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IL-2Rα和25(OH)D及miR-200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2受体α(IL-microbiome modification2Rα)、25-羟维生素D(25(OH)D)及miR-200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汉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SLE患者,根据SLE疾病活动度评分2000(SLEDAI-2K)将患者分为轻度活动组(<9分,Trichostatin A使用方法n=36)、中度活动组(10~14分,n=30)和重度活动组(≥15分,n=36)。比较各组血清IL-2Rα、25(OH)D及miR-200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SLE患者血清IL-2Rα、25(OH)D及miR-200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以复发或死亡为终点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n=74)和预后不良组(n=28),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LE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重度活动组血清IL-2Rα水平高于中度活动组、轻度活动组,25(OH)D、miR-200水平低于中度活动组、轻度活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中度活动组血清IL-2Rα水平高于轻度活动组,25(OH)D、miR-200水平低于轻度活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L-2Rα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成正相关(r=0.495,P<0.001),血清25(OH)D、miR-200水平均与SLE疾病活动度成负相关(r=-0.355、-0.495,P均<0.001)。SLEDAI-2K评分、血肌酐(SCR)、血清IL-2Rα水平是SLE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43、1.814、1.563,P均<0.05)Z-IETD-FMK IC50,血清25(OH)D及miR-200水平是保护因素(OR=0.932、0.943,P均<0.05)。结论 血清IL-2Rα表达升高及25(OH)D、miR-200表达减少与SLE疾病活动度有关,且能影响患者预后。

不可逆电穿孔联合外科手术治疗特殊部位肝内胆管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IRE)治疗无法切除的肝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我科2021年2月收治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肿瘤大小2.2 cm×3 cm,已在外院行减黄术。肿瘤紧邻左右门静脉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汇合部CCRG 81045 IC50,术前增强CT及MR检查均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组织消化道肿瘤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讨论,经影像科、肝胆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等多名专家会诊,行开腹超RSL3声引导下肝S4段肿物穿刺术+肿物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术+肝门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活检肝组织内见中低分化腺癌浸润,结合免疫表型及形态,符合胆管细胞癌,大导管型。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指南胆道系统术后之辅助治疗方案,术后拟口服卡培他滨6月。术后8周,患者开始口服卡培他滨2 g/次,每日2次,2021年11月停服卡培他滨,因肿瘤复发行mFOLFOX6方案化疗3个周期。IRE术后共存活25个月。结论 不可逆电穿孔联合外科手术清扫淋巴结是治疗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的合理选择,并可被推荐为最佳手段之一。

姜黄素抑制NF-κB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对成骨分化的损害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目的 探讨姜黄素抑制氧化应激对成骨分化损害的机制及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medial cortical pedicle screws。方法 采用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加入不同浓度的姜黄素,测定骨形成指标,并检测参与的潜在信号通路。同时,用姜黄素处理小鼠去卵巢(ovariectomized, OVX)骨质疏松GPCR & G Protein抑制剂动物模型来证实其抗骨质疏松的作用。结果 体外实验发现,低浓度姜黄素(1~10μmol·L~(-1))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提高骨形成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性,逆转氧化应激导致的成骨钙沉积下降,降低了核因子kappa-B配体的受体激动剂(RANKL)和白介素-6 (IL-6)的表达。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姜黄素(5 mg·kg~(-1))给药后部分逆转了OVX小鼠血液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活性的比例、降低高骨代谢、增加骨密度(bone density, BMD)、改善了骨小梁的微结构,但高浓度姜黄素无氧化应激保护作用。结论 姜黄素可以减轻氧化应激的骨形成损害,NF-κB信号通路是主要参与点击此处通路,姜黄素可能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理想药物。

维生素D3减轻高糖暴露诱导氧化应激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背景: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逐渐受到公众的关注,然NN2211小鼠而鲜有研究报道高糖环境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和相应的治疗策略。目的:探讨维生素D3恢复高糖环境确认细节中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潜力。方法plant synthetic biology:通过CCK-8法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活力来筛选适宜的维生素D3干预浓度。在高葡萄糖条件下,通过RT-qPCR、蛋白质印迹、免疫荧光、JC-1线粒体膜电位、茜素红染色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等实验评估维生素D3干预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潜能、细胞内活性氧积累、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和细胞衰老情况,并探讨了潜在的机制。结果与结论:(1)维生素D3在0.1μmol/L至1 mmol/L范围内均能显著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2)高糖环境下调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成骨相关基因α1-Ⅰ型胶原蛋白、碱性磷酸酶、Runt相关转录因子2、骨钙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诱发了氧化应激和细胞衰老;(3)维生素D3在10μmol/L的干预浓度下显著恢复了高糖条件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表型,并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了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和细胞衰老;(4)结果表明,高糖环境中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降低,维生素D3可以部分提高其成骨分化能力并减轻细胞损伤。

基于PSG对帕金森病视网膜改变相关因素的研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之后的第二位多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并在全球影响超过1.37%的老年人口(≥60岁)。虽然PD被定义为是一种运动性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然而广泛的非运动症状也得到了持续的关注。视觉症状是其中之一,包括对比敏感度的降低,色觉异常,瞳孔和晶体的改变,视网膜厚度的降低等。鉴于独特的光学特性及其眼部检测的无创性,视觉系统可以被作为早期检测神经退行性改变的一个观察窗口。PD患者在病程早期患有睡眠和昼夜节律功能障碍,这会导致认知能力恶化。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引起视网膜变性,特别是视网膜节细胞损失引起的颞侧视盘神经纤维层变薄。多巴胺和褪黑激素之间的平衡也很重要,不仅在睡眠-觉醒周期及RBD(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等前驱症状,并且在瞳孔功能和视网膜暗光适应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PD患者的视觉症状与睡眠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RBD被认为PD的前驱症状和伴随症状,其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已经有研究证实,临床上应用RBD量表及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 PSG)来诊断。PSG一直是评估睡眠障碍的黄金标准,PSG在全夜睡眠过程中,连续并同步地描记脑电、呼吸等10余项指标,可以分析睡眠结构、分期和监测异常脑电、监测睡眠期间呼吸功能,以发现是否存在睡眠呼吸障碍,并分析其类型及其严重程度,同时监测睡眠心血管功能。此外还可根据需要,记录肢体活动,以了解失眠的某些原因等。应用PSG进行睡眠结构上进行分析,以寻找其相关性。因此,本课题研究了PD患者视网膜的改变,伴随RBD的PD患者视网膜改变与各种情绪、运动、睡眠量表、多导睡眠参数变化及相关数值之间的关系、并与iRBD之间的比较。第一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其视网膜改变的关系目的:评估PD患者黄斑区不同象限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并评估数值参数是否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病程相关。为早期临床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97例PD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眼科相关检查及OCT视网膜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的人口学统计学资料。对PD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采用UPDRS-Ⅲ和Hoehn-Yahr(H-Y)量表。RBD量表、PSQI(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量表、Epworth嗜睡量表评估其睡眠情况。将P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进行配对比较,并将差异的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D组与对照组相比黄斑中心凹容积、中心凹旁颞侧及鼻侧3mm处、上方及鼻侧1mm处视网膜厚度及平均厚度均下降,视杯容积、黄斑中心凹鼻上象限节细胞层厚度、节细胞平均厚度、节细胞最薄厚度、视盘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处厚度均下降(P<0.05)。发现所有相关视网膜参数与病程呈负相关,中心凹旁颞侧3mm视网膜厚度、视盘周平均RNFL厚度、黄斑鼻上节细胞层厚度、黄斑区最薄节细胞厚度与H-Y呈负相关(P<0.05)。黄斑中心凹容积、中心凹旁鼻侧1mm视网膜厚度、中心凹旁3mm视网膜平均厚度、视盘周平均RNFL厚度、黄斑鼻上节细胞层厚度、黄斑区最薄节细胞厚度与HAMD呈正相关(P<0.05),视盘周平均RNFL厚度与PSQI呈负相关(P<0.05),中心凹旁鼻侧1mm视网膜厚度、中心凹旁鼻侧3mm视网膜厚度与Epworth呈负相关(P<0.05),黄斑鼻上节寻找更多细胞层厚度、黄斑区平均节细胞层厚度、黄斑区最薄节细胞厚度与RBD呈负相关(P<0.05)。与HAMA相关的仅有中心凹旁鼻侧1mm视网膜厚度。结论:1.病程长,病情重的PD患者,视网膜萎缩变薄更明显。2.睡眠质量差、伴有RBD的PD患者,更容易引起内层视网膜萎缩变薄。3.伴有抑郁的PD患者会更关注视觉情况。第二部分伴有RBD的PD患者视网膜改变与睡眠结构之间的关系目的:观察伴有RBD的PD视网膜结构的改变与睡眠结构变化的关系及分析其相关性。方法:病例来自2019年8月至2023年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PD患者33例,分为PD-n RBD组:入组18例,眼别36只;PD-RBD组:入组15例,眼别30只。设置健康对照组32例,眼别64只,比较分析所有患者眼科检查及视网膜OCT检查、睡眠量表评分、睡眠结构参数及睡眠障碍类型变化,并给与相关性分析。结果:PD-RBD组患者REM期睡眠比例较PD-n RBD组患者增高(P=0.031);PD-RBD组患者PSQI评分较PD-n RBD组患者高(P<0.047),患者主观睡眠质量较差;PD-RBD组患者HAMD评分较PDn RBD组患者高。PD-RBD组中心凹厚度、中心凹旁1mm及3mm视网膜平均厚度、视盘周RNFL平均厚度、鼻侧及下方RNFL厚度均变薄(P<0.05)。PD-RBD组与HC组比较容积厚度及视盘上方RNFL厚度均变薄(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与睡眠效率及N2期睡眠时间呈正相关(P<0.05),与睡眠潜伏期、N1期睡眠时间,RBDSQ、RLS呈负相关(P<0.05)。黄斑中心凹旁1mm视网膜平均厚度与REM期潜伏期、N2期比例呈正相关,与N1期比例、AHI指数及PSQI呈负相关(P<0.05)。黄斑中心凹旁3mm视网膜平均厚度与REM期潜伏期呈正相关(P<0.05),与REM期比例及时间、PSQI呈负相关(P<0.05)。视盘周围RNFL平均厚度与REM期潜伏期呈正相关(P<0.05),与BMI呈负相关。视盘鼻侧RNFL厚度与N2期时间及比例、RBDSQ呈负相关(P<0.05)。视盘下方RNFL厚度与ESS及RBDSQ呈负相关(P<0.05)。结论:RBD可能是PD患者视网膜改变的相关因素之一。REM期比例降低可能是发生RBD及视网膜变薄的危险因素第三部分基于PSG伴有RBD的PD患者与iRBD患者的视网膜及睡眠结构之间的比较目的:对伴有RBD的PD患者以及iRBD患者进行视网膜的检测,以视网膜厚度为观察指标来评估有RBD症状患者的病变程度,以得出其相应关系。方法:病例来自2019年8月至2023年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精神卫生科门诊及住院的PD患者及iRBD患者。实验组A:RBDSQ≥6并且PSG下观察有RBD的PD患者24人(48只眼);实验组B:RBDSQ≥6,PSG下观察未发现RBD的PD患者5人(10只眼);实验组C:iRBD患者33人(66只眼);对照组:Ferrostatin-1纯度32人(64只眼)。比较分析所有患者眼部检查及视网膜OCT检查、睡眠量表评分、睡眠结构参数及睡眠障碍类型变化。结果:PD+RBD组比iRBD组患者觉醒时间增多(P=0.036),觉醒次数增多(P=0.005),REM潜伏期增长(P=0.003),NREM2期睡眠时间减少(P=0.000),PLMI指数降低(P<0.05)。B组PSGI较A组及iRBD组都高(P<0.05)。B组较iRBD组睡眠时间少、睡眠效率差、觉醒时间多、N2期睡眠减少(P<0.05)。A组及B组的REM潜伏期均较iRBD组增加(P<0.05)。A组与iRBD组REM期睡眠比例、REM期睡眠时间、PLMI都较B组高(P<0.05)。A组最低血氧饱和度及氧减指数均其余两组低(P<0.05),RBD数值较其余两组高(P<0.05)。PD+RBD组黄斑中心凹厚度、中心凹容积、中心凹旁1mm平均视网膜厚度比对照组薄(P<0.05)。PD组中心凹旁1mm平均视网膜厚度比iRBD组及对照组薄(P<0.05),iRBD组比对照组厚度变薄(P<0.05)。PD+RBD组及iRBD组视盘平均RNFL厚度较对照组变薄(P<0.05)。在上方及颞侧,PD+RBD组RNFL厚度较iRBD组薄(P<0.05),而iRBD组厚度较对照组薄(P<0.05)。在鼻侧可见iRBD组RNFL厚度较对照组薄(P<0.05)。在下方PD+RBD组RNFL厚度较对照组薄。A组心凹容积、平均RNFL厚度、上方及颞侧RNFL厚度均较iRBD组变薄(P<0.05)。B组上方RNFL厚度较iRBD组变薄(P<0.05)。结论:PD患者PSG检查中发现总睡眠时间减少,快动眼睡眠潜伏期延长,觉醒次数增多的患者应关注其视网膜情况。iRBD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较正常人薄。PD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的改变与RBD的发生可能相关。第四部分:CNPY2经AKT/GSK3β途径抑制帕金森病视网膜神经元凋亡目的:评估CNPY2是否参与AKT/GSK3β通路以影响PD的发展,以为PD的诊断或治疗提供新的见解。方法:敲减PTEN和SOCS3基因,Thy1-YFP/PTENF/F SOCS3F/F大鼠为对照组;腹腔注射AAV介导PTEN基因缺失的Thy1-YFP/PTEN F/F大鼠为PTEN-/-组;腹腔注射AAV介导SOCS3基因缺失的Thy1-YFP/SOCS3 F/F大鼠为SOCS3-/-组;腹腔注射AAV介导PTEN和SOCS3基因缺失的Thy1-YFP/PTEN F/F SOCS3 F/F大鼠为PTEN-/-SOCS3-/-组。HE染色,RGCs分离,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大鼠RGCs存活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RGCs凋亡情况,轴突再生数量观察,Western blot检测RGCs细胞内GFAP和GAP-43蛋白的如表达。结果:对照组细胞炎症反应明显,细胞之间层次结构混乱,细胞之间连接差,分散性强;PTEN-/-组和SOCS3-/-组整体结构较规则,层次较清晰,炎症反应有所减轻;PTEN-/-SOCS3-/-组结构清晰,有规则,细胞之间连接紧密,炎症反应明显减轻。对照组中视神经轴突数目为(36.27±11.58)个,PTEN-/-组中视神经轴突数目为(553.15±89.32)个,SOCS3-/-组中视神经轴突数目为(126.48±37.53)个,PTEN-/-SOCS3-/-组中视神经轴突数目为(954.03±87.59)个,PTEN-/-组和SOCS3-/-组视神经轴突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TEN-/-SOCS3-/-组中视神经轴突数目明显高于PTEN-/-组和SOCS3-/-组(P<0.001)。PTEN-/-组和SOCS3-/-组RGCs中GFAP和GAP-43蛋白如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TEN-/-SOCS3-/-组中RGCs中GFAP和GAP-43蛋白如表达明显低于PTEN-/-组和SOCS3-/-组(P<0.001)。结论:CNPY2在PD中起保护作用,减轻MPP+诱导的氧化应激medial superior temporal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损伤,通过激活AKT/GSK3β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凋亡。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氯沙坦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观察舒血宁注射液联合氯沙坦在糖尿病肾病(DN)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医院2021年7月—2022年9月收治的86例DN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沙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Nirmatrelvir分子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肾功能指标[胱抑素C(CysC)、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TNF-α、hs-CRP、IL-6、MDA、CysC、Scr、BUN均较治疗前下降medullary raphe,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GSH-Px、SOD均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氯沙坦治疗DN患者,能够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缓解氧化应激,改善肾PLX-4720体内功能。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经典名方参苓白术散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E-616452核磁学方法分析参苓白术散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理机制,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成分、潜在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通过模拟分子对接验证有效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的稳定性。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搜集参苓白术散活性成分,利用ADME标准筛选有效活性成分,将筛选得到的有效活性成分与Uniport数据库中分子靶点相匹配;利用GeneCards、OMIM、PharmGkb、TTD、DrugBank数据库筛选得到糖尿病肾病相关分子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网络互作分析,同时将交集靶点导入Metascape数据库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筛选出交集靶点中的核心靶点;同时在PDB数据库中寻找核心靶点的分子结构,在PubChem数据库中下载有效活性成分的3D结构,然后利用Pymol、adt和AutoDock工具进行分子靶点和有效活性成分的分子对接,最后通过Pymol软件将对接结果可视化。结果通过筛选得到参苓白术散194个有效活性成分和对应的97个分子靶点,糖尿病肾病有9056个分子靶点,参苓白术散和糖尿病肾病共有93个分子靶点。KEGG富集分析得到139个信号通路,排名靠前的包括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Chemical carcinogenesis-receptor activation、Lipid and atherosclerosis、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Th17cell differentiation、Platinum drug resistance、FoxO signaling pathway等,这些信号通路大多涉及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免疫调节等。GO富集分析中涉及的主要的生物过程有:细胞对氮化合物的反应、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循环系统过程、调控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细胞对细胞因子刺激的反应等;主要的分子功能有:多巴胺神经递质受体活ABT-263性、蛋白结构域特异性结合、细胞因子活性、蛋白磷酸酶结合等;细胞组分方面,caveolae-mediated endocytosis分子靶点形成:转录调节因子复合物、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全酶复合物、膜筏、内质网腔、转录抑制复合物等。分子对接显示川陈皮素、木犀草素、槲皮素、金合欢素、薯蓣皂苷元、查尔酮A有效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中排名靠前的TNF、TP53结合稳定。结论参苓白术散通过有效活性成分中的槲皮素、川陈皮素、木犀草素等介导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不同信号通路的活性,影响TNF、TP53、STAT3等核心靶点的功能,从而起到对糖尿病肾病进行多途径、多靶点的调节作用。

小儿风热清合剂抗炎解热镇痛药理作用研究

Infection prevention的:探索小儿风热清合剂的抗炎解热镇3-MA浓度痛药理作用。方法:采用二selleck HPLC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评价小儿风热清合剂的抗炎药理作用;采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评价小儿风热清合剂的解热药理作用;采用冰醋酸致痛扭体法和热板法评价小儿风热清合剂的镇痛药理作用。结果:阳性对照组和小儿风热清低、中、高剂量组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度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小儿风热清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TNF-α含量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儿风热清高剂量组小鼠血清IL-6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小儿风热清高剂量组小鼠脾脏指数低于模型组(P<0.05)。小儿风热清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体温低于模型组,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小儿风热清中、高剂量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低于模型组(P<0.05);小儿风热清合剂可提高热板实验小鼠的痛阈值,随着小儿风热清合剂剂量增加,小鼠痛阈值呈正相关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镇痛效果在60 min内达到峰值。结论:小儿风热清合剂具有良好的抗炎解热镇痛药理作用。

人间皮瘤FGFR1-4、ERK、BAP1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间皮瘤是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因其起病隐匿、潜伏期超长,病理组织形态学与癌和肉瘤相似度高,缺乏早期特异性的有效诊断指标,导致初诊时多为病程晚期,生存期短且死亡率极高。目前一线治疗疗效有限,靶向治疗是有前景的新策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为复发或难治的FGFR异常的恶性肿瘤带来了希望。间皮瘤中FGFR蛋白质水平呈高表达状态,其介导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信号通路被过度激活,可能与抑癌基因BRCA1相关蛋白1(BRCA1associated protein 1,BAP1)突变失活有关。50%-70%的间皮瘤存在BAP1基因突变失活表达。本课题拟定间皮瘤中FGFR家族-ERK信号通路可能与BAP1存在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将为间皮瘤的机制研究与靶向治疗提供前期基础。本课题回顾性选取人间皮瘤、间皮增生石蜡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原位检测间皮瘤、间皮增生石蜡组织中FGFR1-4、ERK、磷酸化ERK(phospho-ERK,p-ERK)和BAP1CCS-based binary biomemory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分析间皮瘤、间皮增生组织中FGFR1-4、ERK、p-ERK和BAP1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明确间皮瘤组织中是否存在FGFR1-4蛋白质高表达情况;并分析蛋白质表达水平中FGFR1-4、ERK、p-ERK和BAP1之间的相关性;再结合STRING数据库的数据分析结果,基于生物信息学水平进一步分析这组指标的关系,在确立了FGFR1呈现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拟定间皮瘤中FGFR1、ERK、p-ERK和BAP1蛋白质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的可能。进一步基于基因水平,检测间皮瘤石蜡组织标本中FGFR1和BAP1的基因异常情况,探讨组织原位基因表达水平与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关系。从组织水平揭示间皮瘤中FGFR1、ERK、p-ERK和BAP1间的相关性关系,为间皮瘤中FGFR家族的机制性研究以及靶向治疗奠定前期基础。方法回顾性收集2003年1月-2021年7月间辽宁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确诊的46例间皮瘤、对照组选择10例间皮增生的石蜡组织标本。首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检测组织原位中FGFR1-4、ERK、p-ERK和BAP1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再基于生物信息学STRING数据库分析FGFR1-4、MAPK1/ERK2、MAPK3/ERK1和BAP1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间皮瘤组织原位FGFR1的基因异常,包括基因扩增、基因重排,以及与BAP1基因异常的关系。结果1.46例间皮瘤临床病理特点结果:胸膜间皮瘤的男女比例为2.2:1、腹膜间皮瘤为0.43:1,发病部位的差异性与性别有Pearson相关性(P<0.05)。间皮瘤最新分子研究进展中提出胸、腹膜间皮瘤的主要驱动基因无差异性的观点,本组数据忽略间皮瘤的发病部位而进行总体分析,≤60岁的群体85.0%(17/20)发生转移、>60岁的群体15.8%(3/19)发生转移,转移情况与年龄有Pearson相关性(P<0.05)。上皮样间皮瘤病理组织学亚型与年龄存在Fisher相关性(P<0.05),病理组织学分级与临床病理特征均未见Fisher相关性(P>0.05)。间皮瘤总体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8.0个月,Cox回归模型显示病理组织学类型、转移情况寻找更多是间皮瘤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上皮样、肉瘤样、双相型间皮瘤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2.0个月、10.0个月、14.0个月;有转移、无转移的间皮瘤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0个月、22.0个月。2.间皮瘤、间皮增生组织原位FGFR1-4、ERK、p-ERK、BAP1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FGFR1、FGFR2、FGFR3、FGFR4、ERK、p-ERK、BAP1在间皮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2%、67.4%、87.0%、84.8%、84.8%、39.1%、43.5%;在间皮增生中分别为20.0%、10.0%、10.0%、50.0%、100.0%、50.0%、80.0%。t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间皮瘤与间皮增生之间差异性,FGFR1、FGFR2、FGFR3、FGFR4、BAP1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RK、p-ERK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3.间皮瘤组织原位FGFR1-4、ERK、p-ERK、BAP1蛋白质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FGFR1和FGFR4均与p-ERK存在Fisher相关性(P<0.05),P均值分别为0.010和0.021;FGFR2和p-ERK均与BAP1存在Fisher相关性(P<0.05),P均值分别为0.117和0.020。4.基于STRING数据库的PPI数据分析结果:ERK蛋白分为ERK1蛋白和ERK2蛋白,蛋白同源性为83.0%,在STRING数据库中同时分析FGFR1-4、MAPK1/ERK2、MAPK3/ERK1、BAP1的PPI。PPI网络的总体P值为6.56×10-10,FGFR1-4与MAPK1/ERK2、MAPK3/ERK1的PPI置信度评分均>0.900;BAP1与FGFR1-4、MAPK1/ERK2、MAPK3/ERK1的PPI置信度评分均<0.150。5.间皮瘤组织原位FGFR1、BAP1基因异常与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初筛6例代表性病例,分为两组,每组各3例。第一组免疫组化水平FGFR1表达阳性且BAP1表达阴性,33.3%(1/3)均无FGFR1基因扩增和重排,同时也无BAP1缺失;另有33.3%(1/3)也均无FGFR1基因扩增和重排,但存在BAP1缺失;还有33.3%(1/3)无FGFR1基因扩增,但存在FGFR1基因重排,却无BAP1缺失。第二组病例免疫组化水平FGFR1表达阴性且BAP1表达阳性,100%(3/3)均未检测到FGFR1基因扩增和重排,且100%(3/3)均存在BAP1基因缺失。这组病例中,16.7%(1/6)的间皮瘤组织原位FGFR1蛋白质水平高表达病例发生了FGFR1基因重排的异常情况,免疫组化水平BAP1蛋白缺失,但此例基因水平未见缺失。结论1.胸膜间皮瘤发病以男性为主、腹膜发病以女性为主。间皮瘤总体中,≤60岁的群体更易发生转移。间皮瘤总体预后较差,中位selleck Tofacitinib生存期仅18.0个月,无论胸膜或腹膜中,上皮样间皮瘤生存时间最长、肉瘤样最短;发生转移的提示更差的预后。2.间皮瘤组织原位存在FGFR1-4蛋白质水平高表达、BAP1蛋白质水平低表达/缺失状态;ERK、p-ERK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未见差异性。3.间皮瘤组织中FGFR1与p-ERK的相关性更强;p-ERK与BAP1的相关性更强。间皮瘤组织FGFR1、p-ERK、BAP1蛋白质表达情况存在相关性。4.PPI网络分析结果说明FGFR1-4与ERK存在极强的PPI,其中FGFR1与ERK的PPI置信度最强。5.16.7%(1/6)的间皮瘤组织原位FGFR1蛋白质水平高表达病例发生了FGFR1基因重排的异常情况,提示FGFR1与BAP1存在相关性关系。

胺碘酮通过诱发免疫紊乱加剧小鼠肝毒性

胺碘酮(amiodarone)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研究已经发现长期服用胺碘酮会对人体造成副作用,包括肝毒性。鉴于人体与共生微生物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共生生态系统,口服胺碘酮对机体的影响,从药物吸收到直接或间接的药物作用,反映了药物与机体以及共生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然而,胺碘酮对肝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为探讨胺碘酮对肝脏的影响,建立了胺碘酮诱导小鼠模型,采用Lieber-Decarli液体饲料,分别设置200 mg·kg~(-1)的低剂量组和600 mg·kg~(-1)的高剂量组。研究发现胺碘酮处理28 d后,诱发小鼠肝脏转录谱发生改变,与对照组相比,胺碘酮处理组有1 634个差异基因表达显著变化,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信号通路包括PPAR信号通路、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胆汁酸分泌、代谢外源物质的细胞色素P450信号通路等。此外,胺碘酮处理组肝脏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肝脏出现微泡型脂肪肝,脂质新生相关的基因Acaca、Fasn和Srebf1表达上调。血清生化检测结果表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升高,并有浓度依赖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胺碘酮引起小鼠肝脏免疫紊乱,促发Th17细胞和Th1细胞比例上调,相应的炎症因子TNF-α、TGF-β1、IL-Protein antibiotic17等也显著增加。胺碘酮也诱发脾脏selleck NMRTreg细胞比例下调,CD8阳性细胞比例上调。由此可知,胺碘酮可以诱导小鼠肝脏转录组发生改变,Axl抑制剂同时造成肝毒性,诱发小鼠自身免疫紊乱,进一步引发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