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课题运用滋阴降火法治疗阴虚内热型系统性红斑狼疮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疗效指标的改变,探究该疗法对阴虚内热型SLE患者的治疗效果、协同增效及安全性。方法SB431542:选取符合阴虚内热型SLE诊断标准的患者70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和硫酸羟氯喹片(纷乐)。治疗组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和滋阴降火法(自拟方),治疗周期均为8周。分别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SLEDAI评分、ESR、CRP、补体C3、补体C4、WBC、PLT、24Ceralasertib说明书h Pro指标、激素撤量,并记录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情况。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协同增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后,70例患者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脱落1例。在疾病疗效改善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了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P<0.05,治疗组疾病疗效更有优势。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及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和治疗后组间对比,均P<0.05,提示两组均有效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有优势。在降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方面,低热、面部或双手红斑、关节肌肉肿痛、脱发、五心烦热、口干咽痛、潮热盗汗、腰膝酸软,两者行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和治疗后组间对比,P<0.05,两组均有效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实验室指标方面,两者行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和治疗后组间对比,ESR、CRP、C3、C4、WBC均P<0.05,两组均有效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LT和24h Pro组内前后对比均P<0.05,提示两组均有效,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均有效且治疗效果相当。在降低SLEDAI方面:两者行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和治疗后组间对比,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激素撤量方面,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和治疗后组间对比,均P<0.05,提示两组均有效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滋阴降火法(自拟方)联合激素治疗阴虚内热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在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SLEDAI积分、实验室指标、激素撤量等方面具有显著改善,临床疗效优于纷乐联合激素,临床应用安全,推广价值较高。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黄芪、红芪在益气活血通便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中的作用机制差异
目的:在黄芪、红芪本草药用历史对比总结基础上,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究黄芪、红芪在益气活血selleck GSKJ4通便方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中的作用机制差异,利用分子对接进行验证。方法:利用TCMSP和PharmMapper数据库筛选益气活血通便方中当归、黄芪、肉苁蓉、火麻仁、红芪的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DrugBank、OMIM等数据库筛选慢传输型便秘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0工具作图比较益气活血通便方Ⅰ和组方Ⅱ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PPI网络;利用Metascape平台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比较网络药理学差异。构建益气活血通便方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利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得到组方Ⅰ60个活性成分,501个作用靶点;组方Ⅱ50个活性成分,622个作用靶点。得到疾病作用靶点1 035个,组方Ⅰ和组方Ⅱ与慢传输型便秘交集靶点分别为161个和201个。GO富集分析得到益气活血通便方Ⅰ55此网站3条生物进程或通路,组方Ⅱ899条生物进程或通路。KEG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G富集分析预测组方Ⅰ126条信号通路,组方Ⅱ144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木犀草素、花生酸、山柰酚、3,9-二-O-甲基尼森香豌豆紫檀酚与EGFR、SRC、CASP3、HSP90AA1、ESR1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益气活血通便方通过多点显效、协同增效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红芪可发挥与黄芪相似的作用,但能否替代黄芪还有待于结合药效学实验、临床试验进一步深入研究。
小麦麸皮油对肥胖大鼠的减肥降脂作用
目的:建立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模型,研究小麦麸皮油(Wheat bran oil, WBO)的减肥降脂作用。方法: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饲以基础饲料;筛选50只造模成功的肥胖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模型组(蒸馏水5.0 mL/kg),阳性对照亚油酸(Linoleic aPUN30119试剂cid, LA)寻找更多组(0.07g/kg),WBO低、中、高(1.25、2.50、5.00 Hepatocyte histomorphologyg/kg)剂量组,饲以高脂饲料,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以蒸馏水(5.0 mL/kg)灌胃,干预9周。每周测量大鼠的体质量、食物效应比,结束后测定体脂、肝脏质量,计算肝脏系数、肥胖指数;取血清测定血生化指标;取肝匀浆测定抗炎、抗氧化及肥胖相关参数;取部分肝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WBO可起到减肥、降脂、抗炎和保肝的作用。结论:WBO具有开发成为减肥降脂功能性食品的潜力,研究结果为科学合理开发小麦麸皮提供理论基础。
糖肾灌肠方保留灌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糖肾灌肠方保留灌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肌酐、Genetic hybridization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AEtoposide价格CR)、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2例Ⅳ期DK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1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糖肾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两组共干预2周。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血肌酐、ACR、Cys-C、血尿素氮、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统计临床疗效。结果:观寻找更多察组治疗有效率[80.33%(49/61)]高于对照组[62.71%(37/59)](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血肌酐、ACR、Cys-C、尿素氮、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及糖化血化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肾灌肠方保留灌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Ⅳ期DKD可降低血肌酐、ACR、Cys-C水平,改善肾脏功能,减轻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治疗效果。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调控AKT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机制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并结合体内实验验证,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YDXNT)Medical Robotics对血管内膜增生的干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从TCMSP、Symmap数据库中检索YDXNT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OMIM、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血管内膜增生的疾病靶点,并对YDXNT与血管内膜增生的靶点取交集。利用Cytoscape软件对交集基STM2457纯度因构建“成分-疾病-靶点-通路”网络并可视化,应用Metascape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CytoNCA插件获取核心靶点,利用autodock软件进行核心靶点与活性成分的分子对接。采用球囊损伤法制作大鼠血管内膜增生模型,给予YDXNT干预。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各组血管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内膜增生血管中核心靶蛋白的表达。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YDXNT可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等药理成分作用于血管内膜增生关键靶点AKT1(蛋白激酶B的一种亚基),HE结果显示YDXNT能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中AKT、p-AKT(ThMirdametinib核磁r308)蛋白较假手术组表达增高,YDXNT给药组较模型组AKT、p-AKT(Thr308)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YDXNT可通过调控AKT表达及其磷酸化进而发挥抗血管内膜增生作用。
萎缩性胃炎与血脂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探讨胃黏膜萎缩程度对血脂水平的影响,以及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对血脂水平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脂质代谢紊乱提供思路,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21年至2023年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并行13C呼气试验的住院患者189人。根据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分为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血脂水平、萎缩性胃炎发生率;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非萎缩性胃炎组与轻度萎缩性胃炎组、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组,比较三组的基线资料、血脂水平、Hp阳性率,发现胃黏膜萎缩程度与血脂中总胆固醇水平有关,比较高胆固醇血症组与对照组各资料,以高胆固醇BMN 673试剂血症为结果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排外混杂因素影响进一步分析胃黏膜萎缩程度对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结果】1.Hp阳性组与阴性组临床基本资料及血脂水平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BMI≥25kg/m~2、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比例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血脂水平(TC、TG、HDL-C、LDL-C)未见明显差异(P>0.05);Hp阳性组萎缩性胃炎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不同程度萎缩性胃炎临床基本资料比较:三组在性别、BMI≥25kg/m~2、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比例上未见明显差异;三组间在年龄上存在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发现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年龄高于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年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Hp感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轻度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萎缩性胃炎Hp感染率均高于非萎缩性胃炎,轻度萎缩性胃炎组与非萎缩性胃炎组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程度萎缩性胃炎血脂水平比较:TG、HDL-C、LDL-C水平差异在三组间未见统计学意义,三组间的TC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的TC水平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Ipatasertibni校正后P<0.05)。4.高胆固醇血症组与对照组各资料比较:两组在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胃黏膜萎缩程度上有统计学差异,以高TC血症为结果变量,为调整混杂因素的影响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TC血症受胃黏膜萎缩程度的影响,中重度萎缩性胃炎发生高acute chronic infectionTC血症的风险是非萎缩性胃炎的3.391倍。【结论】1.萎缩性胃炎对血脂水平有影响,在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中比较明显,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的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萎缩性胃炎发生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是非萎缩性胃炎的3.391倍。2.Hp现症感染对血脂水平无明显影响。
伏诺拉生和阿莫西林二联不同疗程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多种胃内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aastrichtⅥ共识及我国《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非根除治疗部分)》均建议对所有H.pylori感染者行根除治疗,除非存在抗衡因素。由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H.pylori根除率逐年下降,但是根除方案中抑酸不足也是根除失败的一种常见原因,尤其方案中含有酸依赖性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随着抑酸药物在根除H.pylori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二联14d疗法重新被关注并且作为我国H.pylori根除治疗的一线方案,伏诺拉生(vonoprazan,VPZ)比PPI产生更强的酸抑制作用,因此,使用VPZ替代PPI是否可以减少二联疗法的阿莫西林剂量及疗程值得被关注。我国对于VA二联方案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优化VA二联方案达到理想根除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作为根除H.pylori的一线治疗方案是十分有意义的。本研究旨探讨VA二联方案7d和10d疗程的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ZD1839浓度生率,评估该二联方案7d疗程和10d疗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VA二联方案7d疗程及10d疗程是否能作为理想的H.pylori根除方案,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纳入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的18-80岁无H.pylori根除史的~(14)C或~(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的患者230人(~(14)C-尿素呼气试验DPM≥150或~(13)C-尿素呼气试验DOB≥6.0时判定为阳性),随机分为VA-7d组(115人)及VA-10d组(115人)。两组治疗方案均为VPZ 20mg bid,阿莫西林750mg qid,前者疗程7d,后者疗程10d。根除治疗前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胃癌家族史和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治疗过程中随访并记录患者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痛、腹胀、皮疹等)发生情况。在治疗后停药至少4周,复查~(14)C或~(13)C尿素呼气试验,DPM<100或DOB<4.0时判定为阴性,100≤DPM<150或4.0≤DOB<6.0时需重复检测。2.按意向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ITT)和按方案分析(per-protocol analysis,PP)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H.pylori根除率,并比较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依从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根除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实验共纳入230例H.pylori阳性患者,其中VA-7d组115例,VA-10d组115例。实际完成216例,脱落率为6.1%,VA-7d组实际完成109例,VA-10d组实际完成10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胃癌家族史、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按ITT分析VA-7d组根除率为77.4%(89/115),VA-10d组根除率为81.7%(94/115),根据ITT分析两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P=0.26)。按PP分析VA-7d组根除率为81.7%(89/109),VA-10d组根除率为87.9%(94/107),根据PP分析两组根除率比较有差异Reaction intermediates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5)。3.VA-7d组对根除治疗的依从率为94.8%(109/115),VA-10d组的依从率为93.0%(107/115),两组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P=0.58)。两组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分别为腹泻和便秘。VA-7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7%(13/111),VA-10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5%(15/11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67)。4.将患者的性别、年龄(≥40岁或<40岁)、BMI(≥24kg/m~2或<24kg/m~2)、吸烟史、饮酒史、胃癌家族史、文化程度、根除方案、是否发生不良反应纳入单因素分析,年龄(≥40岁或<40岁)及不良反应与根除结果存在相关性(P<0.2),将年龄(≥40岁或<40岁)及不良反应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不良反应(OR:2.78,95%CI:0.82-3.60,P=0.02)是H.pylori根除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H.pylori根除失败的风险是无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的2.78倍。结论:1.VA二联方案10d疗程H.pylori根除率(87.9%)较7d疗程(81.7%)更高,按PP分析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论7d和10d疗程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根除率均未达到90%,需延长疗程至14d以达到理想根除率。2.VA二联方案7d疗程及10d疗程均表现出良好的依从性及安全性。发生不良反应是根除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8,95%CI:0.82-3.60,P=0.02),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H.pylori根除失败的风险是无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的2.78倍。3.VA二联7d和10d疗程H.pylori根除率均未能达到90%,仍需延长疗程以达到理想根除率,但VA二联10d疗程H.pylori根除率>8Erastin抑制剂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有较为理想的安全性,可作为老年人、青少年等特殊人群H.pylori一线根除方案的一种选择。
积雪草酸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铁死亡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肉鸡心肌损伤的研究
旨在探讨不同浓度积雪草酸(AA)对脂多糖(LPS)诱导肉鸡心肌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的影响。选取60只1日龄肉鸡适应性饲养至7日龄,并随即分为6组,即对照组(Control)、LPS组(LPS)、低剂量AA组(LPSselleck NMR + AA 15 mg·kg~(-1))、中剂量AA组(LPS + AA 30 mg·kg~(-1))、高剂量AA组(LPS + AA 60 mg·kg~(-1))和AA对照组(AA 60 mg·kg~(-1))。所有AA组用相应剂量的AA连续灌胃14 d。在16、18和20日龄时,所有LPS组肉鸡腹腔注射0.5 mg·kg~(-1) LPS以建立急性心肌损伤(AMI)模型并于21日龄时处死肉鸡并采集心肌样品。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使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指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Wnt-C59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rf2和SLC7A11的阳性表达率;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心肌组织中GPX4的阳性表达率。结果发现,AA预处理可以减轻LPS诱导的心肌病理损伤,且高剂量AA并不会对心肌组织造latent infection成病理损伤;心肌中GSH-Px的活性显著升高(P<0.01)且MD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此外,AA预处理降低了LPS诱导的心肌Keap1、HMGB1和PTGS2的mRNA表达(P<0.05),促进了Nrf2、HO1、NQO1、GCLC、GCLM、SLC7A11、FTH1和GPX4的mRNA表达(P<0.05),同时,也降低了Keap1、HMGB1的蛋白表达,促进了Nrf2、HO1、NQO1、SLC7A11、FTH1和GPX4的蛋白表达(P<0.05);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结果表明,AA预处理可促进Nrf2(P<0.01)、SLC7A11(P<0.01)和GPX4(P<0.05)的表达。本研究表明,AA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缓解LPS诱导的AMI。AA有望成为未来预防LPS诱导肉鸡AMI的潜在食品添加剂。
伏诺拉生根除幽门螺杆菌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目的 为临床合理使用伏诺拉生(VPZ)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linicalTrials、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搜集VPZ与质子泵抑制剂(PPI)对比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3年1月。采用Review Manager 5.Wnt-C59抑制剂4. 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1项研究,均为英文文献,涉及2 6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HP总体根除率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87.92%比77.96%,P=0.000 6);三联方案HOral Salmonella infectionP根除率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88.47%比78.07%,P=0.004),而四联方案两组无显著差异(85.06%比78.28%,P=0.93);日本患者HP根除率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9.64%比73.89%,P <0.000 01),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和欧美国家患者HP根除率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4.73%比78.82%,P <0.00selleckchem CCRG 810451;87.81%比81.36%,P=0.004);治疗7 d与14 d时,HP根除率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9.65%比73.87%,P <0.000 01;85.64%比78.15%,P=0.000 8),而试验组治疗7 d与对照组治疗14 d时无显著差异(90.55%比88.17%,P=0.47)。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29.72%比38.73%,P=0.14)。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基于VPZ方案根除HP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同治疗方案、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疗程之间的疗效存在差异,基于VPZ的三联方案(另含2种抗菌药物)的7 d疗程是一种潜在的替代PPI的治疗方案。
高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发酵桔梗及其产物生物活性研究
桔梗为桔梗科(Campanulaceae)桔梗属(Platycodon)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的干燥根,是一种常见的药食兼用的草本植物,在东北地区,人们常常将其做成泡菜食用。早在2021年桔梗被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当前药理学研究表明,桔梗中最主要的功能活性成分为齐墩果酸型五环三萜类皂苷,即桔梗皂苷(Pgs),且Pgs中最主要的活性皂苷为桔梗皂苷D(PD),具有祛痰平喘、抗炎、护肝、抑制癌细胞增殖等生物活性。如何提高桔梗皂苷含量及转化高生物活性桔Immunoprecipitation Kits梗皂苷成为多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本课题筛选出一株β-葡萄糖苷酶活力较高且能较好转化桔梗皂苷的菌株,并对桔梗皂苷转化前后的抗氧化、抗炎活性进行了评价,具体内容如下:1.桔梗泡菜中高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对采集的桔梗泡菜中的购买PCI-32765菌株进行分离纯化,结合菌株形态观察,并通过16S r DNA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共分离纯化出细菌94株,包括明串珠菌属、乳杆菌属、魏斯氏菌属、芽孢杆菌属以及肠球菌属。并利用七叶苷显色法,从94株菌中筛选出66株产生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然后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菌株的β-葡萄糖苷酶活力,从66株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中最终筛选出四株产酶活力最强的菌株且种类不同的菌株,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 M3、短乳杆菌L.brevis JW12、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P3-1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L2,其β-葡萄糖苷酶活力分别为257.47±0.66、166.56±0.66、192.13±0.18和166.56±0.18 U/m L。2.桔梗发酵前后皂苷类成分含量及发酵途径的探究:采用植物乳杆菌M3、短乳杆菌JW12、肠膜明串珠菌P3-1和短小芽孢杆L2发酵桔梗粗皂苷(PGCS),测定桔梗发酵前后的总皂苷含量,发现经植物乳杆菌在发酵9 d后的总皂苷含量提升最多,从3.62±0.71%升高至6.40±0.18%。对植物乳杆菌在发酵0 d、6 d、9 d所得产物进行HPLC分析,发现发酵前样品中的3个峰经微生物发酵后含量明显降低,而发酵后样品中的2个峰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植物乳杆菌可使桔梗成分发生转化,且经发酵9天后桔梗粗皂苷中PD的浓度含量由0.4094 mg/m L升高至0.5403 mg/m L,较发酵前提高了31.96%。采用HR-TOF-MS对桔梗粗皂苷主要活性成分化学结构进行解析,解析出了峰1、峰2以及峰4的化学结构,并判断出了PE→PD的发酵途径。3.桔梗粗皂苷及其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抗炎活性研究:对桔梗粗皂苷及其发酵产物进行了过氧化自由基清除(PSC法)和体内抗氧化活性测定(CAA法)测定Dorsomorphin,发现PGCS和发酵桔梗粗皂苷(FPGCS)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后者稍强于前者,但不如维生素C。由此推测桔梗中所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不来源于皂苷类。对桔梗粗皂苷及其发酵产物进行了抗炎活性测定,发现PGCS经植物乳杆菌发酵后,其在LPS诱导的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可以减少由LPS刺激而上调的NO含量。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和COX-2含量较发酵前显著减少,抗炎因子IL-10含量较发酵前显著升高,且桔梗粗皂苷发酵产物能更好的抑制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凋亡。本研究从桔梗泡菜中筛选出一株高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植物乳杆菌并用其发酵桔梗粗皂苷,发酵后桔梗皂苷D含量提高了31.96%,并验证了桔梗经植物乳杆菌发酵后的抗氧化活性及抗炎活性得到提高。这为新型桔梗发酵食品、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