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C)、β_2微球蛋白(β_2-MG)、同型半胱氨酸(Hcy)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2年5月到2GSK J4配制023年4月北京市昌平区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80例为观察组,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将观察组进行分组,其中A组35例,尿UACR <30 mg/g;B组25例,尿UACR 30~299 mg/g;C组即肾损伤组20例,尿UACR≥300 mg/g。比较组间Cys-C、β_2-MG、Hcy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肾病发生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Cys-C、β_2-MG、Hcy水平较对照组升高Quality us of medicines,A、B、C三组患者的血清Cys-C、β_2-MG、Hcy水平逐渐升高(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selleck HPLC析显示,Cys-C≥2.50 mg/L、β_2-MG≥3.96 mg/L、Hcy≥19.00μmol/L与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肾损伤的独立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Cys-C、β_2-MG、Hcy诊断糖尿病肾病的AUC分别为0.852、0.755、0.700,三项联合诊断AUC为0.906,灵敏度、特异度为90.0%、88.9%。结论 Cys-C、β_2-MG、Hcy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显著升高,与患者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辣蓼黄酮通过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信号通路及组蛋白乙酰化缓解伪狂犬病毒感染小鼠诱导的脾脏和肺脏氧化应激
本研究通过探索辣蓼黄酮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及组蛋白乙酰化的调控效果,以阐明辣蓼黄酮干预伪狂犬病毒(PRV)感染小鼠诱导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将6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10只小鼠),即空白对照组、PRV组、维生素C(VC)组(灌服100 mg/kg BW VC)及辣蓼黄酮高、中、低剂量组(灌服200、100和50 mg/kg BW辣蓼黄酮混悬液),各组灌服量均为0.2 mL。PR购买GSK1349572V感染小鼠7 d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小鼠脾脏和肺脏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依赖还原型辅酶Ⅰ(Ⅱ)醌氧化还原酶1(NQO1)、乙酰转移酶(HAT)和去乙酰转移酶(HDAC)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iNOS、Nrf2、HO-1、NQO1、乙酰化组蛋白H3(AcH3)和乙酰化组蛋白H4(AcH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RV组脾脏组织中iNOS、HAT的mRNA表达水平和AcH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脾脏组织中HO-1、HDAC的AZD6738抑制剂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PRV组肺脏组织中iNOS、Nrf2、HO-1、NQO1、HAT的mRNA表达水平和iNOS、Nrf2、AcH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肺脏组织中AcH4的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与PRV组相比,辣蓼黄酮高、中、低剂量组脾脏组织中Nrf2、HO-1和HDAC的mRNA表达水平和Viruses infectionAcH4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脾脏组织中HAT的mRNA表达水平和AcH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辣蓼黄酮高、中、低剂量组肺脏组织中iNOS的mRNA表达水平和AcH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肺脏组织中AcH4的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由此可见,辣蓼黄酮对Nrf2信号通路和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具有调控作用,且其通过该调控作用缓解PRV感染小鼠脾脏和肺脏诱导的氧化应激。
姜黄素对高糖作用下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坏死性凋亡途径的影响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姜黄素是否能够通过抑制高糖环境下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坏死性凋亡,减轻内皮细胞的死亡和炎症因子的表达,进一步降低细胞炎症反应和减轻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方法:对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将其根据不同干预条件随机分为以下四组,分别为正常组(NG)、高糖组(HG)、甘露醇组(MG)、高糖+姜黄素组(HG+Cur),其中正常组葡萄糖浓度为5.5mmol/L、高糖组葡萄糖浓度30mmol/L、甘露醇组葡萄糖浓度5.5mmol/L+甘露醇浓度24.5mmol/L、高糖+姜黄素组为葡萄糖浓度30mmol/L+40μmol/L姜黄素。CCK8检测姜黄素的最佳药物浓度组及各组间rRGECs的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法(ICC)检测各组TNF-α、RIP1、RIP3、MLKL、IL-18、MCP1蛋白的定位及表达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TNF-α、RIP1、RIP3、MLKL、IL-18、MCP1的mRNA扩增情况。蛋白印迹法(WB)检测各组TNF-α、RIP1、RIP3、IL-18、MCP1的蛋白及MLKL和RIP3磷酸化的蛋白的表达。结果:1、采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干预后培养48小时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活力可以得出姜黄素的最佳浓度为40μmol/L。2、CCK8法检测各组rRGECs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HG组与NG组、MG组、HG+Cur组相比,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5),余组间细胞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ICC检测结果表明:TNF-α、RIP1Ischemic hepatitis、RIP3、MLKL和IL-18、MCP1主要在rRGECs胞浆中表达,HG与NG组和MG组相比,rMLN4924临床试验RGECs内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均出现升高趋势(P<0.05);HG+Cur组与HG组相比,细胞内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均出现下降趋势(P<0.05),上述指标的蛋白在NG、MG、HG+Cur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RT-PCR检测结果为:与NG组和MG相比,HG组rRGECs内TNF-α、RIP1、RIP3、MLKL、IL-18、MCP1的mRNA表达均升高(P<0.05),与HG组相比,HG+Cur组rRGEAZD1152-HQPA NMRCs内上述指标的mRNA表达均下降(P<0.05),余组间上述指标的mRNA表达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WB检测结果:HG与NG组和MG相比,HG组rRGECs内TNF-α、RIP1、RIP3、IL-18、MCP1的蛋白及MLKL和RIP3磷酸化的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与HG组相比,HG+Cur组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余组间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姜黄素干预后大鼠rRGECs中的TNF-α、RIP1、RIP3、IL-18、MCP1的蛋白及MLKL和RIP3磷酸化的蛋白均出现明显下降。表明姜黄素可能部分阻断TNF-α,从而抑制坏死性凋亡通路,达到减轻高糖环境下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死亡和IL-18、MCP1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减轻rRGECs炎症反应及损伤。
巴瑞替尼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减轻硬皮病小鼠肺纤维化
目的 明确巴瑞替尼能否通过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2(Janus kinase, JAK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TAT3)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从而减轻硬皮病小鼠肺纤维化程度。方法 30只8周雌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Ctl组,n=6)、硬皮病组(SSc组,n=12)和硬皮病+巴瑞替尼组(SSc+Ba组,n=12)。SSc和SSc+Ba组小鼠背部皮下注射博来霉素(7.5 mg/kg),SSc+Ba组小鼠胃内灌注巴瑞替尼(5 mg/kg)。采用ELISA检测血浆中炎症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 IL)-1β、IL-4、IL-6、IL-10浓度,HE、Masson染色评估皮肤真皮层厚度和肺组织病变及胶原含量,RT-PCR分析肺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4、IL-6、IL-10metastatic infection foci)mRNA水平,Western blot分析肺组织中巨噬细胞标志物CD86、CD163及JAK2/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F4/80、CD86和CD163以明确小鼠脾脏巨噬细胞极化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肺组织中CD86和CD163以明确肺组织中巨噬细胞极化情况。结果 与Ctl组相比,SSc组小鼠注射部位皮肤真皮层增厚(P<0.001),改良肺纤维化评分升高(P<0.001),皮肤和肺组织胶原增多(P<0.001)。SSc+Ba组小鼠上述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P<0.01)。与Ctl组相比,SSc组小鼠血浆中促炎因子IL-1β(P<0.05)和IL-6(P<0.001)浓度以及肺组织中上述两种因子的mRNA(P<0.05)水平明显上调。巴瑞替尼降低上述因子浓度(P<0.01)和肺组织中mRNA(P<0.01)水平。SSc组小鼠肺中JAK2/STAT3表达升高(P<0.01),巴瑞替尼降低上述蛋白的表达(P<0.05)。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均表明:与Ctl组相比,SSc组肺中CD86蛋白(M1巨噬细胞标志物)表达升高(P<0.01),CD163蛋白(M2巨噬细胞标志物)表达降低(P<0.05)。SSc+Ba组肺中CD86蛋白表达降低(P<0.05),CD163蛋白表达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SSc组脾脏巨噬细胞中F4/80~+CD86~+CD163~-的M1型巨噬细胞比例升高(P<0.001),F4/80~+CD86~-CD163~+的M2型巨噬细胞比例降低(P<0.01)。SSc+Ba组中,M1细胞比例降低(IACS-010759临床试验P<0.01),M2细胞比例升高(P<0.001)。结论 巴瑞替尼通过靶向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M1巨噬细胞极确认细节化,来减轻SSc小鼠肺纤维化程度。
异甘草酸镁调控氧化应激和凋亡改善小鼠心肌重构的机制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MgIG)治疗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的小鼠心肌重构的机制。方法:选用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组法分为4组,即对DS-3201 IC50照组(Control)、阳性组(Control+MgIG)、模型组(ISO)、治疗组(ISO+MgIG)VX-765生产商。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MDA)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苏木精-伊红/马松(HE/Masson)染色检测心脏组织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心脏组织中相关蛋白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的表达。结果:通过血清检测、HE /Masson染色和蛋白表达发现,ISO可造成小鼠心肌损伤:心脏体积、心脏质量、MDA、LDH、I型胶原纤维(CollagenI)、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半胱氨酸蛋白酶-3激活型(cleavedcaspase-3)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1)等表达均高于Control组(P<0.05),GSH-Px、B淋巴细胞瘤-2(Bcl-2)、环氧合酶-2(COX-2)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等表达均低于Control组(P<0.05)。MgIG能逆转ISO对心脏的损伤,使各项指标得以改善(P<0.05)。结论:对于ISO诱导的的心肌重构,异甘草酸镁具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1通路调控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有关。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寻“延胡索-赤芍”治疗盆腔炎的作用机理研究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延胡索-赤芍治疗盆腔炎的潜在性靶点及数据信号通路。方法:依靠TCMSP平台查找延胡索-赤芍口服OB≥30%和DL≥0.18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根据OMIM、GeneCards等数据库检索盆腔炎有关病症靶点,获得延胡索-赤芍中相关成分的靶点和盆腔炎靶基因。选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数据可视化的“药品-活性成份-靶点-疾病”关联网络结构图,然后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通路分析,进一步对筛选得到靶点较多的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挑选获得70种潜在的药效成分,219个化Child psychopathology学物质靶点,3954个盆腔炎有关靶基因。二者GSKJ4供应商取交集后得到疾病和药物活性成份100个相同靶点。GO作用富集分析获得74E7080配制个GO内容;KEGG通路富集分析挑选出140条数据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β-谷甾醇、豆固醇、狮足草碱和PTGS2、PTGS1、RXRA等靶点有较强亲和能力。结论:延胡索-赤芍可能是通过PTGS2、PTGS1、RXRA、OPRM等关键靶点发挥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盆腔炎的治疗作用。
肝源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通过抑制铁死亡通路缓解5-氟尿嘧啶诱导的肝肾损伤的机制研究
目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近几十年临床最常使用的抗代谢类化疗药物之一,肝肾毒性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5-FU在临床上的应用。目前研究表明5-FU通过诱导细胞凋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等途径引起肝肾损伤,但是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分泌的蛋白,在维持机体糖脂代谢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表明FGF21能够改善细胞自噬下降、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等导致的肝脏损伤。另一方面,FGF21是肝脏参与器官间交流的重要调节因子。研究表明伴有肾功能下降的慢性肾病患者、长期透析的患者和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循环系统中FGF21的含量明显升高。但肝源性FGF21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及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给予小鼠5-FU腹腔注射构建小鼠肝肾损伤模型,证明了5-FU引起的肝肾损伤可能与铁死亡相关,探究了FGF21对5-FU引起的肝肾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同时本研究探究了在这种病理状态下,是否存在以FGF21为介质的肝肾器官交流。研究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给予野生型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5-FU的方法构建小鼠肝脏、肾脏损伤模型。实验结束后收集小鼠血清、肝脏与肾脏组织,检测与铁死亡相关的各项指标,探究5-FU引起小鼠肝脏、肾脏损伤的机制。并通过5-FU处理HK-2细胞构建体Microbial biodegradation外5-FU引起肾小管细胞损伤模型,进一步验证5-FU引起肾损伤的机制。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FGF21全身性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进行比较,探究FGF21对5-FU引起的肝脏组织铁死亡的影响及机制。并通过尾静脉注射腺病毒的方法使小鼠肝脏组织过表达FGF21,进一步验证FGF21对5-FU引起的肝脏组织铁死亡的影响及机制。本研究第三部分通过FGF21全身性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进行比较,探究FGF21对5-FU引起的肾脏组织铁死亡的影响及机制。并通过尾静脉注射腺病毒的方法使小鼠肝脏组织过表达FGF21和使用FGF21肝脏特异性敲除小鼠,验证肝源性FGF21对5-FU引起的肾脏组织铁死亡的影响及肝肾之间存在FGF21为介质的器官交流。1、观察小鼠体重、肝脏和肾脏的大体形态以及肝脏和肾脏器官指数的变化。2、采用H&E染色和PAS染色分别检测小鼠肝脏和肾脏的病理学改变。3、采用血清ALT、AST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肝功能的变化。采用血清肌酐、BUN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肾功能的变化。4、采用血清铁含量测定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铁含量。采用组织铁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铁含量。5、采用quantitative RT-PCR实验检测小鼠肝脏及肾脏组织中铁代谢和铁死亡相关基因m RNA水平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小鼠肝脏及肾脏组织中铁代谢和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6、采用二氢乙锭(dihydrogen ethidium,DHE)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检测肝脏及肾脏组织ROS水平。7、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验检测肝脏及肾脏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4-羟基壬烯醛(4-hydroxynonenal,4-HNE)表达变化。8、采用试剂盒检测肝脏及肾脏组织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含量变化。9、采用试剂盒检测HK-2细胞内铁含量。10、采用quantitative RT-PCR实验检测HK-2细胞中铁代谢和铁死亡相关基因m RNA水平的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HK-2细胞中铁代谢和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11、采用试剂盒检测HK-2细胞中MDA和GSH含量。12、使用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去铁胺(deferoxamine,DFO)、GSH、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预处理细胞后给予细胞5-FU(100μM,24 h)处理,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2′,7′-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ROS的水平,采用CCK8检测法测定HK-2细胞的存活率。13、使用Fer-1预处理细胞后给予5-FU(100μM,24 h)处理细胞,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MDA含量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铁代谢和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14、采用普鲁士蓝染色检测肝脏组织中的铁颗粒沉积。15、采用细胞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FGF21与HO-1在蛋白水平相互作用。16、采用TUNEL染色检测肝脏组织中凋亡小体的数量。结果:第一部分:1、5-FU处理引起小鼠体重下降,肝功能受损。2、5-FU处理引起小鼠肝脏组织铁蓄积。3、5-FU处理引起小鼠肝脏组织ROS含量增加,GSH含量下降,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和4-HNE蓄积。4、5-FU处理引起小鼠肾脏组织肾小管囊性扩张,肾小球鲍曼囊面积减小,肾小球血管簇面积减小,囊间隙增宽和肾脏功能下降。5、5-FU处理引起小鼠肾脏组织非铁蛋白结合铁摄入增多,铁自噬增强导致肾脏组织铁含量增加。6、5-FU处理引起小鼠肾脏组织ROS含量增加,GSH含量下降,selleck产品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因子表达下降。7、5-FU处理引起小鼠肾脏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及4-HNE含量增加,酯酰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Co A synGDC-0068半抑制浓度thetase long-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表达升高。8、5-FU处理引起HK-2细胞内铁蓄积。9、5-FU处理引起HK-2细胞内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表达下降,GSH含量下降,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升高。10、Fer-1、DFO、GSH和NAC预处理改善5-FU引起的HK-2细胞ROS水平升高和细胞活力降低。11、Fer-1预处理改善5-FU引起的HK-2细胞MDA含量增多。12、Fer-1预处理改善5-FU引起的HK-2铁代谢和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第二部分:1、FGF21缺失加重5-FU引起的小鼠体重和进食量的下降。2、FGF21缺失加重5-FU引起的小鼠肝脏组织脏器指数的下降、肝脏细胞凋亡和肝功能下降。3、FGF21缺失加重5-FU处理引起的小鼠肝脏组织铁摄入增多,铁自噬增强导致肝脏组织铁含量进一步增加。4、FGF21缺失加重5-FU处理引起的肝脏组织ROS含量增加,GSH含量下降。5、FGF21缺失加重5-FU处理引起的肝脏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和4-HNE的蓄积。6、肝脏过表达FGF21未能改善5-FU引起的小鼠体重和进食量的下降。7、肝脏过表达FGF21改善5-FU引起的小鼠肝脏脏器指数下降和肝功能受损。8、肝脏过表达FGF21改善5-FU引起的小鼠肝脏组织铁摄入增多导致的铁含量增加。9、肝脏过表达FGF21改善5-FU引起的小鼠肝脏组织ROS含量增多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增多。10、FGF21改善5-FU引起的小鼠肝脏组织HO-1过表达。11、FGF21与HO-1在蛋白水平相互作用。第三部分:1、FGF21缺失加重5-FU处理引起的小鼠肾脏组织肾小球血管簇面积减小,囊间隙增宽和肾功能下降。2、FGF21缺失加重5-FU处理引起的小鼠肾脏组织非铁蛋白结合铁摄入增多和铁自噬增强导致的肾脏组织铁含量增加。3、FGF21缺失加重5-FU处理引起的小鼠肾脏组织ROS含量增加,GSH含量下降以及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因子表达下降。4、FGF21缺失加重5-FU处理引起的小鼠肾脏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和4-HNE含量增加以及ACSL4表达升高。5、小鼠肝脏组织过表达FGF21改善5-FU处理引起的肾脏组织鲍曼囊面积减小,肾小球血管簇面积减小和囊间隙增宽。6、小鼠肝脏组织过表达FGF21改善5-FU处理引起的小鼠肾脏组织非铁蛋白结合铁摄入增多,铁自噬增强导致的肾脏组织铁含量增加。7、小鼠肝脏组织过表达FGF21改善5-FU处理引起的小鼠肾脏组织ROS含量增加,GSH含量下降以及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因子表达下降。8、5-FU引起肝脏特异性FGF21敲除小鼠肾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与FGF21全身性敲除小鼠更为接近,较野生型小鼠更为严重。9、5-FU处理后,肝脏特异性FGF21敲除小鼠肾脏组织的铁蓄积程度与FGF21全身性敲除小鼠更为接近,较野生型小鼠更为严重。10、肝脏特异性FGF21敲除小鼠与FGF21全身性敲除小鼠肾脏组织中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因子表达下降,在5-FU处理后下降更为明显。结论:铁死亡可能是5-FU引起的肝肾损伤的治疗靶点。FGF21是一种铁死亡调节剂,对铁死亡相关的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肝源性FGF21调节肝肾交流改善5-FU引起的肾损伤。
恩格列净及达格列净对棕榈酸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GSK1120212分子式白-2抑制剂恩格列净(empagliflozin,EMPA)及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DAPA)对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PA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CCK-8法筛选PA、EMPA及DAPA的最佳给药浓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TLR4、p-AKT、p-mTOR、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A诱导H9c2心肌细胞中ROS水平。结果 PA 100μmol·L~(–1)刺激24 hselleckchem可诱导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1),IL-1β、IL-6、TNF-α、Medical Doctor (MD)TLR4蛋白表达、p-mTOR蛋白表达及ROS水平明显增加(P<0.01),p-AKT、Nrf2和HO-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经EMPA及DAPA处理后,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P<0.01),IL-1β、IL-6、TNF-α、TLR4蛋白表达、p-mTOR蛋白表达及ROS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p-AKT、Nrf2和HO-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或P<0.01)。结论 EMPA及DAPA对PA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p-mTOR蛋白表达,增强AKT蛋白磷酸化,激活Nrf2/HO-1通路,抑制ROS的生成有关。
基于黄芩汤治疗结直肠癌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黄芩汤治疗结直肠癌(CRC)的潜在作用靶点,阐明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构建黄芩汤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数据集,通过GeneCards、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OMIM)、药物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库(PharmGKB)等数据库构建CRC疾病相关靶点数据集。利用R软件、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药物-疾病靶点交集、黄芩汤中药复方调控网络和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利用R软件和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和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评估配受体结合情况。结果:筛选黄芩汤有效活性成分136个,黄芩汤治疗CRC的潜在靶点242个,核心靶点18个,基于信号通路分析获得CRC密切相关核心关键靶点5个,分别为蛋白激酶B1 GW-572016半抑制浓度(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 (MAPK3)、原癌基因FOS、肿瘤蛋白P53 (TP53)和原癌基因MYC。GO功能富集分析,主要参与多种细胞应激反应的生物过程。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潜在靶点在癌症通路高度富集;进一步对CRC核心靶点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内分泌抵抗、细胞凋亡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抵抗等通路。分子对接验证,黄Parasitic infection芩汤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汉黄芩素、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和柚皮素与AEmpagliflozinKT1、MAPK3、FOS、TP53及MYC均对接稳定,其中槲皮素与AKT1结合性最好。结论:黄芩汤活性成分可多靶点和多通路治疗CRC,核心配受体槲皮素和AKT1可能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进程,发挥治疗CRC作用。
正常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eGFR下降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山西省部分地区正常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下降的患病率,并探讨正常白蛋白尿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s抑制剂的2型糖尿病患者eGFR下降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预防措施。方法:依托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选取山西省4个监测点(杏花岭区、榆次区、壶关县、绛县)作为本次调查点。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每个调查点抽取48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集中现场调查,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家族史等)、吸烟、饮酒、身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浆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Glb)、肌酐(Cr)、血尿酸(UA)、尿素(BUN)、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值(UACR)、眼底检查、心电图等数据。根据UACR将纳入的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异常白蛋白尿两组,比较两组之间一般资料的差异。根据eGFR值进一步将上述两组分别分为eGFR下降组(<90ml/min/1.73m~2)和eGFR未下降组(eGFR≥90ml/min/1.73m~2),计算正常白蛋白尿组egreenhouse bio-testGFR下降的患病率,对比不同组间eGFR下降的比例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正常白蛋白尿组与异常白蛋白尿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显示,正常白蛋白尿组的平均eGFR为(92.70±15.00)ml/min/1.73m~2,异常白蛋白尿组的平均eGFR为(89.88±20.89)ml/min/1.73m~2,且两组间eGF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病程、BMI、FPG、HBA1c、SBP、DBP、Glb、BUN、Scr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异常白蛋白尿组中分别有36.7%(395/1075)、35.8%(97/271)的患者存在eGFR下降,提示部分正常白蛋白尿患者存在eGFR下降。3.在正常白蛋白尿临床GSK J4溶解度eGFR下降与eGFR未下降组中行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两组间年龄、病程、腰围、SBP、FPG、Hb A1c、UA、Gl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高龄(≥60岁)、高尿酸血症、长病程(≥10年)是正常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eGFR下降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1.异常白蛋白尿T2DM患者平均eGFR值低于正常白蛋白尿T2DM患者,两组间eGFR值具有差异(P<0.05)。2.部分正常白蛋白尿T2DM患者中存在eGFR下降,比例为36.7%(395/1075)。3.高龄(≥60岁)、高尿酸、长病程(≥10年)是正常白蛋白尿T2DM患者出现eGFR下降的危险因素(OR>1;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