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是从中草药黄芪干燥根中提取的主要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功能,作为饲料添加剂被广泛应用在水产动物生产中,但在黄鳝(Monopterus albus)中还未见应用。本试验以黄鳝为研究对象,探究APS对黄鳝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抗氧化能力、血清生化指标、糖代谢selleckchem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APS在黄鳝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为黄鳝人工配合饲料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实验一:饲料中添加APS对黄鳝生长性能、消化酶活、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糖代谢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将黄鳝(初始体重:5.21±0.17 g)随机分为5组,投喂饲料APS水平分别为0 g/kg(A1)、0.5 g/kg(A2)、1 g/kg(A3)、2 g/kg(A4)和4 g/kg(A5)的5组等氮等脂饲料,进行为期60 d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APS水平升高,各组的成活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均在A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呈先降后升的趋势,A4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APS添加量为2 g/kg时增重率达最大值,饲料系数最低。经折线回归分析,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在APS添加量为2.001 g/kg、2.193 g/kg时有最佳值。饲料中添加APS对全鱼体组成水分、灰分与肌肉体组成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蛋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在A4组最高,全鱼粗脂肪呈上升趋势(P<0.05),并在A5组最高。(2)APS对黄鳝肝脏和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影响显著(P<0.05),呈先升后降趋势,A4组达最高,但对黄鳝肝脏和肠道胰蛋白酶均无显著影响(P>0.05)。(3)饲料中APS水平对黄鳝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尿素氮、血糖球蛋白和白球比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随APS水平增加呈下降趋势,均在A4组达最低(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总蛋白和白蛋白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均在A4组达最高(P<0.05)。(4)APS对黄鳝血清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与肝脏酸性磷酸酶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APS水平增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与肝脏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均在A4组达最高,血清和肝脏丙二醛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均在A4组最低(P<0.05)。(5)APS水平对黄鳝肌糖原和血清丙酮酸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及肝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A4、A5组的肝糖原和肝脏丙酮酸激酶活性显著高于A1组(P<0.05)。6)APS有利于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均匀性,增加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综上所述,APS可以提高黄鳝生长、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力提高黄鳝的抗氧化能力,促进糖代谢,同时优化肠道菌群结构。建议黄鳝饲料中APS适宜添加量为2 g/kg–2.2 g/kg。实验二:本试验在试验一的基础上分析了APS对黄鳝饥饿后恢复投喂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9.87±0.11 g)黄鳝为试验对象,进行饥饿再投喂,编号为S1-S4。S1组为对照组,连续投喂未添加APS的饲料30 d饥饿0 d。S2、S3、S4组为实验组,S2组饥饿15 d后再连续投喂15 d含有APS的饲料,S3组饥饿15d后连续投喂15 d未添加APS的饲料,S4组饥饿30 dEndocarditis (all infectious agents)投喂0 d,养殖30 d后,分别测定黄鳝生长、消化酶活、抗氧化能力和糖代谢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S1-S4组终末体重、成活率、增重率、相对肝重量、肝体比均呈下降趋势(P<0.05),S2组成活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S3组(P<0.05)。(2)S1-S4组肠道和肝脏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力均呈下降趋势,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SABT-199供应商2组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肝脏胰蛋白酶显著高于S3组(P<0.05)。(3)S1组血清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显著高于S2-S4组(P<0.05),S2、S3组血清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丙二醛均呈下降趋势(P<0.05),S2组过氧化氢酶显著高于S3组(P<0.05);对血清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无显著影响(P>0.05)。(4)S1-S4组肝糖原呈下降趋势(P<0.05),S2组肝糖原显著高于S3组,各组肌糖原差异不显著(P>0.05);S2、S3组肝脏和血清丙酮酸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饥饿再投喂APS有利于黄鳝机体营养水平的恢复,提高其生长性能、肝脏和肠道消化酶活力、抗氧化能力和促进糖代谢。
基于“补肾活血、降浊排毒法”的CRF疾病管理方案研究
[目的]旨在观察应用“补肾活血、降浊排毒法”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疾病管理方案,对CRF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纳入Biomass management2019—2021年门诊及住院CRF患者,选取该院收治的237例CRF患者,将入组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37例,对照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肾活血、降浊排毒法”的CRF疾病管理方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尿素氮、肌酐、尿酸、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等临床指标和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selleckchem GW4869。[结果]观察组的症状积分方面总有效率达64.23%,高于对照组的39%(P<0.05);同时,观察组在实验室指标和症状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改善(P<0.05)。[结论]“补肾活血、降浊排毒法”的CRF疾病管理方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除了能有效改善肾功能等相关临床指标外,还Adavosertib浓度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为慢性肾脏病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水环境样品体外生物测试效应触发值的研究进展
水环境样品综合毒性的体外生物测试可以直接获得水环境中众多污染物共存状态下的生物毒害信息,已成为水环境污染评估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目前没有用于判定水质优劣的毒性效应限值标准,导致其很难被用于水质管理。为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推导体外生物测试的效应触发值(effect-based trigger value, EBT)。本文综述了EBT建立的背景和推导原则,并总结了以健康保护为目标和以生态保护为目标的多种EBT推导方法,其中针对饮用水水质的EBT以保护人体健康为前提,主要基于每日容许摄入量(al确认细节lowaBiogas residueble daily intake, ADI)、体内安全浓度、癌症发病率增加10%的每日剂量(TD_(10))和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EQS)中的水质指导值(guideline value, GV)推导,针对地表水的EBT以生态保护为目标,依据地表水EQS中的GV值和物种敏感度分布(SSD)曲线中的第5个百分位数的危险浓度(hazardous concentration, HC_5)推导。本文系统比较了不同方法推导出的体外生物测试EBT值和特征,总结了EBT在水环境中的应用,以期为高通量体外生物测试用于水质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CX-5461技术支撑。
阿魏酸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发育潜能的影响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是胚胎体外生产与基因编辑动物制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直接关系到其受精能力及后续胚胎发育潜能,是保证胚胎体外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改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对提高胚胎体外发育潜能及胚胎移植效率具有重大价值和现实意Taurine配制义,是提高家畜繁殖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相较于体内成熟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缺少卵泡液微环境的保护,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易发生氧化应激,导致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下降。阿魏酸(Ferulic acid,FA)是一种植酚酸,存在于大多数植物的种子和叶子中,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有效清除外界环境和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活性氧。本研究旨在评估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期间添加FA对其体外成熟及发育潜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完善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提高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和胚胎体外生产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体外成熟期间添加FA对牛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期间分别添加浓度为0、2.5μM、5μM、10μM和20μM的FA。体外成熟20 h后通过体视镜检测其成熟率。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μM FA显著提高了牛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率(56.55±4.12%vs71.20±3.84%;P<0.05)。而2.5μM FA、10μM FA和20μM FA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本实验选取5μM FA作为后续实验的处理浓度。通过荧光标记、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抗氧化酶活性检测等方法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期间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期间添加FA显著促进了卵丘细胞的扩展面积(P<0.05);降低了牛卵母细胞内ROS水平(P<0.05);提高了牛卵母细胞线粒体中ATP和MMP水平(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体外成熟期间使用H2O2处理牛卵母细胞,其ROS水平显著提高(P<0.05),GSH水平以及CAT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添加FA与H2O2共同处理后,与单独添加H2O2组对比,牛卵母细胞内GSH水平以及CAT和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ROselleck Smoothened AgonistS水平显著下降(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期间添加FA显著上调了卵母细胞中成熟相关基因GDF-9和BMP-15(P<0.05)与卵丘细胞中卵丘扩展及卵丘卵母通讯相关基因HSA2,PTX3,CX37和CX43(P<0.05)的相对m RNA水平。2.体外成熟期间添加FA对牛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的影响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通过non-medical products体细胞核移植和体外受精的方法检测分析其发育潜能。体细胞核移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期间添加FA显著提高了核移植胚胎卵裂率(51.7±3.94%vs 66.9±3.15%;P<0.05)、囊胚率(25.4±2.16%vs 32.4±1.77%;P<0.05)和囊胚内总细胞数(56.1±2.16vs 62.8±1.77;P<0.05)。体外受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期间添加FA显著提高了体外受精胚胎卵裂率(48.39±2.16%vs 56.79±2.92%;P<0.05)、囊胚率(27.9±3.61%vs 40.9±3.59%;P<0.05)和囊胚内总细胞数(61.3±1.66 vs 66.2±1.39;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期间添加FA显著上调了体细胞核移植与体外受精囊胚中多能性相关基因CDX2、OCT4和SOX2(P<0.05)的相对m RNA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期间添加FA可增强卵母细胞抗氧化能力、缓解氧化应激和改善线粒体功能,进而提高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促进体细胞核移植与体外受精早期胚胎体外发育潜能。
中医辨证对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效果及清除率分析
目的:中医辨证对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效果及清除率分析。方法:研究对象具体构成为:我院诊治的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根据需要分组后,组别为:对照组、实验组,指导依据为:电脑随机法,且两组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总例数为78;其中,39例在对照组中收入,39例在实验组中收入,两组入院时间开始于2021年3月,结束于2023年3月,在治疗阶段,将西医治疗为对照组提供,中医辨证治疗为实验组提供,就两组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最终疗效展开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和复发率比较,实验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胃泌素水平比较,没有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生存质Entinostat临床试验量改善程度比较,治疗前,没有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0.05);并发症情况比较,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更多感染患者实施治疗期间,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对于患者治疗有效性优化显著,提升幽门螺杆菌清除率,避免疾病反复发作。
聚丙烯单原子铜抗菌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为了开发一种环境友好,具有良好抗菌、抗病毒、防霉性能的空气过滤网,将单原子铜抗菌剂分别与聚丙烯(PP)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备抗菌材料母料后,再将单原子铜抗菌母料与PP切片共混后进行纺丝Medical Robotics;研究了抗菌剂对PP抗菌纤维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抗菌纤维的形貌,并对抗菌材料的抗菌抗病毒活性和防霉性能做了评估。diABZI STING agonist结果表明:单原子铜抗菌剂的添加,提高了纤维的热稳定性,材料的热分解温度提高了53.74℃,同时对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很小,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活性;在单原子铜抗菌剂添加量在1.5%时,对大肠杆菌抗菌效率达到99.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效率达到97.2%,抗病毒活性率达到96.7%,防霉达到0级,selleckchem Dolutegravir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和防霉特性,研究结果为单原子铜材料在抗菌抗病毒材料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拮抗miRNA Let-7i-5p减轻肾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目的:肾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CK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也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引起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理变化和共同途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SCs-Exo)已被证明可以缓解肾纤维化和损伤,但MSCs-Exo诱导的肾脏保护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拟探究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肾纤维化的确认细节改善作用及其具体分子机制,以期为临床慢性肾脏病伴随的肾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GEO在线数据库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肾纤维化体外模型和UUO体内模型确定可能的目标靶分子。然后用let-7i-5p拮抗剂(anti-let-7i-5p)转染间充selleckchem BLZ945质干细胞(MSCs),然后从转染的MSCs中分离外泌体,并通过外泌体传递anti-let-7i-5p寡核苷酸,进一步研究发现,miRNA let-7i-5p在肾小管上皮(NRK-52E)及UUO模型中显著下调,并显著减轻了肾组织的纤维化。结果:1、在TGF-β1刺激的NRK-52E细胞和单侧输尿管梗阻(UUO)的小鼠肾脏中,我们均发现miRNA let-7i-5p水平升高。2、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SCs-Exo)可以通过传递anti-let-7i-5p,降低NRK-52E细胞中miRNA let-7i-5p水平,从而增加其靶基因TSC1的表达。3、MSCs/anti-let-7i-5p减少了TGF-β1刺激的NRK-52E细胞和UUO处理小鼠肾脏中的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同时,接受MSCs/anti-let-7i-5p治疗的小鼠在受到UUO刺激时,肾纤维化减轻,肾功能改善。4、MSCs/anti-let-7i-5p在体内外均可增强TSC1/雷帕霉素靶蛋白(TSC1/m TOR)的表达,从而增强TSC1/m TOR的活性。结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拮抗miRNA let-7i-5p在TGF-β1诱导的NRK-52E体外细胞模型和UUO诱导的体内肾纤维化模型中均发挥了抗纤维化作用。我们这些结果将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改HBeAg-negative chronic infection善肾纤维化提供新的视角。
蒲公英中抑制脲酶酚类组分鉴定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约60-90%的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脲酶是幽门螺杆菌定殖和侵染人体的毒力因子之一,抑制脲酶活性是降低幽门螺旋杆菌侵染、胃癌发病率的主要方法。植物来源的化合物是开发脲酶抑制剂的重要来源,现有研究已阐明不同植物提取物、单一组分的效果、抑制类型、作用位点、抑制动力学和热力学规律等相互作用,同时也发现植物提取物中多组分共存时的脲酶抑制率与对应浓度单一组分的抑制率存在明显不同,但多组分间的协同、叠加或拮抗作用对脲酶的抑制规律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制约了天然脲酶抑制剂的开发和资源的高效挖掘;蒲公英为常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食两用植物,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及单一组分具有抑制脲酶的作用,但作用成分未完全阐明,组分间的协同、叠加或拮抗作用对脲酶的抑制规律和相互作用机制需深入研究阐明。本文以蒲公英为试材,采用BMN 673采购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子对接和分子模拟和动物实验等方法,选取洋刀豆脲酶(JBU)和幽门螺杆菌脲酶(HPU)两种常用酶,研究了蒲公英不同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体内外抑制作用,筛选鉴定了蒲公英不同部位抑制脲酶作用成分,研究了蒲公英主要酚类化合物及组合对JBU和HPU抑制作用规律,通过小鼠体内试验,验证酚类组合协同作用效果,并探究了酚类组合脲酶抑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结论如下:(1)蒲公英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体内外抑制作用采用纸片扩散法和MIC/MBC试验,小鼠胃炎模型评价蒲公英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体内、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乙醇提取物(EE)抑制脲酶活性优于水提物(WE),EE和WE的IC_(50)值分别为0.56±0.02和1.53+0.15 mg/m L;运动性实验和黏附实验表明1/4MIC浓度的提取物均能有效抑制鞭毛运动和黏附因子的贴壁性,进而影响幽门螺杆菌的体外定殖。小鼠胃炎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口服50和200mg/kg蒲公英乙醇提取物,每天一次,连续两周能够有效清除小鼠体内幽门螺杆菌(>50%),减少胃黏膜出血现象,保护胃黏膜上皮组织完整性。与模型小鼠相比,给药组中血液中免疫球蛋白G(Ig 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量降低,上述结果表明蒲公英乙醇提取物可以缓解胃部炎症。(2)蒲公英抑制脲酶作用成分筛选鉴定采用HPLC-MS/MS定性、定量分析蒲公英根、叶、花提取物中组分种类和含量,测定不同提取物脲酶抑制率,通过相关分析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脲酶抑制组分。结果表明,蒲公英根、叶、花的石油醚组分抑酶活性较低,其IC_(50)大于5 mg/m L;根、叶、花部位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组分对JBU和HPU均具有抑制作用,花的乙酸乙酯组分抑制作用最强,对JBU和HPU的IC_(50)值分别为0.184±0.007和0.091±0.003 mg/m L。蒲公英中酚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与脲酶活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32和0.750,是蒲公英中主要脲酶抑制组分;结合分子对接结合能,确定绿原酸、咖啡酸、槲皮素和木犀草素为主要脲酶抑制组分。(3)酚类化合物对JBU抑制活性和抑制作用规律研究选取绿原酸、咖啡酸、槲皮素和木犀草素,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等温滴定量热(ITC)、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等方法确定其与JBU的抑制类型、抑制率、猝灭反应特性、结合热力学、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绿原酸、咖啡酸、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对JBU的抑制作用属于非竞争性抑制类型,抑制IC_(50)值为57.24±1.91、21.47±2.66、35.67±1.01、26.07±4.83μM,作用位点均为flap区。荧光光Inhalation toxicology谱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对脲酶的结合为静态猝灭,结合位点数约为1,猝灭常数K值分别为1.05×10~7、6.76×10~7、1.62×10~7和1.29×10~7 L/mol。ITC实验表明酚类化合物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4.15×10~4,7.20×10~4,4.52×10~4和1.64×10~4 L/mol,脲酶抑制活性较高;与JBU作用的ΔG<0,说明其结合反应具有自发性。咖啡酸和槲皮素结合脲酶的焓变项ΔH<0和熵变ΔS>0,说明其是焓变和熵变双驱动;绿原酸和木犀草素焓变项ΔH<0而熵变ΔS<0的,说明其是焓变是其反应的主要驱动力。SPR试验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的结合平衡常数K_A值在10~3和10~4之间,表现出中等强度的亲和能力,绿原酸与脲酶的结合速率较快,能够快速进入到活性中心,有效抑制脲酶的活性。不同酚类组合为以叠加作用为主。(4)酚类化合物对HPU抑制活性和抑制作用规律研究选取绿原酸、咖啡酸、槲皮素和木犀草素,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ITC、SPR等方法确定绿原酸、咖啡酸、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HPU抑制类型、抑制率、猝灭反应特性、结合热力学、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绿原酸、咖啡酸、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对HPU的抑制作用属于混合型竞争性抑制类型,同时作用于Flap区和Ni~(2+)活性中心;IC_(50)值分别为36.37±3.34、16.63±0.83、38.94±0.86和18.75±0.91μM。荧光猝灭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对脲酶的结合为静态猝灭,结合位点数约为1,猝灭常数K值分别为2.19×10~7、4.47×10~7、1.82×10~7和3.89×10~7L/mol。ITC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与脲酶的结合ΔG<0,为自发的放热反应,且为熵变和焓变双驱动;结合常数分别为1.26×10~4,1.82×10~4,1.48×10~4和9.90×10~4L/mol。SPR试验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与脲酶结合方式为快结合快解离模式,平衡常数K_A值在10~4数量级,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协同抑制试验结果表明绿原酸-木犀草素组合、咖啡酸-木犀草素组合为协同作用,绿原酸-槲皮素、咖啡酸-槲皮素两个组合为协同或叠加作用,绿原酸-咖啡酸和槲皮素-木犀草素组合为叠加作用。(5)酚类组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小鼠的的保护作用选取协同抑制作用最好的咖啡酸-木犀草素组合,测定其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能力、清除作用、胃黏膜的保护作用、Ig G抗体水平、炎症因子分泌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对幽门螺杆菌的MIC值分别为64、128、128和256μg/m L,花乙酸乙酯的MIC为256μg/m L,酚类化合物都对幽门螺杆菌具有抑制活性。花乙酸乙酯组表现出较好的幽门螺杆菌体内清除效果;咖啡酸-木犀草素组合对幽门螺杆菌清除效果与阳性药相当。花乙酸乙酯和酚类组合显著促进胃黏膜组织修复,减少胃黏膜上皮组织损伤;Ig G抗体水平分别降低50.19%、32.04%、48.95%和45.33%,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含量分别减少23.19%、32.34%、33.88和35.20%和23.3%、27.60%、27.80%和27.91%;酚类组合对胃炎的保护作用显著。(6)酚类组合对脲酶抑制作用机理初探采用单分子对接、多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分析脲酶结合口袋、酚类结合空间结构,结合稳定性、结合能、氢键数量等相互作用参数,探索多酚协同抑制脲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JVorinostat价格BU和HPU空间结构高度一致,但JBU结合口袋大于HPU;酚类化合物结合均会引起脲酶Flap区域结构变化,结合位点空间收缩;酚类与JBU结合时氢键数为2-4个,结合能在150-350 KJ/mol,与HPU结合时氢键数为1-5个,结合能在150-350KJ/mol。多分子对接结果表明JBU结合口袋仅能容纳一个分子,另一个结合在脲酶的其他结构域,宏观表现出抑制作用的叠加;HPU结合口袋较小,两个酚类化合物以空间位阻最小的结构进入并稳定结合在催化区,宏观表现出抑制活性的协同作用。
3种苯二■氮类药物对幽门螺杆菌的抗菌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究苯二■氮类药物对幽门螺杆菌(Hp)的抗菌作用及其机制分析。方法以Hp国际标准菌株ATCC43504作为实验菌株,苯二氮■类药物地西泮、咪达唑仑、瑞马唑仑为实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为阳性对照,注射用水为阴性对照,采用药敏纸片法测量每种药物的抑菌圈。采用抗菌效能检测药物对H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配置Hp菌悬液,分别用地西泮(地西泮组)、咪达唑仑(咪达唑仑组)处理,不加药的菌悬液作为对照组,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药物干预前(T_0)及干预后1 (T_1)、2 (T_2)、3 (T_3)、4 (T_4)、5 (T_5)、6 (T_6)、7 h (T_7)菌悬液中K~+浓度。提取Hp脲酶,分别采用1/2 MIC地西泮、MIC地西泮、2 MIC地西泮、1/2 MIC咪达唑仑、MIC咪达唑仑、2 MIC咪达唑仑、1ICI 46474溶解度 mg/ml乙酰氧肟酸、注射用水处理,酚红显色法检测各组pH值从6.8升至7.7所需的时间。结果地西泮、咪达唑仑、瑞马唑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注射用水对Hp的抑菌圈分别为52.3、42.7、6.0、72.3、60.8、6.0 mm。地西泮、咪达唑仑对Hp的MIC分别为12.5、25.0μg/ml,MBCMedicinal biochemistry分别为25、50μg/ml。与T_0比较,T_1~T_7地西泮组、咪达唑仑组和对照组的K~+浓度此网站均明显升高(P均<0.01);T_1~T_4地西泮组和咪达唑仑组的K~+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1/2 MIC地西泮组、MIC地西泮组、2 MIC地西泮组、1/2 MIC咪达唑仑组、MIC咪达唑仑组、2 MIC咪达唑仑组对脲酶活性的抑制时间分别为(39.86±5.11)、(36.52±6.65)、(38.58±4.83)、(39.25±6.19)、(36.36±4.61)、(35.81±6.18) min,明显短于乙酰氧肟酸组(P均<0.01),但与注射用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苯二氮■类药物地西泮、咪达唑仑对Hp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其抗菌机制可能与Hp细胞裂解有关,与脲酶抑制无关。
芹菜素对SH-SY5Y细胞内质网应激诱导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芹菜素逆转毒胡萝卜素(TG)所致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内质网应激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计数试剂-8(CCK-8)检测不同浓度TG和不同处理时间对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观察芹菜素对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H-SY5Y细胞内质网应激球蛋白结合蛋白(BIP)、C/EBP同源蛋白(CHO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2(CASPselleck DocetaxelASE-12)及细胞凋亡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2蛋白(Bcl-2)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CON组)比较,TG可浓度和时间依Wnt-C59使用方法耐性降低SH-SY5Y细胞活力(P<0.01);10、20及30μmol·L~(-1)芹菜素处理SH-SY5Y细胞1 h,与1.0μmol·L~(-1)TG比较,10μmol·L~(-1)芹菜素能逆转细胞活力(P<0.01),效果优于20、30μmol·L~(-1)芹菜素;芹菜素预处理能降低BIP、CHOP表达(P<0.05),增强Bcl-immune training2表达(P<0.05),升高Bcl-2/Bax值(P<0.05)。结论 芹菜素能够逆转TG诱导的SH-SY5Y内质网应激,增强细胞活力,抑制内质网应激所致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