验证。结果发现AMPK si RNA可逆转NMN调控的Hep-G2与Huh7细胞LC3B-II/LC3B-I比值的上调、Beclin 1和ATG5蛋白表达的上调,逆转NMN调控的细胞凋亡与ROS水平、MDA含量、SOD活性、GSH水平及细胞内铁离子水平。第三部分:动物水平验证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在肝癌中的作用:NMN可抑制人肝癌细胞系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并上调肿瘤组织中NAD+浓度和NAD+/NADH比值;HE结果表明NMN中剂量组、NMN高剂量组肿瘤组织中细胞坏死逐渐加重,NMN高剂量组肿瘤组织中细胞坏死最严重;IHC检测瘤体组织增殖相关Ki-67,PCNA蛋白的表达分布,结果发现NMN高剂量组肿瘤组织中Ki-67,PCNA蛋白的表达减少;TUNEL染色检测瘤体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发现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可促进人肝癌细胞系裸鼠移植瘤模型肿瘤组织中细胞的凋亡。结论:1.肠道菌群分析表明,肝癌患者术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减少;通过β多样性分析发现术前肝癌患者(CG组)和术后肝癌患者(EG组)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术后肝癌患者肠道菌群优势有益菌群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与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显著减少。2.代谢组学分析得到CG组相对于EG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差异代谢物74个,24个代谢产物水平下调,50个代谢产物水平上调,其中NAD+显著上调;根据KEGG数据库路径分析8条主要代谢通路;微生物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发现术前术后肠道菌群微生物改变与烟酸及烟酰胺代谢具有显著差异;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导致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可能是由于一些有害菌如莫拉氏菌科(Moraxellaceae)及霍尔德曼氏菌(Holdemania)的减少,激活烟酸及烟酰胺代谢途径,升高NAD+,进而发挥抗癌作用,因此我们选择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途径先进行后续基础研究,选择烟酸及烟酰胺代谢途径的中间体烟酰胺单核苷酸NMN进行后续基础研究。3.在细胞水平验证了烟酰胺单核苷酸NMN通过激活肝癌细胞AMPK信号通路,抑制m TOR/p70S6K通路,激活自噬,促进铁死亡,进而抑制肝细胞癌增殖、促进肝细胞癌凋亡。4.在动物水平验证了烟酰胺单核苷酸(NMN)通过上调肿瘤组织中NAD+水平,抑制人肝癌细胞系Hep-G2裸鼠移植瘤肿瘤的生长,促进肝细胞癌的凋亡。
Ki-67 Her-2 E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特征探究
目的 探究Ki-67、Her-2、E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4月在浙江省舟山医院进行手术切除的232例乳腺癌标本,检测Ki-67、Her-2、ER阳性表达,观察与乳腺癌相关性。结果 Ki-67、Her-2、E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43%(175例/232例)、51.72%(120例/232例)、62.5%(145例/232例);肿瘤直径>LEE0112 cm、淋巴结发生转移及TNM分期升高患者Ki-67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淋巴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中Her-2阳性水平高于淋巴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Ki-67、Her-2、ER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发现,ER与Ki-67的相关关系为负相关(r=0.710,P=0.001),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232例患者2年内共有13例死亡,死亡率5.60%,Ki-67、Her-2、ER阳性患者生存率略低于阴性患者,差异无body scan meditation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67、Her-2、ER均在乳腺癌疾病检测中阳性率较高,其中Ki-67、Her-2阳性表达升高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具有Ipatasertib化学结构相关性,Ki-6阳性表达升高能够最为评价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萝卜硫素减轻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萝卜硫素(SFN)减轻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急性肾损伤(AKI)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10~12周龄雄性C5resolved HBV infection7BL/6J小鼠进行实验,采用腹腔注射15mg/kg LPS的方式诱导AKI,腹腔注射LPS前给予0.5 mg/kg SFN或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15 mg/kg ML385或等剂量对照溶剂二甲亚砜(DMSO)腹腔注射,1次/d,连续3 diABZI STING agonistd。腹腔注射LPS后24 h检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肾脏病理改变及肾损伤评分,肾脏中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总抗氧化力(T-AOC)的水平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水平。结果 LPS组小鼠的BUN、Scr、肾损伤评分及肾脏中MDA、8-OHd G的水平、Nrf2、HO-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肾脏中T-AOC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SNF+LPS组的BUN、Scr、肾损伤评分及肾脏中MDA、8-OHd G的水平均低于LPS组,肾脏中T-AOC的水平及Nrf2Galunisertib、HO-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LPS组(P <0.05);ML385+SNF+LPS组的BUN、Scr、肾损伤评分及肾脏中MDA、8-OHd G的水平均高于DMSO+SNF+LPS组,肾脏中T-AOC的水平及Nrf2、HO-1的表达水平均低于DMSO+SNF+LPS组(P <0.05)。结论 SFN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介导的抗氧化作用减轻LPS诱导小鼠AKI。
重组人降钙素原的制备及发酵优化
目的 制备人降钙素原(PCT)蛋白,用selleck激酶抑制剂于抗体制备及检测试剂盒的研制。方法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人PCT重组表达质粒(pET28a-PCT),以大肠杆菌BL21(DE3)为宿主细胞,进行PCT的原核表达,利用发酵罐进行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培养并优化发酵条件,镍柱纯化重组蛋白。标定重组蛋白水平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验证重组蛋白作为标准蛋白在Burn wound infection绘制水平-吸光度标准曲线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培养大肠杆菌BL21(DE3)/pET28a-PCT,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重组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菌裂解上清液中。利用发酵罐优化溶氧量、补料及温度等参数,培养温度40℃,溶氧量设定为30%,10×肉汤(LB)浓缩培养基以100 mL/h速度加入Rapamycin价格补料,以IPTG终浓度0.2 mmol/L诱导4 h, PCT产量为1 405 mg/L,镍柱亲和纯化后,纯度超过90%。用ELISA试剂盒标定重组蛋白。绘制水平-吸光度标准曲线,PCT与试剂盒提供的标准蛋白之间几乎没有差异。结论 该研究通过发酵表达及亲和纯化的方式,制备了高纯度的PCT蛋白,为PCT抗体的制备及PCT检测试剂盒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原料。
电针足三里、内关穴抑制mTOR信号通路缓解大鼠脑缺血损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电针(EA)刺激足三里、内关穴对脑缺血大鼠的影响及对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75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3 d组、EA干预3 d组、MCAO模型7 d组、EA干预7LGK-974体外 d组,每组15只。除Sham组外,其余组采用Longa线栓法构建永久性MCAO大鼠模型,EA干预组术后每日治疗内关和足三里穴20 min。于相应时间点对各组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2,3,5-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分析脑梗死体积,HE和尼氏染色评估脑缺血后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中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相关因子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m TOR(p-mTOR)、总Surgical antibiotic prophylaxismTOR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中LC3B、Beclin-1和B淋巴细胞瘤-2相关蛋白X(Bax)mRNA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MCAO模型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P<0.05),大脑皮层区出现大片坏死及炎性浸润,大量神经元坏死,细胞排列紊乱,完整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5),LC3B、Beclin-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MCAO模型7 d组的Bax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并且mTOR磷酸化水平(p-mTOR/t-mTOR)显著高于MCAO模型3 d组(P<0.05)。与MCAO模型组相比,EA干预7 d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EA干预3 d组和7 d组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大脑皮层区坏死灶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Fulvestrant.html显著减小,炎性浸润改善,细胞排列不规律,完整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P<0.05)。与MCAO模型7 d组相比,EA干预7 d组LC3B、Beclin-1 mRNA表达显著增加,Bax m RNA表达显著降低,p-mTOR/t-mTOR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AKT蛋白在各组中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EA刺激足三里、内关穴对脑缺血性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诱导自噬发生,抑制凋亡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CTX与MMF对伴蛋白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 PBMCs内γδT细胞及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究环磷酰胺(CTX)与霉酚酸酯(MMF)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伴蛋白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内γδT细Alisertib纯度胞及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蛋白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共11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CTX组(n=62)与MMF组(n=54),CTX组接受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MMFlocal infection组接受霉酚酸酯联合激素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γδT细胞抗原受体(γδTCR)、粒酶B以及穿孔素水平;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MMF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CTX组的80.64%(P<0.05);两组接受治疗后,γδTCR、粒酶B以及穿孔素相比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IFN-γ、IL-10以及TNF-α相比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MMF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CTX组(P<0.05)。结论 MMF治疗过敏GDC-0973采购性紫癜性肾炎患儿伴蛋白尿疗效显著,能够有效调节患儿机体免疫功能,促进PBMCs内γδT细胞及相关因子恢复正常水平,安全性高。
基于JNK/p38 MAPK信号通路探讨夏枯草胶囊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的作用
目的 研究夏枯草胶囊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大鼠甲状腺滤泡细胞凋亡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硒酵母组及夏枯草胶囊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使用高碘水喂养配合皮下注射猪甲状腺球蛋白(pTg)与弗氏佐剂(CFA、IFA)诱导AIT大鼠模型,造模后连续灌胃给药4周。ELISA法检测大鼠甲状腺功能(FT3、FT4、TSH)、甲状腺抗体(TPOAb、TGAb)及相关炎性指标(INF-γ、NSC 125973价格IL-10、IL-17、IL-35)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甲状腺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甲状腺组织中磷酸化的JNK(p-JNK)、磷酸化的p38 MAPK(p-p38 MAPK)蛋白表达,免疫组化(IHC)法检测大鼠甲状腺组织B淋巴细胞瘤2(nonmedical useBcl-2)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夏枯草胶囊各剂量组及硒酵母组大鼠甲状腺淋巴浸润与滤泡破坏均有明显改善,血清FT3、FT4、TPOAb、TGAb、IFN-γ、IL-17水平,甲状腺组织中p-JNK、p-p38 MAPK蛋白表达及caspase-3阳性细胞比例均降低(P<0.05),血清TSH、IL-10、IL-35水平及甲状腺组织Bcl-2阳性细胞比例均升高(P<0.05)。结论 夏枯草胶囊对AIT大鼠甲状腺的破坏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与降低PLX3397分子量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抑制JNK/p38 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减少甲状腺滤泡细胞凋亡有关。
基于微流控芯片和MALDI-TOF质谱技术的鱼类水产品细菌污染检测方法开发
海鲜产品因其独特的风味以及丰富的营养成分,受到消费者青睐,然而海鲜产品极容易受到微生物的影响从而导GSK1120212采购致生化降解而变质,此外,消费者对高质量的海鲜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三文鱼这类生鲜食品,直接食用极容易受到细菌以及其他危害因子的感染,从而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因其简单性,高通量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真菌和细菌的鉴定。本论文运用MALDI-TOF-MS技术和免疫磁分离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在法国银鳕鱼中对细菌的捕获,对细菌的检测更加简单,快速和便捷。本文以大肠杆菌为模型菌,大肠杆菌特异性抗体被偶联到功能化磁珠(MBs)上,并在离心管中对鱼肌浆蛋白(FSP)和鱼肌肉蛋白液中ABT-199大肠杆菌进行捕获。探讨了不同的基质(CHCA和SA)对细菌检测的影响,结果发现CHCA基质更有利于该细菌的鉴定。通过对比三次从法国银鳕鱼肌浆蛋白液中对大肠杆菌的捕获,对3个独立实验所得质谱进行平均分析,发现其平均相似度为0.95±0.03,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在样品中添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作为干扰物,验证了在复杂的细菌环境中,特异性抗体的能准确捕获目标菌、以及对其他细菌不也会产生反应。成功对鱼肌表面的细菌进行检测,证明了对肉类样品表面细菌检测的可能性。通过对比从不同复杂环境中抓捕的大肠杆菌,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DA)分析,发现了十个生物标志物离子,为后续的大肠杆菌研究提供了基础。成功的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和通用的用于细菌快速检测的磁辅助微流控方法。使用Ig G抗体与磁珠进行偶联后,将偶联好的磁珠固定在微流控通道表面,对通入的细菌进行捕获检测。比较了微流控通道表面在用BSA封闭前后对细菌抓捕的影响,实验表明是用微流控通道前需要进行封闭处理,并且发现通道经过封闭一次后,未来五次实验均可对细菌进行成功捕获。设计了两种微流控通道,“Z”字型通道和简单直通道,通过对比最后选择了“Z”字型通道。证明了“Z”字型通道中细菌捕获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因在微流控通道中对细菌进行捕获,设计了四种流速(0μL/min、1μL/min、5μL/min和10μL/min)对其捕获的影响,发现低速时细菌捕获更有利。为了测试该方法的检测限,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细菌悬浮液通入微流控通道中,发现检出范围为6.0-6.0×10~4 CFU/m L,最低检测限为6 CFUspecialized lipid mediators/m L。最后研究了该方法对不同细菌的捕获,发现能从5μL鱼肌浆蛋白样品中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证明了该方法不具有特异性,可对多种细菌进行检测。利用大肠杆菌特异性抗体偶联的磁珠对实际样品中的细菌进行监测,如矿泉水和自来水中,以及不同冷冻鱼肌肉表面的细菌进行了检测,对所开发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利用Ig G抗体偶联的磁珠对新鲜的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储存过程中细菌的变化,验证了该方法可对未知样本中的细菌进检测。综上所示,本文通过在大溶液中和微流控通道中对鱼肌浆蛋白液中的细菌检测,运用了两种抗体(anyi-E.coli和Ig G)对磁珠进行功能化,从而达到细菌捕获的目的。研究了大溶液中和微流控通道中的重现性,稳定性和检测限,以及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