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外周血氧化应激标志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状态(TA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还原酶(GR)]水平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前列腺增生患者222例(前列腺增生组)、前列腺癌患者136例(前列腺癌组)、健康体检者194名(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GPX、medication errorSOD、GR、 TAS和MDA水平。根据Gleason评分将前列腺癌患者分为6~7分组、8分组、9~10分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氧化应激标志物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关系。结果Etoposide体内 正常对照组、前列腺增生组、前列腺癌组SOD和TAS水平依次降低(P<0.001),MDA水平依次升高(P<0.001)。GPX和GR水平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eason评分6~7分组、8分组、9~10分组SOD和TAS水平依次降低(P<0.001)。GPX、GR和MDA水平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正常对照组作为参考,校正年龄、体Z-IETD-FMK抑制剂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后,SOD降低、TAS降低、MDA升高均是发生前列腺增生[比值比(OR)分别为1.014、8.117、1.020]和前列腺癌(OR值分别为1.054、22.894、1.256)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前列腺增生组作为参考,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后,SOD降低、TAS降低、MDA升高均是发生前列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40、15.577、1.012)。结论 SOD、TAS水平降低和MDA水平升高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氧化应激紊乱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瑞舒伐他汀降压作用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瑞舒伐他汀联合降压药物对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降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OS核心合集(含SCIE、SSCI、A&HCI、CPCI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pathological biomarkers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1月,收集瑞舒伐MS-275价格他汀联合降压药物与单独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后,采用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研究,共1275例患者,其中试验组(瑞舒伐他汀联合降压药物)696例,对照组(单独降压药物)579例。MetJQ1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血压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收缩压:WMD=-1.97,95%CI:-3.55~0.38,P=0.02;舒张压:WMD=-1.24,95%CI:-2.20~-0.29,P=0.01);其中亚组分析显示,瑞舒伐他汀与两类降压药物(氨氯地平+沙坦类降压药)三联用药的降压效果更显著(收缩压:WMD=-4.06,95%CI:-6.84~-1.29,P=0.004;舒张压:WMD=-1.46,95%CI:-2.90~-0.02,P=0.047);且两组治疗方案的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7,95%CI:0.73~1.86,P=0.52)。结论 与单独使用降压药物相比较,瑞舒伐他汀联合降压药可更有效的降低血压水平,其中瑞舒伐他汀与氨氯地平以及沙坦类降压药三联用药的降压效果更显著,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SGLT2抑制剂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背景:衰老是机体在多种复杂因素综合Medidas preventivas作用的生物过程,其发生伴随着各个脏器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影响老龄人的生活质量。此外,衰老与大多神经退化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联系密切。认知老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降糖药,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肯定了 SGLT2抑制剂的心脏和肾脏保护作用,近年来,其脑保护作用也受到广泛的关注。目的:本研究通过在D-半乳糖(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模型中,从认知功能改善、抗氧化和衰老信号途径等方面研究SGLT2抑制剂对老龄小鼠脑保护作用,探究其脑保护作用是否依赖对SIRT1的调控。方法:1、取66只C57BL/6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13只)和衰老组(53只),衰老组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400mg/kg)进行造模,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处理,持续8周。期间每7天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体重,于造模结束后随机选取两组实验小鼠各3只进行脑组织冰冻切片观察以验证衰老模型。2、衰老模型建立成功后,将衰老组分为5组:老龄组,达格列净处理组(高、低剂量),达格列净+ex527抑制组(高、低剂量)。达格列净低高剂量组分别按1mg/kg/d、10mg/kg/d进行灌胃;ex527抑制组按10mg/kg/d进行腹腔注射,对照组、模型组予等量灌生理盐水治疗。持续8周,期间每2周测定各组小鼠空腹血糖。治疗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和认知识别试验。随后进行麻醉处死,测定小鼠心脏、脑、肝脏、肾脏、脾脏的脏器指数;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采用Y-27632体内实验剂量HE对小鼠脑组织进行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的SIRT1、PGC-1 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衰老动物模型阶段:建模结束后,模型组小鼠较生理组体重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且与对照组相比,衰老组小鼠脑冰冻切片中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面积比例较高,且有显著差异。结合体重变化判断衰老模型建立成功。2、达格列净治疗阶段:(1)衰老组小鼠各器官指数显著低于其他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显著的低血糖现象。(2)水迷宫试验中,与对照和治疗组相比,衰老组小鼠在平台期的潜伏期明显延长,而在撤去平台后,小鼠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在原平台象限探索时间占比缩短;在认知试验中衰老组小鼠的认知指数低于对照组,而达格列净高剂量组在认知指数上高于衰老组,且有显著差异。(3)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衰老组小鼠脑部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深染;达格列净组可改善衰老小鼠脑部病理形态变化。(4)此外,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衰老组小鼠血清中MDA含量显著升高,抗氧化酶SOD活性显著下降;而与衰老组相比,达格列净显著降低了小鼠MDA含量并提高了 SOD活性。(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衰老小鼠脑组织内SIRT1、PGC-1α表达显著减少,而达格列净组低、高剂量均能显著上调SIRT1、PGC-1α的表达,在SIRT1抑制剂组,与治疗组相比,SIRT1的表达显著下降,PGC-1α表达虽有下降趋势,但效果不显著。结论:SGLT2抑制剂对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模型具有一定延缓衰老的作用,包括改善由衰老引起的重要脏器萎缩且没有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同时它还对脑部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改善脑部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减少氧化应激、平衡抗氧化系统有关。此外,我们研究发现,SGLT2抑制剂对D-gal诱导的衰老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通过激活SIRT1/PGC-1α信号通路有PF-07321332价格关。
恶性梗阻黄疸~(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植入实验和临床研究
恶性梗阻性黄疸通常是指恶性肿瘤组织直接侵犯或压迫胆道引起胆道梗阻,胆汁分泌后不能顺利引入肠道帮助消化。胆汁淤积于肝脏,短期内可使患者出现各种病理生理性功能紊乱,如全身皮肤粘膜黄染、肝功能恶化、电解质紊乱、凝血机制障碍、肠道功能紊乱,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绝大多数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外科手术时机。因此,临床上常常选择姑息性治疗,尽可能减轻患者黄疸症状,改善肝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胆道支架植入术通常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最常见治疗方法。近年来有不少报道证实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治疗MOJ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胆道支架植入术,关于125I粒子条对胆管放射性损伤性报道的基础研究不多,而且粒子条的植入方法单一,并发症相对较多。本研究对以上问题进行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通过优化125I粒子条的植入方式,为临床应用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 放射性125I粒子猪胆管腔内植入致放射性损伤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放射性125I粒子条植入家猪各段胆管内致正常胆管壁的放射性损伤范围及程度,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胆管腔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实验动物为家猪9只,并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实验组粒子总数为3颗,放射性活度为0.7mCi装载于导管制作成粒子条;对照组为两端封闭的空白导管。实验组中分别将粒子条植入家猪的肝门部胆管,肝总管横跨胆囊管开口,胆总管跨Oddis括约肌各2只家猪。每个实验组对应1只家猪的对照组,对照组在相应部位植入空白管。术前、术后1月采集两组实验动物静脉血,进行生化和血常规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术后1月处死实验动物,取出粒子条相应段胆管及周围结构,固定液固定后制作成标本,光镜观察两组标本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出血、胆管穿孔等并发症。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1月肝肾功能、血常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实验组粒子条植入段可见胆管柱状上皮坏死脱落,部分肝内胆管柱状上皮开始修复,胆管上皮以坏死为主,坏死与修复并存。胆管粘膜下固有腺体基本完整,粒子条周围胆管伴有炎细胞浸润及Tamoxifen MW胶原纤维增生。胆囊管段除上述改变外,胆囊管上皮也出现坏死脱落及增生性修复,周围炎细胞浸润。Oddis括约肌段十二指肠乳头附近肠绒毛上皮有少许脱落坏死,大量炎细胞浸润,总体上各段胆管粘膜下固有腺体结构完整,无胆管壁坏死穿孔。对照组胆管柱状上皮完整,粘膜下腺体结构完整,胆囊管上皮无坏死,Oddis括约肌段十二指肠乳头附近肠绒毛上皮无坏死脱落,仅见少量的炎细胞渗出。两组的病理学结果对比有明显的差异。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胆管腔内植入对胆管上皮存在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损伤,1个月后胆管可见修复性改变,粘膜下固有腺体结构基本完整,因此在临床常规使用照射剂量下,放射性125I粒子胆管腔内植入是安全的。本实验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具有可重复性,实验结果为临床上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治疗高、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 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研究目fungal infection的通过对传统的直形125I粒子条制作及植入方式进行改良,联合金属支架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我院自2018年0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39例接受两种不同放射性125I粒子条制作及植入方式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验组56例将粒子条制作成螺旋形植入金属支架腔内,对照组83例将粒子条制作成直形,植入金属支架和胆管壁之间,这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式。然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生化、血常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每月随访患者支架是否通畅以及生存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生化指标:术前白蛋白31.51±4.27g/L、术后1月39.46±2.18g/L,术前总胆红素249.48±40.28μmol/L、术后1月23.45±8.78μmol/L,术前直接胆红素224.73±26.98μmol/L、术后 1 月 17.62±5.47μmol/L,术前谷丙转氨酶218.27±44.40U/L、术后 1 月 91.89±28.55U/L,术前谷草转氨酶 201.75±41.59U/L、术后1月86.31±27.61U/L,与术前相比患者肝功能术后1月明显好转,术后1月白蛋白合成能力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生化指标:术前白蛋白 32.51±4.86g/L、术后 1 月 40.07±2.59g/L,术前总胆红素 237.57±40.41μmol/L、术后1月22.71±9.10μmol/L,术前直接胆红素214.93±37.34μmol/L、术后1月16.53±4.41μmol/L,术前谷丙转氨酶 202.96±53.61U/L、术后 1 月 79.59±34.29U/L,术前谷草转氨酶184.00±46.88U/L、术后1月70.88±27.50U/L,与术前相比患者肝功能术后1月同样明显好转,术后1月白蛋白合成能力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中,除1月后复查谷丙转氨酶水平有差异外(P<0.05),其他生化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两组患者白细胞术前、术后1月相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前、术后1月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前、术后1月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复查血红蛋白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1月组间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粒子支架的中位通畅时间为269.0天,平均通畅时间为271.54±32.88天,实验组粒子支架的中位通畅时间为299.0天,平均通畅时间为301.41±28.09天,两组支架通畅时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0.0天,平均生存时间为307.78±41.67天,实验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67.0天,平均生存时间为364.50±52.65天,两组生存期比较同样有明显差异(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分析:对照组术中恶心/呕吐、腹痛、胆道出血、胆心反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腹痛、发热、胆道出血、胆汁瘘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有7例,实验组有1例考虑胆源性腹膜炎,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条联合支架植入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可帮助患者短时间控制感染,改善肝功能,减轻寻找更多黄疸症状。螺旋形125I粒子条联合支架的植入方式相比传统的直形125I粒子条联合支架的植入方式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可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患者术中的舒适度和耐受性。在远期疗效上,螺旋形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的植入方式可延长支架的通畅时间和患者生存期。第三部分 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讨螺旋形放射性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17年12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142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验组75例行螺旋形粒子条联合金属裸支架植入,粒子条植入支架腔内;对照67例行直形粒子条联合金属裸支架植入,粒子条位于支架和胆管壁之间。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生化、血常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每月随访患者支架是否通畅以及生存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照组生化指标对比分析:术前白蛋白32.61±3.88g/L、术后1月37.41±3.83g/L,术前总胆红素 240.36±28.20μmol/L、术后 1 月 82.38±42.98μmol/L,术前直接胆红素234.55±17.19μmol/L、术后1月71.42±11.43μmol/L,术前谷丙转氨酶174.57±48.97U/L、术后1月86.48±22.84U/L,术前谷草转氨酶171.39±40.58U/L、术后1月88.92±25.44U/L,与术前相比患者肝功能术后1月明显好转,术后1月白蛋白合成能力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生化指标:术前白蛋白34.25±3.98g/L、术后1月39.14±3.87g/L,术前总胆红素233.68±38.22μmol/L、术后 1 月 58.01±39.28μmol/L,术前直接胆红素227.25±28.11μmol/L、术后 1 月 47.51±22.07μmol/L,术前谷丙转氨酶173.52±53.39U/L、术后 1 月 77.71±28.43U/L,术前谷草转氨酶 166.16±46.04U/L、术后1月78.77±24.72U/L,与术前相比患者肝功能术后1月同样明显好转,术后1月白蛋白合成能力也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术后1月肝功能的改善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中的各自白细胞术前、术后1月比较,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前、术后1月的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月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他包括白细胞术前、术后一月,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前两组间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血红蛋白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血红蛋白水平组间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期分析:对照组粒子支架的中位通畅时间为256.0天,平均通畅时间为259.46±31.62天,实验组粒子支架的中位通畅时间为270.0天,平均通畅时间为269.28±28.06天,两组患者支架通畅时间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90.0天,平均生存时间为293.76±30.12天,实验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1.0天,平均生存时间为301.95±29.05天,两组生存期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分析:对照组术中恶心/呕吐、腹痛、胆道出血、胆心反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腹痛、发热、胆道出血、胆汁瘘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月有4例,实验组有5例发生引流管滑脱,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植入再辅以经皮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可帮助患者改善肝功能,减轻黄疸症状,控制胆道感染。螺旋形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的植入方式对胆道及穿刺窦道损伤更小,相比传统的直形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的植入方式,短期内改善肝功能更明显,更重的是螺旋形粒子条的植入方式可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中的舒适度和耐受性。在远期疗效上,螺旋形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的植入方式并无明显优势。
厚朴酚通过调节SDF-1/CXCR4信号通路减轻LPS诱导的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目的:研究厚朴酚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GECs)损伤的影响以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Dolutegravir浓度HRGEC),将HRGEC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厚朴酚-L、M、H组,厚朴酚+NUCC-390组共6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用LPS诱导建立HRGEC损伤模型;CCK8法检测各组HRGEC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HRGEC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HRGEC上清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HRGEC中SDF-1、CXCR4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RGEC的SDF-1、CXCR4、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白(Bax)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RGEC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升高,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SDF-1mRNA、CXCR4 GW4869临床试验mRNA、SDF-1蛋白、CXCR4蛋白、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厚朴酚-L、M、H组HRGEC存活率升高、凋亡率降低,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SDF-1mRNA、CXCR4 mRNA、SDF-1蛋白、CXCR4蛋白、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厚朴酚-H组比较,厚朴酚+NUCC-390组HRGEC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升高,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SDF-1mRNA、CXCR4 mRNA、SDF-1蛋白、CXCR4蛋白、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厚朴酚可能通过抑制SDF-1/CXCR4信号通路和HRGEC炎症反应、凋亡,而减轻LPS诱导的HRGEC损伤。
糯高粱与大豆间作模式下不同带宽配置对糯高粱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糯高粱与大豆间作模式不同带宽配置下糯高粱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变化,为Compound C体内实验剂量糯高粱的优质高产及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于2021年和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以单作糯高粱为对照(CK),研究(2行)糯高粱与(1行)大豆间作模式下4种带宽配置(T_1,带宽120 cm,糯高粱窄行行距40 cm、宽行行距80 cm,糯高粱与大豆间距40 cm; T_2,带宽130 cm,糯高粱窄行行距50 cm、宽行行距80 cm,糯高粱与大豆间距40 cm; T_3,带宽140 cm,糯高粱窄行行距40 cm、宽行行距100 cm,糯高粱与大豆间距50 cm; T_4,带宽150 cm,糯高粱窄行行距50 cm、宽行行距100 cm,糯高粱与大豆间距50 cm)对糯高粱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糯高粱间作大豆不同带宽配置处理对糯高粱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不同带宽配置处理下糯高粱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及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糯高粱处理,且均以T_3表现最好。在2021年和2022年,T_3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69.85和61.12 g/kg、0.84和1.08 g/kg、0.39和0.51 g/kg、44.61和46.92 g/kg、344.58和266.63 mg/kg、25.79和26.16 mg/kg、16.32和23.60 mg/kg,其2年均值较CK分别增加18.47%、CL 318952抑制剂13.36%、26.00%、12.18%、60.85%、43.47%和49.24%;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207.94和180.27 U/g、53.43和70.90 U/g、150.09和208.64 U/g、0.43和0.40 U/g、48.06和51.38 U/g,其2年均值较CK分别增加49.37%、45.61%、76.10%、55.81V180I genet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和18.89%;产量分别为6199.18和6467.28 kg/hm~2,其2年均值较CK增加22.68%。【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糯高粱间作大豆的适宜带宽配置为带宽140 cm,糯高粱窄行行距40 cm、宽行行距100 cm,糯高粱与大豆间距50 cm。
川陈皮素抑制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
背景:有研究证实,川陈皮素可改善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和氧化还原失衡,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充分。目的:探讨川陈皮素抑制脂多糖诱导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将第3代BV2小胶质细胞分3组处理:对照组常规培养24 h(不进行任何处理),脂多糖组加入10μg/mL脂多糖处理24 h,脂多糖+川陈皮素组加入20μmol/L川陈皮素处理6 h后加入10μg/mL脂多糖处理24 h。处理结束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氧荧Ferrostatin-1生产商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qRT-PCR法检测细胞内核因子κB p6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核因子κB p65、p-核因子κB p6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组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 <0.001);与脂多糖组比较,脂多糖+川陈皮素组细胞增殖活性升高(P <0.001);(2)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P<0.001);与脂多糖组比较,脂多糖+川陈皮素组细胞内Adavosertib化学结构活性氧水平降低(P<0.01);(3)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组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 mRNA表达升高(P <0.001,P <0.01);与脂多糖组比较,脂多糖+川陈皮素组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 mRNA表达降低(P <0.01,P <0.05);(4)Advanced medical care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组细胞内p-核因子κB p6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升高(P <0.001);与脂多糖组比较,脂多糖+川陈皮素组细胞内p-核因子κB p6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降低(P <0.001);(5)结果表明,川陈皮素可能通过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减轻脂多糖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
白藜芦醇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保护及机制
白藜芦醇(RSV)是一种存在于葡萄、浆果、花生等植物中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RSV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和抗衰老等,并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主要为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炎症反应、氧化PD-0332991应激、细胞自噬功能受损及细胞凋亡等。研究表明,RSV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文主要从其作用机制方面进行综述。(1)减少Aβ沉积:RSV可降低淀粉样前体蛋白的表达,直接结合单体和纤维状Aβ,选择性地将可溶性寡聚物和纤维状β-淀粉样物质改造成无毒形式,同时降低原纤维的长度和数量,延长Aβ的合成,刺激SIRnatural biointerfaceT1的活性减少Aβ的产生。(2)减少细胞凋亡:RSV可增强SIRT1作用,减少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的切割,提高细胞抗凋亡活性,还可减少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和胱购买KPT-330天蛋白酶3的表达,并增加Bcl-2的表达,增强神经元的存活能力。(3)抗炎症反应:RSV可以抑制小胶质细胞促炎型M1极化和激活抗炎型M2极化,同时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降低神经炎症水平。(4)抗氧化应激:RSV具有活性氧清除能力,其可通过血脑屏障,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抑制iNOS的产生,下调Aβ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阻止铜离子、铁离子、锌离子介导的ROS产生。(5)减轻神经元自噬功能受损:RSV促进SIRT1的表达和激活,抑制早衰素(PSEN1)的表达,恢复正常的细胞自噬,还可激活AMPK,抑制mTOR表达并诱导细胞自噬。综上所述,RSV可以通过减少Aβ沉积、抗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减轻神经元自噬功能受损及抑制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对白藜芦醇在AD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其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参考。
木瓜总三萜和吲哚美辛联用对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木瓜总三萜和吲哚美辛联用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寻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吲哚美辛5 mg/kg组、木瓜总三萜100 mg/kg 组、木瓜总三萜100 mg/kg和吲哚美辛5 mg/kg联用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大鼠右后脚底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14 d后,灌胃给予相应药物,1次/d,连续28 d,计算足肿胀度及关节炎指数评分。末次给药次日,取血和踝关节滑膜组织,检测血清中活性氧(ROS)、乳酸脱氢酶(LDH)和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踝关节中炎症因子含量、滑膜组织和溶酶体中组织蛋白酶B和D、β-半乳糖苷酶和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及形态学分析;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踝关节组织中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NOD样受体家族3(TLR4/NF-κB/NLRP3)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评分显著增加(P<0.01),软骨破坏和炎性浸润出现,血清中ROS、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LDH和踝关节组织中环氧酶(COX-1)、COX-2、前列腺素E_(2)(PGE_(2))、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8及组织蛋白酶B、D、β-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醛酸酶和溶酶体细胞器胞质中β-葡萄糖醛酸酶、组织蛋白酶D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踝关节组织中IL-4、IL-10含量及细胞器溶酶体中组织蛋白酶D、β-葡萄糖醛酸酶水平显著降低(P<0.01),踝关节组织中TLR4、髓样分化因子(MyD88)、NLRP3、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COX-1、COX-2、PGE_(2 )mRNA及磷酸化IκB激酶-α(p-IκBα)、磷酸化KB抑制蛋白激酶β(p-IKKβ)、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细胞有丝分裂相关酶(NEK7)、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消皮素(GSDMD)、GSDMD的N端结构域(GSDMD-N)、Pro-IL-1β、Pro-IL-18、胞核中NF-κBp65蛋白表达和点击此处p-IκBα/IκBα、p-IKKβ/IKKβ比值明显上调(P<0.01),胞浆中NF-κBp65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木瓜总三萜100 mg/kg和吲哚美辛5 mg/kg联用组大鼠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评分LXH254生产商显著降低(P<0.01),软骨破坏和炎性浸润减少,踝关节组织中COX-1活性和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血清中ROS、LDH、氧化应激指标、踝关节组织中细胞因子、踝关节组织及溶酶体细胞器和胞质中溶酶体酶活性以及TLR4/NF-κB和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被显著逆转(P<0.01)。结论:木瓜总三萜100 mg/kg和吲哚美辛5 Immunosupresive agentsmg/kg联用对模型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FA诱导AA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和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激活,减轻炎症反应及纠正溶酶体功能障碍有关。
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化浊解毒消痈方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然后采用GeneCards数据库筛selleck NMR选疾病作用相关基因,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UC的核心靶点,再利用Cytoscape的ClueGO插件进行基因本体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Medial discoid meniscus析,并通过动物实验进行验证。结果 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UC共有81个活性成分和20个关键蛋白靶点,包括前列腺素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前列腺素过氧化物合酶1(PTGS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B细胞淋巴瘤2(BCL2)、细胞促凋亡蛋白(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等;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UC主要涉及膜微结构域、膜区、囊泡腔、核染色质等,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对脂多糖的反应、凋亡信号通路的调节、氧化应激、细胞对抗生素的反应等,MDV3100生产商分子功能涉及细胞因子活性、核受体活性、受体配体活性、蛋白激酶调节剂活性、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等;主要富集于IL-17、PI3K-Akt、TNF信号通路等,主要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免疫反应、细胞凋亡、抗病毒感染、抗癌等发挥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模型组中小鼠血清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升高,结肠组织中Bcl-2、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经过化浊解毒消痈方干预后,小鼠血清IL-6、TNF-α以及结肠组织Bcl-2、Caspase-3蛋白均表达下降。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UC的潜在作用机制,揭示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复杂作用过程,初步推测并验证了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UC的主要靶蛋白与通路,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