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5705例肾脏活检病理演变特征分析

www.selleck.cn/products/Etopophos的:肾活检是确定肾脏疾病病理类型最重要的辅助工具,然而随环境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肾脏疾病的病理不断发生变化。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2004-2021年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肾脏疾病病理类型,同时与国内外其他研究进行比较,以便了解山东地区肾脏疾病病理分布和肾脏病理谱的演变趋势。方法:收集2004-01-01至2021-12-31期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肾脏穿刺活,检术的5705例患者病理资料和临床基本资料。根据年龄分为5个年龄组即≤ 14岁、15-24岁、25-44岁、45-59岁及≥60岁组。患者肾脏活检时间分为3个时期,即第1时期(2004-2009年)、第2时期(2010-2015年)和第3时期(2016-2021年)。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肾脏病理5705例,男性占56.81%。5705例肾脏病理患者的年龄5-81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8.90±15.37岁,肾活检平均年龄随时间变迁逐步升高。此次发现肾脏活检人数逐年增多,由最初124人上升到482人,其中老年肾活检率由2.42%增至16.14%。肾脏疾病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N)(77.90%)、继发性肾小球疾病(SGN)(19.68%)、肾小管间质性疾病(TIN)(1.79%)、遗传性肾小球疾病(HERN)(0.63%)组成。膜性肾病(MN)(41.52%)、IgA肾病(IgAN)(25.99%)、微小病变肾病(MCD)(12.83%)、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7.34%)是PGN主要的组成部分。与第1时期相比,第3时期MN 比例显著增多,且第2时期MN 比例超过IgAN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成为PGN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而MsPGN和IgAN 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MsPGN由第1时期32.78%下降至第3时期0.00%。FSGS构成比相对稳定(3个时期比例分别为6.23%、8.14%、7.18%,P=0.113),而MCD3个时期构成比不断变化(构成比分别为 7.17%、13.41%、14.75%,P<0.001)。年龄亚组分析 MN、IgAN、MCD在各年龄组均常见,其中MCD主要集中在25岁以下年龄组,25岁以上年龄组最常见病理类型为MN,随年龄增长MN 比例不断增加,而45岁以上年龄组IgAN 比例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GN性别分析,除C1q肾病和IgM肾病外其余病理类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N常见病理类型依次为狼疮性肾炎(LN)(36.78%)、糖尿病肾病(DN)(14.51%)、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N)(13.71%)、高血压肾损害(HT)(12.11%)、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11.75%)。HSPN(3个Wnt-C59小鼠时期构成比为21.33%、13.39%、7.32%,P<0.001)和 HBVN(3 个时期构成比分别为 22.27%、15.77%、9.41%,P<0.001)构成比呈下降趋势,HT(3个时期构成比分别为9.00%、14.58%、11.85%,P=0.335)和 LN(构成比分别为 36.02%、36.61%、37.28%,P=0.091)构成比变化不显著,且LN好发于25-44岁青年。随年龄增长,DN(3个时期构成比分别为6.64%、11.01%、19.51%,P<0.001)和淀粉样变性肾病(3个时期构成比分别为2.84%、5.36%、7.14%,P=0.022)第3时期构成比均较第1时期增长2倍。SGN性别分析显示HBVN、HSPN、DN、HT、肥胖相关性肾损害以男性多见,而LN女性多发,以上疾病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群体中PGN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依次为MN、IgAN、MCD、FSGS,且MN占老年PGN的68.35%,而淀粉样变性肾病、DN、HT在老年SGN中常见。结论:1.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5705例肾脏病理资料,仅观察肾脏活检病理谱,患者基本来自山东省各地区,具有地域代表性。本次研究发现肾脏疾病以男性多见,占肾脏疾病56.81%。山东地区肾脏疾病好发于青中年,且肾脏疾病患者平均年龄随时间变迁不断增加。2.PGN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病因,SGN次之,HERN较罕见。3.MN构成比在第2时期(2010-2015年)超过IgAN和MsPGN成为PGN最常见的病理类型,IgAN和MsPGN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年龄亚组分析,25岁以上年龄组MN 比例随年龄升高不断增多。4.SGN最常见病理类型为LN,3个时期LN构成比变化稳定,LN在25-surgical pathology44岁女性群体多见。DN、HT、淀粉样变性肾病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多,而HBVN、HSPN 比例呈下降趋势。5.老年人接受肾脏活检人数不断增多,老年人群PGN最常见病理类型依次为MN、IgAN、MCD、FSGS,而SGN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依次为淀粉样变性肾病、DN、HT。

丁香油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杀作用及其机理

丁香油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杀虫、抑菌、抗氧化等功效,且不存在残留和耐药性问题,为了解决农业方面化学合成药剂大量使用所带来的病虫害抗药性、环境污染以及对人类健康安全等问题,以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研究丁香油对线虫的毒杀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丁香油和丁香酚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半致死质量浓度(IC_(50))分别为55.74和29.22 mg/L;其能抑制线虫体内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破坏氧化和抗氧化的动态平衡,减少线虫的产卵量。通过RNA-seq序列分析,从基因层面上解读丁香油和丁香酚对线虫的作用,发现作用于线虫代谢功能的基因受到调控,如E01G6.1、cht-1、C40H1.8、lipl-5、fat-2、txt-8、fat-4、acox-1.2、dagl-2和pigw-1等;对hsp-70和F44E5.5等基因的调控,使得线虫体内蛋白质,尤其是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和工作受到影响。丁香油对秀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丽隐杆线虫有较强的毒性,且能进selleck激酶抑制剂入线虫体内对其造成破坏,从根源上减少线虫的危害。由此可知,丁香油可与传统化学药剂复配使用,从而减少传统化学药剂用量,作为绿色杀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ortezomib.html虫剂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中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及G-17、PGI、PGII水平分析

目的 分析半夏泻心汤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的疗效以及胃泌素17(gastrinTaurine化学结构17,G-17)、胃蛋白酶I(pepsinogenI,PGI)、胃蛋白酶原II(pepsinogenII,PGII)水平的影响。方法 2021.01-2023.02本院收治Hp阳性CAG患者总共98例进行研究,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49例归纳到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余下49例归纳到观察组(于前组基础上加以半夏泻心汤),比较两组疗效、Hp根除比例、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G-17、PGI、PGII水平和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和Hp根除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G-17、PGI、PGII水平相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G-17、PGI、PGII水平低于确认细节对照组(P<0.05)。两组副反应相比无差异无差异(P>0.05)。结论 半夏泻心汤对Hp阳性CAG患者疗效理想biobased composite,能提高其Hp根除效果,改善其临床症状,促进G-17、PGI、PGII分泌,且安全性较高,值得采用。

电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Regorafenib分子式。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分,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与病情相关的血清学指标[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泛酸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元PAS结构域蛋白4(NPAS4)、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脑氧代谢指标[包括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Ca-vO_2)、动脉血氧含量(CaO_2)、脑氧摄取率(CERO_2)]水平,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insect toxicology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MoCA、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MoCA评分、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OD、VEGF、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UCH-L1、TNF-α、MDA、sFlt-1、CaO_2、Ca-vO_2、CERO_2、NSE、NPAS4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SOD、VEGF、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UCH-L1、TNF-α、MDA、sFlt-1、CaO_2、Ca-vO_2、CERO_2、NSE、NPAS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疗效确切,可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再生,改善脑氧代谢,修复神经及认知功能损伤,提高患Cobimetinib作用者生活质量及疗效。

红鳍东方鲀IL-1β抗刺激隐核虫感染机制的研究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是中国重要的经济鱼种,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增加,人工集约化养殖红鳍东方鲀的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对推动中国渔业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工集约化养殖红鳍东方鲀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这种高密度养殖模式易发鱼类疾病,其中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病给红鳍东方鲀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制约了海水鱼养殖业的良性发展,是养殖企业急需解决的疾病之一。本研究从鱼体免疫着手,深入研究红鳍东方鲀免疫防御机制,探讨红鳍东方鲀抗刺激隐核虫病的有效途径。我们采用转录组学分析红鳍东方鲀的鳃组织,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红鳍东方鲀的脾脏组织,整合组学数据结果后,我们筛选出关键的免疫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beta,IL-1β),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方法分析验证IL-1β通过MAPK和NF-κB信号通路行使抗刺激隐核虫的功能。首先我们采用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健康红鳍东方鲀和感染刺激隐核虫的红鳍东方鲀的鳃组织,筛选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免疫信号通路。通过主成分分析(PCA)、GO注释分析和KEGG注释分析,我们筛选出免疫信号通路类别中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和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显著富集。在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中,我们发现在红鳍东方鲀中白介素-1β(IL-1β)、转录激活因子(AP-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和核因子κB(NF-κB)基因表达显著上调。数据结果表明这些免疫信号通路和显著表达上调基因在红鳍东方鲀抗刺激隐核虫过程中有重要免疫调控作用。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红鳍东方鲀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防御机制,我们利用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肽富集技术对红鳍东方鲀的脾脏组织进行分析。通过蛋白质组学的分析,我们得到83个显著差异蛋白,在2,815个磷酸化蛋白。将差异蛋白和差异磷酸化蛋白进行GO注释分析、KEGG注释分析、COG注释分析和蛋白质互作分析,发现白介素-1β(IL-1β)、抗菌肽(hepcidin)、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G-protein-signaling modulator)、醌氧化还原酶PIG3(quinone oxidoreductase PIG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5-like(MAPK 5-like)、蛋白激酶C型(PKCθtype)、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immediate postoperativereonine-protein kinase)、锌指蛋白850(ZFP 850)参与了宿主的免疫应答,这些蛋白参与MAPK信号通路、坏死性凋亡、TGF信号通路和p53等信号通路。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筛选的免疫基因更能体现该基因在红鳍东方鲀个体水平上抗刺激隐核虫感染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准确性。结合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数据结果,我们综合分析筛选出白细胞介素-1β可能在抗刺激隐核虫过程中有重要免疫调控作用。在我们的组学研究结果中,IL-1β在鳃组织和脾脏组织显著上调表达,通过GO注释分析和KEGG注释分析发现IL-1β参与了参与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蛋白互作分析IL-1β与多个蛋白相互作用,位于关键位置。作为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IL-1β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在前期的报道中,IL-1β在鱼类细菌病和病毒病中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我们推测IL-1β可能在抗寄生虫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所以我们选择IL-1β进一步功能验证研究。在本更多研究中对TrIL-1β(Takifugu rubripes interleukin-1beta)采用细胞生物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其蛋白功能。首先进行了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通过多序列比对分析、保守结构域的基序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和蛋白质结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尽管鱼类IL-1β的序列存在差异,但TrIL-1β保守结构域、基序的组成和位置仍然GSK2118436高度保守,TrIL-1β具有典型的IL-1家族序列特征。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与大西洋鲑IL-1β亲缘关系最近(67.2%),其次为斑马鱼IL-1β(31.7%)。IL-1β基因在健康红鳍东方鲀的(鳃、脾脏、头肾、肝、肠、皮肤)组织中广泛表达。RT-q PCR结果显示脾脏组织IL-1β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鳃组织和头肾组织,在皮肤、肠道、肝脏组织中检测到IL-1β相对较低水平的基因表达量。体外重组TrIL-1β蛋白与滋养体共孵育实验检测其生物活性,按照100 ng/m L TrIL-1β浓度与滋养体共孵育1h后,发现滋养体膜逐渐破裂内容物流出,滋养体呈现不规则的形态,表明TrIL-1β具有破坏滋养体膜的潜在杀伤活性。接下来对鳃组织和脾脏组织进行了免疫荧光实验,显示IL-1β组的红色荧光强度显著高于PBS组、BSA组、INF组,结果表明重组TrIL-1β可诱导内源性IL-1β表达增加,同时,在鳃组织免疫荧光图片中发现第3天时IL-1β红色荧光主要集中在滋养体膜上到第6天IL-1β红色荧光充满滋养体,这个结果再次验证了IL-1β可以逐渐穿透破坏滋养体膜并杀伤滋养体,阻断刺激隐核虫的繁殖周期。透射电镜观察鳃组织和脾脏组织,结果显示IL-1β组的鳃组织和脾脏组织的炎症程度轻于BSA组和INF组,这表明TrIL-1β蛋白对组织的炎症有一定的抑制。在头肾原代细胞(HKPCs)中进行了IL-1β-si RNA和IL-1β过表达实验,实验结果表明IL-1β对My D88、NF-κB、MAPK和p38基因具有调控作用。我们进一步在鱼体上进行攻毒实验,RT-q PCR结果表明重组TrIL-1β可以调节My D88、NF-κB、MAPK、p38和Ig M基因的表达,IL-1β通过参与调节My D88\NF-κB和My D88\MAPK\p38信号通路来行使抗刺激隐核感染的功能。此外,TrIL-1β可以促进Ig M基因的差异表达,表明TrIL-1β参与调节鱼类的体液免疫。死亡率累计实验表明,重组TrIL-1β组与BSA组和INF组相比,可以显著提高鱼体的成活率,推迟鱼体的死亡时间。基于这些数据,我们推测TrIL-1β在感染早期诱导内源性IL-1β的高表达,调节My D88\NF-κB和My D88\MAPK\p38通路,并分泌IL-1β、IL-27、AP-1等细胞因子,增强鱼类的免疫,参与抵抗刺激隐核虫的感染,并且IL-1β可以直接阻断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延缓红鳍东方鲀的死亡时间,提高鱼的存活率。通过本研究发现IL-1β具有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参与鱼体免疫调节,促进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对鱼体具有免疫防护功能,提示TrIL-1β可作为潜在的细胞因子佐剂用于亚单位疫苗,可应用于疫苗研发的潜在蛋白质,对防控刺激隐核虫病具有深远的意义。

神经反馈增强积极情绪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积极情绪的增强对抑郁症患者的GSK2118436 molecular weight临床症状改善和社会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神经反馈技术的发展为调控抑郁症积极情绪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传统积极情绪干预方法主观性强、治疗效果局限、缺乏可量化的客观评价指标,基于客观生理和影像指标的神经反馈技术在增强抑郁症积极情绪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神经反馈通过可视化方式将实时的大脑活动反馈给被试,让其能够使用特定的策略针对性MED12 mutation地调控情绪相关脑区,客观定量地评价积极情绪的改善。现有的研究在实验范式、参数设置和个体疗效上存在较大异质性。通过回顾和总结神经反馈增强积极情绪的实验设购买Pevonedistat计、研究的影响因素和基于神经影像标记物的目标靶点,强调了神经反馈实验设计和结果报告标准的重要性,探索性地提出了基于奖赏环路的潜在干预靶点及优化方案。有望为临床抑郁症积极情绪恢复提供可操作性的参考方案,为未来神经反馈技术在抑郁症临床症状治愈和社会功能康复中的转化应用和普及奠定基础。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多糖发酵、结构解析及其功能研究

细菌胞外多糖是细菌在生长和代谢过程中合成的大分子,由于其多样化的功能特性而备受关注。虽然现在报道的细菌胞外多糖种类繁多,但真正实现工业化的产品却很少,较高的生产成本和构效关系研究的缺乏是制约胞外多糖应用的主要因素。目前,大多关于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的报道都是被作为生物杀虫剂用于害虫防治领域,而在其他领域B.thuringiensis还没有被确认为像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那样的益生菌,尽管它们的基因非常相似。本学位论文从传统发酵食品郫县豆瓣中得到的一株高产胞外多糖的菌株,经鉴定该菌株为B.thuringiensis,命名为IX-01。对菌株IX-01产胞外多糖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其生产的胞外多糖具有产量高、成本低且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优势,展现了潜在的开发价值。对得到的关键多糖组分BPS-2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做了系统研究,并通过深入对BPS-2体外活性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将侧重点放在了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的实际应用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苏云金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的发酵生产及分离纯化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筛选到最适合B.thuringiensis IX-01产胞外多糖的培养条件,当葡萄糖、大豆蛋白胨和Ba SO_4分别为37.08、9.64和0.24 g·L~(-1)时,胞外多糖的产量从2.39 g·L~(-1)增加到10.61 g·L~(-1),与优化前的工艺相比使产量提高443.93%。而初始p H、温度、转速和发酵时间分别为6.5、30℃、200 r·min~(-1)和72h是最适合菌株IX-01的培养条件。通过高密度深层液态发酵法对培养条件进行了放大,同时采用碳饥饿调控策略使IX-01胞外多糖的产量达到最大16.19±0.55g·L~(-1)。将得到的发酵液用多酶法水解及Savage法得到粗胞外多糖,后通过双色谱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一个酸性的多糖组分BPS-2。(2)苏云金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理化性质的研究通过比色法、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和离子色谱法对BPS-2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BPS-2总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91.29±3.71%和1.31±0.27%,其分子量Mw为29.36 KDa,Mn为27.96 KDa,多分散性系数为1.05,单糖组成由D-Gal N、Ara、Glc N、Glc和Man组成,摩尔比为5.53:1.77:4.74:3.24:1。通过甲基化、傅里叶红外和核磁共振对BPS-2的化学结构进行了系统表征,发现其是一种新型的糖胺聚糖衍生物。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BPS-2的空间构象主要由直链的两端进行串联,而浓度较高时不同分子间的支链相互串联形成大小不一的片状的大分子物质。同时BPS-2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250℃以下不易降解。BPS-2多糖溶液表现了非牛顿行为的特性,当溶液p H为3时表现出较高的表观粘度。(3)苏云金芽孢杆菌胞外多糖功能活性的研究通过体外消化模型测试了BPS-2多糖的抗消化能力Noninfectious uveitis,发现其能顺利到达结肠且分子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变,同时抗氧化活性仍得到了MRTX1133体内保留。体外PLX3397抗氧化能力测试了BPS-2对DPPH、羟基、超氧阴离子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呈剂量依赖的趋势。而在10名健康人的体外混合粪便菌群发酵表明BPS-2可以显著增加副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减少有害菌群的丰度进而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同时发酵后显著增加短链脂肪酸中丙酸和丁酸的产生。在细胞水平上考察了BPS-2对四种细胞系的生物相容性,其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系Lo Vo、HT29和SW480都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而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Hco Epi C没有显著的细胞毒性。而通过体外抗炎实验发现BPS-2对RAW 264.7细胞具有增殖作用,同时能限制RAW 264.7细胞由脂多糖刺激引起的炎症反应。BPS-2能降低促炎因子的分泌水平,并降低MDA的表达,同时提高SOD、GSH-Px和T-AOC的活性。(4)苏云金芽孢杆菌胞外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仿生胃肠道反应器研究了2名健康人与4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体外粪便菌群发酵。发现添加BPS-2多糖发酵48 h后可显著促进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总短链脂肪酸的产生,同时抑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原始肠道有害菌群脆弱拟杆菌和志贺氏菌属的增殖。且BPS-2能使6名志愿者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更加均衡,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健康起到改善作用,同时促进益生菌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的增长。(5)苏云金芽孢杆菌胞外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影响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中,发现BPS-2能改善结肠炎小鼠的病理指标和结肠病理症状,并通过显著增加TJ蛋白的分泌来修复结肠上皮机械屏障。同时BPS-2能显著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和炎症相关酶的分泌,增加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BPS-2干预后结肠炎小鼠丙酸、丁酸、戊酸和总短链脂肪酸的分泌均显著增加,并重构了结肠炎小鼠的结肠菌群,显著增加拟杆菌目和毛螺菌科的相对丰度从而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综上所述,从传统发酵食品中得到的苏云金芽孢杆菌IX-01,对其胞外多糖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关键多糖组分BPS-2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做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BPS-2体外活性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其对肠道菌群及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多糖或可为未来开发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糖类药物提供思路,同时也为苏云金芽孢杆菌发酵产物多维度的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益肾清泄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血脂异常的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研究

目的本课题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回顾性挖掘、整理导师治疗DKD血脂异常病历的相关数据,分析益肾清泄通络法治疗DKD脂质代谢异常的用药特点;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并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总结导师诊治DKD脂质代谢异常的临证经验。方法1.收集2017年9月~2022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病门诊及病房治疗,并符合DKD脂质代谢异常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完整病例209例。2.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相关系统,完成患者基本信息及209份首诊处方的数据筛选与录入,并获取患者信息情况,药物使用频次、药物性、味、归经、功效,核心药物、常用药物组合、药物核心组合等相关信息。3.核心药物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TCMSP、HERBhereditary risk assessment等数据库,筛选核心药物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运用Uniprot数据库,将药物有效成分的靶点蛋白进行基因标准化处理;通过Gene Cards、OMIM、Drugbank等数据库,检索疾病的基因靶点;运用venny软件,获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作PPI网络分析;将PPI相关数据导入Cytoscape中,selleck筛选核心靶点;将交集耙点导入Metascape数据库,完成GO和KEGG富集分析,并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将GO、KEGG富集分析结果可视化,探讨核心药物治疗DKD的作用机制。结果1.基本情况:209份病例,男性134例;女性75例;年龄分布在35~80岁之间,50岁以上者180例。中医证候统计显示:脾肾亏虚,湿浊瘀阻型82例;肝肾阴虚,瘀血阻滞型62例;肺脾气虚,湿热阻遏型45例;阴阳两虚,湿瘀阻滞型17例;其他3例。2.药物特点分析:209例首次处方,涉及中药190味;其中,使用频次前十味的中药依次为:黄芪200次、山药195次、荷叶184次、绞股蓝174次、丹参173次、泽泻169次、水蛭165次、乌梅164次、玉米须161次、益母草159次;药物四气结果显示:平性1584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s-gsk1349572.html次、寒性1357次、温性1062次、凉性74次、热性30次;药物五味结果显示:甘味2641次、苦味1880次、辛味693次、酸味560次、咸味280次;药物归经结果显示:肝经2298次、脾经2117次、肺经1438次、肾经1360次等;药物功效结果显示:补虚类1264次,活血化瘀类617次,清热类547次,利水渗湿类478次等;常用药物组合统计:如黄芪~山药、黄芪~丹参等;药物核心组合为4组。3.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常用前10味核心药物的有效成分118个,如山奈酚、槲皮素、木犀草素、异鼠李素等;药物靶点128个,疾病靶点2088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121个,其中核心靶点主要为AKT1、STAT3、IL-6、IL-1B、MAPK1等;KEGG通路257条,主要信号通路为: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HIF-1、AGE-RAGE、IL-17、TNF等。结论1.导师认为DKD血脂异常其核心病机多以脾肾亏虚为病之本,糖、脂、痰、瘀浊毒内蕴为病之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并因机立法,确立“益肾清泄通络”法为其根本治法;2.导师临证善用黄芪、山药、荷叶、绞股蓝、丹参、泽泻、乌梅、玉米须等药,治疗以血脂异常为主要并发症的DKD;且临床擅用药对等药物组合,取其互为协同、减毒增效之功;3.导师临证善用甘、平之品,强调益肾健脾,重视固护脾胃之气,以扶正固本;并辅以苦、寒之品以清泄湿热,活血化瘀通络,使邪有出路,从而发挥改善诸多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延缓肾衰竭进展速度等作用;4.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前10味核心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系统调控的作用特点,起到其抗氧化应激、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从而延缓DKD的发生及其并发症的进展。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2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单中心横断面研究

研究目的:探讨Epstein-Barr病毒(EBV)潜伏膜蛋白1(LMP1)、潜伏膜蛋白2(LMP2)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以及EBV不同感染状态在患者中的分布。研究方法:连续筛选2020年10月-2022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初诊初治的SLE患者,检测血清EBV不同感染状态抗体,包括VCA-IgG、VCA-IgM、VCA-IgA、EA-IgA、EBNA1、LMP1、LMP2、EBNA2以及EBNA3抗体。比较SLE患者与对照人群EBVNational Biomechanics Day感染状态的差异,以及SLE患者EBV不同感染状态及EBV抗体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共纳入SLE患者42例,5例(11.9%)男性,中位年龄32(26,43)岁。其中EBV既往感染3例(7.1%),增殖期感染6例(14.3%),单纯潜伏期感染33例(78.6%)。增殖期与单纯潜伏期感染者相比,各临床特征无差异(P>0.05)。包含增殖期感染的潜伏期感染者37例(88.1%),其中Ⅰ型潜伏20例(47.6%),Ⅱ型潜伏11例(26.2%),Ⅲ型潜伏6例(14.3%)。Ⅱ型潜伏感染者较Ⅰ型潜伏感染者更多肾脏受累(90.9%vs 35%PF-02341066,χ~2=8.976,P=0.006)、SLEDAI更高[(13±3)分vs(7±4)分,F=10.950,P=0.002],较Ⅲ型潜伏感染者更多消化系统受累(54.5%vs 0%,χ~2=5.069,P=0.031);Ⅲ型潜伏感者较Ⅰ型潜伏感染者IgA更高[3.04(2.72,5.66)g/L vDorsomorphin使用方法s 2.29(1.58,2.84)g/L,H=7.311,P=0.026]。抗LMP1抗体阳性者19%,与阴性者相比,更多肾脏受累(100%vs 50%,χ~2=6.720,P=0.028)、神经系统受累(25%vs 0%,χ~2=8.925,P=0.033),CD4~+T细胞计数更低[146(108,301)/uL vs340(234,508)/uL,Z=-1.986,P=0.047];抗LMP2阳性者26.2%,与阴性者相比,骨骼肌肉受累更多(72.7%vs 32.3%,χ~2=5.430,P=0.048),有更高水平的IgG[20.6(17.5,36.8)g/L vs 14.4(11.7,18.9)g/L,Z=-2.747,P=0.006]、IgA[2.94(2.58,4.51)g/L vs 2.29(1.66,3.24)g/L,Z=-2.217,P=0.027]、IgM[1.64(1.08,2.30)g/L vs 0.84(0.50,1.07)g/L,Z=-3.220,P=0.001]及ESR[46(19.6,102)mm/h vs19(11.2,37)mm/h,Z=-2.346,P=0.019];抗EBNA1阳性者88.1%,与阴性者相比,抗Ro52阳性率更高(57.1%vs 0%,χ~2=7.568,P=0.023)、IgM更高[0.97(0.64,1.65)g/L vs 0.53(0.36,0.64)g/L,Z=-2.351,P=0.019]。SLE患者抗LMP1与SLEDAI呈显著性正相关(r=0.506,P=0.001),抗LMP2、EBNA1与IgM呈轻度正相关(r=0.323,P=0.037;r=0.348,P=0.024),抗LMP1、LMP2以及EBNA1与eGFR无明显相关性(r=-0.213,P=0.176;r=-0.058,P=0.716;r=-0.017,P=0.916)。研究结论:EBV潜伏期感染相关抗原LMP1、LMP2和EBNA1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生与发展。

血α1、β2微球蛋白和胱抑素C及尿微量蛋白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C(Cys C)及尿微量蛋白(mALb)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Compound C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60例高血压早期肾病患者为高血压肾病组,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α1-MG、β2-MG、Cys C和尿mALb水平,分析血α1-MG、β2-MG、Cys C和尿mALb单一和联合检测高血压早期肾病的价值。结果 高血压肾病组血α1-MG[(41.78±12.26)mg/L]、β2-MG[(4.60±1.27)mg/L]、Cys C[(1.35±0.32)mg/L]及尿mALb[(80.74±10.49)mg/L]含量高于高血压组、对照组,高血压组血上述指标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4.687、22.186、17.964、36.417,均P<0.05)。血α1-MG、β2-MG、Cys C及尿mALb联合诊断高血压早期肾病的敏感度(95.00%)高于Cys C(83.33%)、β2-MG(68.33%)、α1-MG(61.67%)Galunisertib分子量,特异度(96.67%)高于α1-MG(86.67%)、β2-MG(80.00%)、mALb(76.67%),准确度(95.83%)高于血α1-MG(74.17%)、β2-MG(74.17%)、Cys C(87.50%)及尿mALb(80.83%)单一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olecular Biology Software均P<0.05)。结论 血α1-MG、β2-MG、Cys C和尿mALb均是诊断高血压早期肾病的有效指标,上述指标联合诊断能够提高疾病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