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节能和环保的特点,在水处理领域的作用日益突出。水处理领域膜分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污染问题,不仅会导致膜的寿命和生产效率降低,还会增加膜分离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成本。根据污染源类型的不同,膜污染可分为无机污染、有机污染和微生物污染,前两种污染可以通过物理清洗的方法得到有效控制,但微生物污染则很难去除。水中的微生物和细菌会附着在www.selleck.cn/products/gsk-2894631a膜表面,形成致密的、难以去除的生物膜,导致膜的分离性能和寿命降低,而且这种影响很难通过物理方法进行修复。本论文旨在对用于超滤膜制备的聚砜树脂进行改性,提高膜材料的亲水性能、抗污染性能和抗菌性能,从而制备出渗透性能和抗菌性能均优异的超滤膜。首先,将传统的二酚单体酚酞进行叔胺化处理,通过亲核缩聚反应合成叔胺化聚砜共聚物。然后采用浸渍沉淀相转化法成功制备出膜表面上含有叔胺基团的聚砜超滤膜,再以叔胺基作为活性位点,将叔胺转化为季铵同时也将磺酸基、羟基等亲水基团引入了超滤膜树脂结构中。改性膜的纯水通量显著增加,同时截留率保持在95.0%以上,且具有优良的抗菌性此网站能和抗污染性能。特别是接枝了羟基丙磺酸钠基团的聚砜超滤膜纯水通量达330.4 L/m~2h、牛血清白蛋白的截留率达97%;通量恢复率达到最大76.3%,是改性前超滤膜的2.1倍;渗透性能稳定性好,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达99.9%。其次,合成了磺化聚多巴胺纳米粒子,并将其与叔胺化聚砜进行共混改性,通过浸渍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一系列不同磺化聚多巴胺纳米粒子添加量的复合聚砜超滤膜。与未Medicare Provider Analysis and Review经磺化聚多巴胺纳米粒子改性的叔胺化聚砜超滤膜相比,改性后超滤膜的亲水性、渗透通量及抗污性能都有所提高。当磺化聚多巴胺纳米粒子添加量为0.5 wt%时,其纯水通量为未改性超滤膜的2.3倍,同时对牛血清白蛋白截留率依然很高,trade-off效应减弱,其通量恢复率为未改性超滤膜的2.2倍。最后,将本体改性、表面改性与共混改性相结合,对掺杂磺化多巴胺纳米粒子的复合叔胺化聚砜膜进行季铵化表面改性得到了综合性能更加优异的超滤膜QPSF-0.5。其纯水通量达539.3 L/m~2h,是PSF-N膜的2.4倍而且其通量恢复率为90.9%,是未改性叔胺化聚砜超滤膜的2.5倍,具有更加持久的高渗透通量,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高达99.9%。
菌核净后处理对核盘菌的低剂量刺激作用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BLZ945配制的油菜菌核病是威胁油菜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菌核净和多菌灵是我国防治油菜菌核病最常用的两种杀菌剂。后处理(Post-conditioning)是指接触低剂量有毒物质能够有效减弱先前接触高剂量有毒物质导致的损伤,对生物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论文研究了菌核净后处理对核盘菌生长和致病的刺激作用,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初步探究菌核净后处理对核盘菌致病刺激效应的机理。菌核净后处理能够刺激核盘菌菌丝的生长和致病。经高浓度菌核净处理的抗性菌株HLJ5C、HLJ8C和敏感菌株HG1C和HG6C在含低剂量菌核净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Malaria immunity上的生长最大刺激率分别为8.46%、21.61%、9.20%和11.67%,在喷施低剂量菌核净的盆栽油菜叶片上致病最大刺激率分别为14.48%、61.99%、27.67%和27.57%。生长和致病最大刺激率在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第一代经高浓度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处理的菌丝,转接到含低剂量菌核净(后处理)PDA上和喷施低剂量菌核净(后处理)油菜叶片上,菌丝生长和致病力均表现出刺激作用。含低剂量菌核净PDA后处理对经异菌脲、咯菌腈和多菌灵处理的菌株HLJ5C的生长最大刺激率分别为18.22%、27.86%和24.58%,对菌株HLJ8C生长最大刺激率分别为31.29%、35.78%和24.66%。最大生长刺激率在不同类型杀菌剂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油菜叶片上菌核净后处理对经高浓度异菌脲、咯菌腈和多菌灵处理的抗性菌株HLJ5C致病力最大刺激率分别为133.33%、107.8%和94.01%,对经高浓度异菌脲和咯菌腈处理的菌株HLJ8C致病力最大刺激率分别为48.11%和63.17%。菌核净后处理对菌株HLJ5C致病力的最大刺激率高于对菌株HLJ8C致病力的最大刺激力率(P<0.05)。菌核净后处理生长受到刺激的菌丝对2 g/L刚果红、0.6 M葡萄糖、0.01%(m/v)SDS、0.6 M氯化钠和4 n M过氧化氢的耐受性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菌核净后处理对核盘菌致病刺激效应机理的研究表明:菌核净后处理对抗性菌株HLJ8C菌丝致病力的刺激作用与菌丝呼吸速率、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草酸分泌量、核盘菌致病相关信号通路基因高渗透甘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Sshog1、双组分组氨酸激酶基因Ssshk1、可溶性裂解转糖激酶Slt同源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Sssmk3、Ⅰ型和Ⅲ型G蛋白α亚基基因Ssg1和Ssg3、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和调节亚基基因Sspka2和Sspka R、抗氧化酶系统相关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基因Ss Trr1、硫氧还蛋白基因Ss Trx1、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ssod1、草酸代谢相关的草酰乙酸乙酰水解酶基因Ss-oah1、草酸脱羧酶编码基因Ss-odc2、坏死和乙烯诱导肽编码基因Ss NEP2、类整合素编码基因Ss SSITL表达量均无关;菌核净后处理对致病的刺激作用可能与菌丝超氧化物歧化酶selleckchem Galunisertib(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增强、与致病相关的分泌蛋白基因Ss SSVP1和类膨大素基因Ss CP1的上调表达有关。这些研究对了解杀菌剂后处理对植物病原真菌生长和致病的刺激作用、对深入理解杀菌剂后处理的刺激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51例晚发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分析
目的 对比晚发型系统性红斑狼疮(LSLE)与中青年型系统性红斑狼疮(ASLE)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探究LSLE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特点。方法 收集2017年9月—2022年6月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初诊初治的1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Regorafenib molecular weight)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患者发病时年龄分为2组:≥50岁为LSLE组(51例);<50岁为ASLE组(119例)。结果 与ASLE组比较,LSLE组发病至确诊时间显著延长[3.0(1.0,12.0)月vs.1.0(0.5,5.0)月,Z=-3.391,P=0.001],Lserum biomarkerSLE患者确诊时合并一种以上疾病比例显著增多;发热、皮疹及光过敏症状显著减少;合并干燥综合征占比显著增多;白细胞计数减少、低补体血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率显著降低;此网站SLEDAI-2000及BILAG-2004评分显著减低。LSLE组完成疾病活动评估后糖皮质激素最大平均使用剂量及糖皮质激素使用比率显著降低;免疫抑制剂使用率、使用免疫抑制剂种类显著降低,霉酚酸酯、环磷酰胺、甲氨蝶呤使用率显著减少,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比于ASLE,LSLE患者典型SLE临床表现较少,起病至确诊时间长,病情相对较轻,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剂量低及免疫抑制剂种类较少。
ribC的持续进化提高黄素单核苷酸的全细胞催化合成
黄素单核苷酸(FMN)是核黄素的活性形式之一,是一些辅酶、玫瑰黄素等的生物合成前体,这些辅酶在多种关键的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FMN在生命活动与健康方面的重要价值,其被广泛运用于医药、食品加工、饲料等领域中。本研究以野生型枯草芽孢杆菌来源的双功能核黄素激酶基因ribC为原始基因,构建了一系列合成生物学工具和高通量筛选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分析,以提高FMN产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响应FMN浓度变化的生物传感器。首先对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的潜在的FMN核糖开关进行分析,利用核黄素操纵子5’-UTR能够受到FMN浓度变化影响从而改变自身构象的特性,以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为报告基因,在p确认细节 ET28a上以FG-4592 MWP_(tac)为启动子构建了生物传感器,并对该传感器在0 n M-100 n M的不同浓度梯度核黄素与FMN影响下的功能性质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FMN生物传感器在预定浓度范围内,特异性受到FMN浓度的影响,FMN浓度越高荧光强度越弱,同时不受核黄素的干扰。(2)优化了FMN核糖开关。运用PYMOL等软件分析FMN核糖开关的结构,对核糖开关适配体与FMN非共价结合的位点进行研究,对潜在的关键区域J6/1设计了饱和突变,通过反向PCR构建了FMN生物传感器的饱和突变文库,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多功能酶标仪进行高通量筛选。最终相较于野生型,突变株G5荧光范围提高了127%。(3)ribC的体内持续进化与突变体的高通量筛选。利用已有的基于T7RNA聚合酶和胞苷脱氨酶的碱基编辑系统,与承载了生物传感器和靶基因ribC的系统在宿主细胞中共表达,实现对ribC基因的持续进化。随后使用流式细胞技术,对不Medical face shields同荧光强度的细胞进行分选,得到ribC的进化文库。(4)核黄素激酶的动力学分析。运用GROMACS和Swiss model等分子建模软件,对野生型和5H3突变株核黄素激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它们结构上的差异以及可能的酶活提高的原因。同时通过SDS-PAGE分析,检测到各株突变株目的蛋白的表达,并检测了各株突变株的酶活,以验证该系统筛选出来的突变株酶活与野生型相比有所提高。(5)全细胞催化生产FMN。最终对突变株进行了全细胞催化实验,在10 m L的转化体系中,5H3突变株FMN的最高产量达到43.7 mg·L~(-1),摩尔转化率达到18.3%,其提高至出发菌株的7.86倍。
外源H_2O_2对不同亚种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本研究以籼稻(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华占’、‘9311’以及粳稻(O. sativa subsp. japonica)‘越光’、‘中华11’为材料,探讨外源过氧化氢(H_2O_2)对两个亚种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1%的H_2O_2对4个品种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对籼稻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水稻幼苗经H_2O_2处理后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Calanopia media)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丙二醛(MDA)和内源H_2O_2含量升高,且粳稻中MDA含量变化较籼稻显著,表明H_2O_2对粳稻细胞质膜的氧化损伤更严重; 6个抗氧化酶基因在幼苗叶片中表达下调,过氧化氢酶基因(CATA)在粳稻中LY294002作用下调更明显,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U36)在籼稻中下调更明显。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中对H_2O_2的敏感性不同,籼稻受外源H_2O_2影响较粳稻明显;在响应环境氧化胁迫时,Empagliflozin籼、粳稻幼苗的抗氧化酶基因表达也存在差异性。
麻仁丸治疗便秘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分析麻仁丸治疗便秘的作用机制,为经典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取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枳实、厚朴、白芍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靶点,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ADME)筛选中药活性组分;通过基因信息数据库(Gencards, OMIselleckM and DRUGBANK)获取便秘主要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间的互作关系,构建PPI网络并挖掘核心调控基因,对关键靶点进行富集分析(GO和KEGG)。采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麻仁丸成分-便秘-通路”网络,最后通过Auto Dock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麻仁丸治疗便秘的核心活性成分为山奈酚、川陈皮素、芦荟大黄素等,核心靶点有AKT1、IL6、VEGFA、TNF等,治疗便秘的生物学通路主selleckchem要作用于肿瘤通路、乙肝通路、丙肝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 本animal biodiversity研究初步揭示了麻仁丸治疗便秘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麻仁丸的临床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晶状体晚期糖基化产物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研究
背景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methylomic biomarkerlitus,T2DM)人群中,由于血液循环葡萄糖水平的长期升高,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的累计程度会远高于非糖尿病人群。已有研究表明AGEs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并且损害胰岛β细胞功能,导致疾病的恶化。目的应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荧光检测仪(AGEs-scan)检测晶状体内晚期糖基化产物累积水平,评估T2DM患者晶状体AGEs(%)(Lens AGEs(%))水平与T2DM微血管并发症(DR、DPN、DKD)相关性及诊断价值;寻找一个最佳的Lens AGEs(%)切点值,对T2DM微血管并发症进行早期的预警;并且进一步研究Lens AGEs(%)累积程度与不同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分期的一致性,旨在准确筛查T2DSmoothened Agonist核磁M微血管并发症患病风险,促进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22年3月-2023年3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T2DM患者313例,其中单纯T2DM患者105例,T2DM伴微血管并发症患者208例。收集临床资料,且所有患者均进行AGEs-scan检查。研究对象的基线数据根据分布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或K个独立样本检验进行多组间比较;选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评估T2DM患者Lens AGEs(%)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ens AGEs(%)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明确区分单纯T2DM患者与T2DM伴微血管并发症患者的参数切点值,运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阳性组的患病风险;绘制ROC曲线明确T2DM人群中DR、DPN、DKD各自的切点值,对计量资料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DR、DPN、DK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单纯T2DM组与T2DM伴微血管并发症组两组间性别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伴微血管并发症组Lens AGEs(%)、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尿素氮、空腹血糖高于单纯T2DM组,空腹C肽、C肽校正的胰岛β细胞功能、肾小球滤过率、白蛋白低于单纯T2DM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Lens AGEs(%)诊断T2DM微血管并发症关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5%CI:(0.73,0.84),最佳切点值为25.53,灵敏度:82.2%、特异度:66.7%、约登指数:48.9%;将 Lens AGEs(%)≥25.53 定义为阳性组,Lens AGEs(%)<25.53 定义为阴性组,阳性组的T2DM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显著高于阴性组;运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阳性组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病风险是阴性组的8.16倍(p<0.001)。3.阳性组的DR患病率为58.3%,显著高于阴性组的患病率(22.4%);阳性组的DPN患病率为70.9%更多,显著高于阴性组患病率(20.6%);阳性组的DKD患病率为27.2%,显著高于阴性组患病率(11.2%),均p<0.01。4.DR组的Lens AGEs(%)、糖尿病病程、脉搏、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尿素氮高于NDR组,空腹C肽、白蛋白、C肽校正的胰岛β细胞功能、肾小球滤过率低于NDR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Lens AGEs(%)诊断 DR 的曲线下面积 AUC 为 0.7595%CI:(0.70,0.81),最佳切点值为31.69,灵敏度:59.0%、特异度:85.0%、约登指数:43.6%;DR病变程度越重,其Lens AGEs(%)升高也越明显,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ens AGEs(%)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6.DPN组的Lens AGEs(%)、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尿素氮高于NDPN组,空腹C肽、C肽校正的胰岛β细胞功能、白蛋白低于ND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Lens AGEs(%)诊断 DPN 的曲线下面积 AUC 为 0.7695%CI:(0.70,0.81),最佳切点值为25.53,灵敏度:86.9%、特异度:58.6%、约登指数:45.5%;DPN病变程度越重,其Lens AGEs(%)升高也越明显,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ens AGEs(%)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8.DKD组的Lens AGEs(%)、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脉搏、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氮、血尿酸高于NDKD组,身高、谷丙转氨酶、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低于NDKD组。9.Lens AGEs(%)诊断 DKD 的曲线下面积 AUC 为 0.6995%CI:(0.61,0.76),最佳切点值为32.38,灵敏度:60.3%、特异度:73.9%、约登指数:34.2%;DKD病变程度越重,其Lens AGEs(%)升高也越明显,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ens AGEs(%)是DK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10.Lens AGEs(%)与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胆固醇呈正相关(p<0.05),与C肽校正的胰岛β细胞功能、空腹C肽值之间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是Lens AGE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1.Lens AGEs(%)与T2DM微血管并发症患病风险相关性大,诊断T2DM微血管并发症的最佳切点值为25.23,诊断DR、DPN、DKD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31.68、25.23、32.38。2.Lens AGEs(%)是 DR、DPN、DKD 的独立危险因素,Lens AGEs(%)的水平与DR、DPN、DKD的进展呈正相关,参与了 DR、DPN、DKD的发生发展。3.Lens AGEs(%)可协助T2DM微血管并发症的识别。
低剂量IL-2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h17/Treg失衡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特点是免疫耐受的破坏,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和相应的组织和器官损伤。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Th 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之间的失衡是SLE发病机制的基础之一。Th 17细胞具有促炎作用,而Treg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在诱导和维持自我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Treg含量的降低和功能障碍与SL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调节Th 17/Treg细胞平衡成为治疗SLE的新方向。有研究表明,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治疗可选择性地促进Treg细胞,抑制Th 17细胞和滤泡辅助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同时可使SLE患者疾病活动性的显著降低。临床上SLE患者血液学指标异常是最常见的表现,其中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仅次于贫血,位居于第二,淋巴细胞减少的SLE其是SLE中重要的免疫亚型,因此探究淋巴细胞减少对SLE患者Th 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以及低剂量IL-2治疗是否可以调节Th 17/Treg细胞平衡,从而控制疾病进展维持疾病稳定,可以为淋巴细胞减少的SLE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目的:1.探究淋巴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正常的SLE患者之间Tfh细胞以及Treg细胞各分型是否有差异,及其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相关性,从而证明淋巴细胞减少对SLE患者的免疫功能存在影响。2.探究淋巴细胞减少与正常的SLE患者之间Th 17、Treg细胞绝对计数、Th 17/Treg细胞平衡以及相关的细胞因子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低剂量IL-2治疗是否可以调节Th 17/Treg细胞平衡,从而控制疾病进展维持疾病稳定,为淋巴细胞减少的SLE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门诊就诊的SLE患者70例,根据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是否低于1.5×109/L分为淋巴细胞减少组(38例)及淋巴细胞正常组(32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Tfh细胞及Treg细胞各分型的百分比及绝对计数,比较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研究患者外周血中Tfh细胞及Treg细胞分型的百分比及绝对计数是否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有相关性。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住院的SLE患者131例,根据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是否低于1.5×109/L分为淋巴细胞减少组(96例)及淋巴细胞正常组(35例),另选取健康对照者3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资料。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减少组、淋巴细胞正常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CD4+T细胞亚群的绝对数和百分比,流式细胞微珠阵列(CB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亚群和细胞因子间的差异。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低剂量IL-2治疗分为低剂量IL-2治疗组(30例)及未接受低剂量IL-2治疗组(101例),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分析其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Th 17、Treg绝对计数及Th 17/Treg比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及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淋巴细胞减少组Tfh、Treg、n Treg、i SAHA浓度Treg细胞绝对计数较淋巴细胞正常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3)。淋巴细胞减少组与淋巴细胞正常组Treg(%)、n Treg(%)、i Treg(%)以及Tfh细胞(%)总体分布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976、0.289、0.263、0.659)。淋巴细胞绝对值与Tfh、Treg、n Treg、i Treg细胞绝对计数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3、0.594、0.467、0.472,P值均<0.001)。2.淋巴细胞减少的SLE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抗ds DNA抗体数值较淋巴细胞正常的SLE患者高(P值均<0.001),白细胞计数及补体C3较淋巴细胞正常的SLE患者低(P值分别为<0.001、0.0037),而补体C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5)。3.淋巴细胞减少的SLE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绝对值较健康对照者及淋巴细胞正常的SLE患者均低(P值均<0.001);淋巴细胞正常的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仅外周血Treg细胞绝对值降低(P=0.005)。淋巴细胞减少的SLE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绝对值与健康对照者无统计学差异(P=0.272),但淋巴细胞正常的患者外周血Th 17细胞绝对值较淋巴细胞减少的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均高(P<0.001)。两组患者的Th 17/Treg比值均较健康对照者高(P<0.001),而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细胞因子浓度除IL-2外,均高于健康对照者(P值均<0.001),而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42、0.940、0.053、0.337、0.770)。4.接受低剂量IL-2治疗的淋巴细胞减少的SLE患者,治疗后的SLEDAI评分较前降低(P<0.001),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有所回升(P值均<0.001),抗ds DNA抗体较治疗前下降,且低补体血症有所改善(P值分别为0.008、<0.001)。治疗后患者的总T淋巴细胞、Th 1细胞、Th2细胞、Th 17细胞、Treg细胞绝对值均上升(P值分别为0.001、0.005、<0.001、0.026、0.021),尽管Th17/Treg比值前后差异并不显著(P=0.819)。未接受低剂量IL-2治疗的SLE患者,治疗后的SLEDAI评分、红细胞沉降率虽较前降低(P值均<0.001),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也有所回升(P值分别为0.002、0.001),抗ds DNA抗体较治疗前下降,低补体血症有所改善(P值均<0.001);但在免疫功能方面的改善并不明显,仅有总T淋巴细胞、Medical countermeasuresNK细胞、Th2细胞的上升(P值分别为0.037、0.006、0.021),治疗前后总B淋巴细胞、Th细胞、Th 1细胞、Th 17细胞、Treg细胞绝对值以及Th 1selleckchem MCC9507/Treg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122、0.176、0.122、0.624、0.343、0.206)。5.Th 17、Treg绝对计数与淋巴细胞绝对值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40、0.619,P值均<0.001),但Th 17/Treg比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相关性并不显著(r=0.122,P=0.169)。Th 17/Treg比值与IL-2浓度呈负相关(r=-0.292,P=0.003)。结论:1.淋巴细胞减少的SLE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分型及Tfh细胞绝对计数较淋巴细胞正常的SLE患者低,且与淋巴细胞绝对值呈正相关。2.SLE患者存在Th 17/Treg失衡以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增加,且淋巴细胞减少的SLE患者Th 17/Treg失衡更严重。3.低剂量IL-2治疗可以改善改善淋巴细胞减少的SLE患者Th 17/Treg失衡。
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与童年期心理创伤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与其童年期心理创伤之间关系。方法:选取70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依据有无NSSI,分为NSSI组和非NSSI组各35例,并选择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青少年35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渥太华自伤量表、童年创伤问卷(CHydration biomarkers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dezmapimod供应商AMD-24)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结果:NSSI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及CTQ量表总分评分均高于非NSSI组,且2组上购买Nirmatrelvir述3个评分及躯体虐待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抑郁障碍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SI组性虐待、躯体忽视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NSSI组非自杀性自伤频率与CTQ中情感忽视评分、HAMD量表认知障碍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NSSI与童年期心理创伤存在相关。
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辅助PFNA内固定术在EvansⅢ型、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receptor mediated transcytosisntirotation, PFNA)内固定术在EvansⅢ型、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周口骨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的EvansⅢ型、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均48例,对照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行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辅助PFNA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指标、临床疗效、髋关节功能、疼痛评分、氧化应激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下地负重时间均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9.17%,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AY-22989临床试验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髋关节功能量表(Harri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6个月的Harris评分升高,VAS评分降低(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升高,VAS评分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前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水平无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7 d的NE、SOD及AngⅡ水平升高(P<0.05),术后7 d,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NE、SOD及AngⅡ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58%,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降低(P<0.05)。结论 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辅助PFNA内固定术可显著提高EvansⅢ型、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髋关节功能,降低疼痛,与髋关节置换术相比术后应激GSKJ4程度较小,并发症较低,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