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多糖干预后的不同滑膜细胞来源炎性外泌体对软骨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诱导炎症后的不同滑膜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软骨细胞的影响,探讨两种滑膜细胞外泌体在膝骨关节炎(KOA)疾病进展中引起软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两种滑膜细胞以1:4共培养并用LPS诱导炎症,提取上清液中外泌体,再分别提取正常及LPS诱导炎症后的两种滑膜细胞外泌体。将术中取得的人软骨组织分离培养成软骨细胞,分为五组:第Ⅰ组加入FLS外泌体;第Ⅱ组加入正常的AZD2281试剂FLS外泌体;第Ⅲ组加入两种滑膜细胞共培养后的外泌体;第Ⅳ组加入炎性的MLS外泌体;第V组加入炎性的FLS外泌体。CCK-8检测各组软骨细胞活力。ELISA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上清液中肿瘤immunotherapeutic target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核因子κB抑制因子激酶(IkK)、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元5 (ADAMTS5)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CCK-8显示,与正常滑膜细胞来源外泌体相比,3组炎性外泌体均可使软骨细胞活力降低(P <0.05);ELISA检测显示Ⅲ、Ⅳ、V组软骨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IL-6水平高于Ⅰ、Ⅱ组(P <0.05),Ⅲ组软骨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IL-6水平高于Ⅳ组而低于V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Ⅲ、Ⅳ、Ⅴ组软骨细胞中TLR4、NF-κB、IkK、IκB、ADAMTS5蛋白表达量高于Ⅰ、Ⅱ组(P<0.05),Ⅲ组软骨细胞中TLR4、NF-κB、IkK、IκB、ADAMTS5蛋白表达量高于Ⅳ组而低于Ⅴ组(P <0.05)。结论 LPS诱导炎症后的两种滑膜细胞来源外泌体均可通过调控软骨TLRs/NF-κB信号通路,引起软骨炎症。MLS外泌体致炎效果强确认细节于FLS外泌体,但两种共培养情况下的外泌体致炎效果弱于单纯MLS外泌体。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图谱分析

目的 探讨国内外中医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MIRI)的发展前沿及研究热点,为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CNKI和WOS建库至2023年10月31日期间中医药防治MIRI的文献,用CiteSpace 6.2.R4进行作者合作网络图谱、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突现图谱展示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2865篇中文文献,160篇英文文献,国内外主要受关注的研究作者分别是李冀和Jin Chen、主要研究机构分别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Chinese ABYL719分子式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Peking UnionAMP-mediated protein kinase Medical College,关键词共现及突现分析表明国内外MIRI中医药干预措施包括中药、中药复方、中药单体、电针,研究热点为铁死亡、细胞焦亡和内质网应激。结论 在中医药防治GSK126配制MIRI研究中,应加强国内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促进国内研究机构的联系,结合研究热点,全面发展该领域。

姜黄素通过调节SIRT3/FOXO3a通路改善糖尿病心肌病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究姜黄素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对SIRT3/FOXO3a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20只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模型组(DCM组)、低剂量姜黄素组(LC组)、高剂量姜黄素组(HC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高糖喂养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mg/kg)建立糖尿病心肌病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干预组分别予以高剂量(200mg/kg/d)、低剂量(100mg/kg/d)姜黄素灌胃,而Con组、DCM组予PF-02341066试剂以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用药1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小鼠心肌结构及功能变化,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病理表现;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检测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DCFH-DA检测细胞内ROS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SIRT3、FOXO3a通路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3、F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OXO3a、Bcl2、Bax、Cleaved caspasPF-6463922抑制剂e-3蛋白表达。结果:与DCM组相比,姜黄素干预后,心脏彩超提示各项指标均有改善(P<0.05),TUNEL凋亡染色显示,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HE染色提示细胞水肿,排列紊乱等变化明显改善,SIRT3、FOXO3a、Bcl2表达增加,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减少,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及ROS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姜黄素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具有心肌保护及抑制心肌重塑的作用,该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3/FOXO3a信号通路相关。

二陈汤通过调控p38MAPK信号通路降低血脂异常痰浊阻遏证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效应研究

目的:探讨二陈汤通过调控p38MAPK信号通路降低血脂异常痰浊阻遏证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效应,基于“方证相应”,研究该病-证的证候特点;方法:将C57BL/6J小鼠5只设为正常组,ApoE基因敲除小鼠20只,应用多因anti-infectious effect素复合建模的方法构建血脂异常痰selleck VP-16浊阻遏证模型,设为模型组、二陈汤低剂量治疗组、二陈汤中剂量治疗组、二陈汤高剂量治疗组。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MDA浓度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主动脉内皮ICAM、E-Selectin基因转录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主动脉内皮p38、p-p3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elleck合成: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MDA浓度水平、ICAM、E-Selectin基因转录水平、p-p3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二陈汤中、高剂量治疗组血清MDA浓度水平、ICAM、E-Selectin基因转录水平、p-p38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③与二陈汤低剂量治疗组相比,二陈汤中剂量治疗组小鼠主动脉内皮p-p3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二陈汤高剂量治疗组小鼠血清MDA浓度水平、E-Selectin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下降(P<0.05);④与二陈汤中剂量治疗组相比,二陈汤高剂量治疗组小鼠主动脉内皮ICAM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二陈汤可改善血脂异常痰浊阻遏证ICAM、E-Selectin基因转录水平,降低氧化应激程度,进而发挥对于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该作用的发挥机制可能与下调p38MAPK信号通路激活水平有关。方证相应,氧化应激水平增强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可能是血脂异常痰浊阻遏的证候特点之一。

血清SOD、NO、MDA、GSH-PX水平与pSS伴发焦虑抑郁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RSL3采购研究旨在观察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 ‘s syndrome,pSS)患者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一氧化氮(Nitr ic Oxide,N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 one peroxidase,GSH-PX)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pSS伴发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相关性,以期为构建pSS伴发焦虑抑郁的预测模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pSS患者,我们采集患者空腹10-12小时6ml静脉血,并在24小时内完成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并分组。同时收集患者基本信息,记录有无口干、眼干、间质性肺病、关节痛、皮疹临床表现及2周内血常规、免疫球蛋白G、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临床实验室指标,以及查体和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评估。通过检测血清SOD、NO、MDA、GSH-PX水平,探究这四项指标与pSS伴发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pSS未伴发焦虑抑郁组的患者59(67.82%)例,pSS伴发焦虑抑郁患者28(32.18%)例,其中pSS伴发单纯焦虑19(21.84%)例,pSS伴发焦虑合并抑郁9(10.34%)例。比较pSS伴发单纯焦虑患者与未伴发焦虑抑郁患者,两组总体在眼干(χ2=4.832,P=0.028)、血清 MDA 水平(z=2.753,P=0.006)、淋巴细胞计数(z=2.245,P=0.025)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在血清SOD水平、血清NO水平、血清GSH-PX水平、口干、间质性肺病、关节痛、皮疹、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G、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ESSDAI未见统计学差异。pSS伴发焦虑合并抑郁与pSS未伴发焦虑抑Lapatinib核磁郁组在临床资料对比中未见统计学差异。在pSS伴发单纯焦虑组与pSS未伴发焦虑抑郁组患者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血清MDA水平(OR=1.713,95%CI 1.172-2.503,P=0.005)、淋巴细胞计数(L)(OR=0.296,95%CI 0.102-0.859,P=0.025)、眼干(OR=5.054,95%CI 1.065-23.986,P=0.041)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MDA水平(OR=1.750,95%CI 1.142-2.680,P=0.010)、淋巴细胞计数(L)(OR=0.216,95%CI 0.059-0.790,P=0.024)存在统计学差异。pSS伴发单纯焦虑研究中,血清MDA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提示 AUC=0.711,95%CI 0.569-0.853,P=0.006,截断值为 5.206 nmol/ml,特异性61%,敏感度84.2%。在pSS伴发焦虑bioaerosol dispersion合并抑郁研究中,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 MDA 水平(OR=1.660,95%CI 1.029-2.677,P=0.038)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 1o 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血清 MDA 水平(OR=1.804,95%CI 1.098-2.960,P=0.020)存在统计学差异,但血清MDA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提示无预测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中,血清MDA水平与是否焦虑(r=0.314,P=0.003)呈正相关,与抑郁评分(r=0.250,P=0.020)、血清SOD水平(r=0.226,P=0.035)呈极弱正相关。结论本研究支持pSS伴发焦虑抑郁有氧化应激参与,pSS患者伴发单纯焦虑时,血清MDA水平升高,脂质过氧化增加。血清MDA水平升高与焦虑正相关,有一定预测价值,但与焦虑评分无显著相关性。

大黄酸调节Ras/ERK信号通路对肝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黄酸调节大鼠肉瘤蛋白(Ras)/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RK)信号通路对肝细胞Calanopia media癌(H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使用不同浓度(0、12.50、25、50、100、150、200 mselleck NMRol/L)大黄酸处理HepG2细胞,检测细胞活性,筛选最佳大黄酸浓度。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大黄酸低、中、高浓度组、大黄酸高浓度+Ras/ERK激活剂组(大黄酸高浓度+ML-099组),分别检测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数、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数和Ras、p-ERK、ERK蛋白表达。结果:大黄酸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降低HepG2细胞活性(P<0.05),选用25、50、100 mol/L处理HepG2细胞24 h用于后续实验;与对照组比较,大黄酸低、中、高浓度组细胞集落形成数、G0/G1细胞比例、细胞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数和原癌基因(c-Myc)、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Ras、p-ERK/ERK蛋白表达呈浓度依赖性降低,S期和G2/M细胞比例、p53蛋白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增加(P<0.05);与大黄酸高浓度组比较,大黄酸高浓度+ML-099组细胞集落形成数、G0/G1细胞比例、细胞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数和c-Myc、Cycl此网站inD1、Ras、p-ERK/ERK蛋白表达显著增加,S期和G2/M细胞比例、p5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大黄酸可能通过抑制Ras/ERK信号通路抑制H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越婢汤对阿霉素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高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越婢汤对阿霉素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通透性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HUVEC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越婢汤低、中、高剂量组(200、300、400μg/mL),CCK-8法GDC-0973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通透性,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闭锁小带蛋白-1(ZO-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p38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ZO-1和VE-cadherin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通透性明显增加,细胞肿胀、膜结构破坏,ASK1、p-p38蛋白表达明显升高,ZO-1、V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越婢汤各剂量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加,细胞通透性明显降低,ASK1、p-p3sequential immunohistochemistry8蛋白表达明显降低,ZO-此网站1、V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越婢汤可改善阿霉素诱导的HUVEC高通透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SK1/p38信号通路、上调细胞连接蛋白表达相关。

不同免疫抑制剂联合激素治疗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他克莫司(TAC)和环磷酰胺(CTX)两种不同免疫抑制剂联合激素治疗成人特发性膜性肾bioactive molecules病(IMN)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中医师用药及药效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经肾脏穿刺活检术后确诊为IMN的12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免疫A组(33例)使用TAC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免疫B组(35例)使用CTX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对照组(53例FUT-175研究购买)仅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跟踪随访6个月并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进行记录,统计其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免疫A组患者总缓解率大于免疫B组、对照组(P<0.05);免疫B组的总缓解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的血清白蛋白浓度、淋巴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等值偏高(P<0.05);纤维蛋白原、镜下血尿、血清白蛋白和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PLR)等值偏低(P<0.05);血清白蛋白是预测免疫抑制剂治疗IMN早期缓解的最佳临床实验室指标。结论:TAC和糖购买IACS-10759皮质激素联用治疗IMN的临床效果更理想,血清白蛋白是预测免疫抑制剂治疗IMN早期缓解的最佳临床实验室指标。

肠道病毒D68与宿主TDP-43蛋白相互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EV-D68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一种新兴病原体,于1962年首次从四名因严重急性下呼吸道疾病住院的儿童咽拭子中分离并鉴定。EV-D68是一种小型、无包膜二十面体病毒,基因组为一个约7.4 kb的正义单链RNA。EV-D68的生物学特征与传统肠道病毒不同,包括对酸敏感,喜欢较低的生长温度,在呼吸道中增殖,以及主要通过呼吸道而不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尽管在EV-D68被鉴定之后的40余年中,全球仅报道了26个零星散发病例,但在2005年以来,它经历了全球性暴发性增长,更于2014年在美国发生了感染大暴发,此后以季节性、两年一次的模式发生感染。鉴于此,EV-D68感染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EV-D68感染除引起轻度到重度的呼吸道疾病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关系密切,在这其中以AFM报道最多。AFM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儿童中的麻痹性疾病,与脊髓灰质炎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表现为患肢僵硬或疼痛,之后出现神经反射减弱或缺失,如累及更为广泛的肢体,将出现四肢瘫痪,虽然患肢不会发生肌肉萎缩,但会遗留明显的肌无力症状。然而,EV-D68导致神经毒性的机制仍不清楚。因此,阐明EV-D68毒性机制对于开发新的策略来预防EV-D68感染非常重要。TDP-43蛋白是一种普遍表达的hn RNP,由1号染色体的TARDBP基因编码。该蛋白于1995年以一种能够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基因表达的细胞因子被首次鉴定,并于2006年发现其是FTLD和ALS患者神经细胞胞质中异常蛋白聚集的主要成分。TDP-43在RNA剪接、转录、m RNA运输和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生理功能,并调节mi RNA的生物发生。TDP-43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主要定位于细胞核,这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前提。但在病理情况下,TDP-43会转移到细胞质中,经历多种翻译后修饰,包括磷酸化、泛素化和切割,导致其在胞质中的积累。TDP-43的异位分布和聚集是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特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等。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旨在分析EV-D68感染对呼吸道及神经细胞中TDP-43切割、亚细胞定位和致病性聚集的影响,以期为EV-D68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证据。研究方法:1.EV-D68感染对TDP-43的影响。(1)EV-D68感染对TDP-43定位的影响: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产生TDP-43-m Cherrinfection fatality ratioy融合荧光蛋白的pm C1-m Cherry-TDP-43质粒,转染后24 h应用EV-D68(MOI=0.04)感染细胞,并于24 h后进行荧光成像。为了进一步证实研究结论,于T98G细胞中用EV-D68(MOI=0.08)进行感染,48 h后将细胞固定进行免疫荧光成像。(2)EV-D68感染对TDP-43的切割作用:在HEK293T细胞中进行EVD68(MOI=0.04)感染,24 h后收获细胞样品通过免疫印迹分析TDP-43的蛋白表达。随后在呼吸道细胞A54CX-5461采购9、BEAS-2B及神经细胞T98G、SH-SY5Y细胞中进行EV-D68感染(MOI分别为0.008和0.08),收获细胞样品后进行免疫印迹分析。为了排除caspase系统激活在EV-D68感染诱导TDP-43切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应用caspase抑制剂Z-VAD抑制caspase活性以明确EV-D68对TDP-43的切割作用。(3)EV-D68感染对TDP-43溶解度的影响: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TDP-43全长和截短体蛋白,72 h后收获细胞样品,应用RIPA和尿素缓冲液顺序提取细胞蛋白并进行免疫印迹分析。同样实验方法下于转染后48 h进行免疫荧光,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DP-43全长及截短体蛋白的亚细胞定位。2.EV-D68感染对TDP-43蛋白影响的作用机制。(1)在HEK293T细胞中共表达pm C1-m Cherry-TDP-43与EV-D68非结构蛋白2A、2B、2C、3A、3C及3D,转染后48 h进行荧光成像,明确EV-D68非结构蛋白在TDP-43亚细胞定位中发挥的作用。(2)在HEK293T细胞中共转染HA-TDP-43与EV-D68结构蛋白及非结构蛋白质粒,48 h后收获细胞样品进行免疫印迹分析,鉴定EV-D68中何种组分介导了TDP-43的病理性切割。(3)对EV-D68 3C蛋白酶已知切割位点进行序列标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构建TDP-43点突变体;将3C与TDP-43突变体表达载体共转染,48 h后进行免疫印迹分析考察3C蛋白酶的切割位点。3.病理性TDP-43的细胞毒性作用。(1)在HEK293T和T98G细胞中瞬时转染TDP-43全长蛋白及TDP-4Talazoparib3截短体蛋白,72 h后收取细胞培养上清,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衡量细胞毒性作用。(2)在HEK293T细胞中瞬时转染3C,并应用3C样蛋白酶抑制剂GC376处理细胞,72 h后检测培养上清LDH释放。4.通过新药候选系统筛选靶向3C酶活性的抗EV-D68药物。在HEK293T细胞中应用EV-D68感染,并用两种候选药物洛匹那韦及奈非那韦处理细胞,24 h后通过免疫印迹分析检测TDP-43的表达情况。5.TDP-43对EV-D68复制的影响。于A549细胞和T98G细胞中转染靶向TDP-43 m RNA的特异性si RNA,下调TDP-43蛋白表达量,24 h后用EV-D68(MOI分别为0.008及0.08)进行感染。于感染后48 h收获细胞样品进行免疫印迹分析,另收获培养上清进行子代病毒滴度测定。结果:1.EV-D68感染导致TDP-43胞质异位、切割和聚集。(1)在感染EV-D68的HEK293T及T98G细胞中,与未感染的细胞相比较,TDP-43的亚细胞定位自细胞核异位至细胞质中,并于细胞质中形成点状聚集。(2)在HEK293T、A549、BEAS-2B、T98G及SH-SY5Y细胞中,EVD68感染将TDP-43切割为35 k Da的病理性截短体;应用Z-VAD抑制caspase酶活性后不影响EV-D68诱导的TDP-43切割作用。(3)于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TDP-43全长及截短体蛋白的细胞分级分离结果显示,TDP-43截短体蛋白主要分布于RIPA不溶性组分中,提示其溶解度下降。免疫荧光结果亦表明,与分布于细胞核中的TDP-43全长蛋白相比较,TDP-43截短体蛋白异位至胞质中并形成点状聚集。2.EV-D68 2A及3C蛋白酶分别介导了TDP-43的胞质异位、切割和聚集。(1)EV-D68非结构蛋白与pm C1-m Cherry-TDP-43共转染后,于2A与TDP-43共转染细胞中观察到TDP-43自核内异位至胞质中。(2)EV-D68结构蛋白及非结构蛋白与HA-TDP-43共转染后,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3C将TDP-43切割为35 k Da的截短体。(3)根据3C蛋白酶已知切割位点的序列标识分析,我们构建了TDP-43点突变体TDP-43-Q327L及TDP-43-Q331A,在表达野生型及突变体TDP-43的HEK293T细胞中共转染EV-D68 3C或感染EV-D68,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TDP-43-Q327L无法被EV-D68和3C蛋白酶切割。证实EV-D68在TDP-43的Q327残基处诱导切割。3.TDP-43截短体具有细胞毒性作用。(1)与过表达TDP-43全长蛋白相比较,在过表达TDP-43截短体蛋白的HEK293T和T98G细胞培养上清中LDH释放显著增加,提示TDP-43截短体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2)过表达3C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GC376的应用抑制了3C蛋白酶的细胞毒性作用,显著恢复了细胞活力。4.洛匹那韦显著抑制了3C诱导的TDP-43切割,提示其能够通过靶向3C酶活性作为抗EV-D68感染的新型候选药物。5.敲低TDP-43不影响EV-D68的复制。于A549细胞和T98G细胞中应用靶向TDP-43 m RNA的si RNA转染致TDP-4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感染EV-D68之后的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EVD68病毒结构蛋白VP1的表达与对照组细胞没有差异,上清中子代病毒的滴度与对照组亦无差异。结论:1.EV-D68感染导致TDP-43细胞质异位、切割及聚集,其中病毒2A蛋白酶介导TDP-43的胞质异位,3C蛋白酶介导TDP-43的切割及聚集;2.3C介导的TDP-43切割依赖于其蛋白水解酶活性,并在Q327残基处切割TDP-43;3.3C介导的TDP-43切割产物具有细胞毒性,GC376能够通过阻断3C酶活性进而改善3C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提示3C可作为治疗其所诱导细胞毒性的潜在靶点;4.洛匹那韦能够抑制3C介导的TDP-43切割,在通过直接抑制3C的酶活性来控制EV-D68大流行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5.TDP-43的表达水平不影响EV-D68病毒复制。

泼尼松联合羟氯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孕产妇妊娠结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泼尼松联合羟氯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孕产妇妊娠结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杭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妊娠前诊断为SLE的单胎妊娠妇女9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独泼尼松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额外加用羟氯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疾病活动状况、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指标水平、血脂水平、妊娠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重度、中度活动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例vs.17例,5例vs.14例],轻度活动和无活动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18例vs.7例,21例vs.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RP、ESR水平均低Erastin抑制剂于对照组[(6.26±1.23)mg/L vs.(9.63±1.15)mg/L,(8.47±1.35)mm/h vs.(14.57±2.96)mm/h],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82±1.02)×10~9/L vs.(4.26±0.73)×10~9/L](均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gA、IgG获悉更多、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6.21±4.25)g/L vs.(19.32±4.52)g/L,(2.23±0.45)g/L vs.(3.35±0.64)g/L,(1.38±0.32)g/L vs.(1.75±0.31)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及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4.21±0.51)mmol/L vs.(4.78±0.63)mmol/L,(2.02±0.41)mmol/L vs.(2.45±0.50)mmol/L,(2.37±0.54)mmol/L vs.(3.42±0medical cyber physical systems.62)mmol/L],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48±0.42)mmol/L vs.(1.27±0.3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压及肾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32.52±8.25)mm Hg vs.(141.73±8.36)mm Hg,(0.56±0.11)g/L vs.(0.98±0.14)g/L,(5.12±0.47)nmol/L vs.(6.32±0.76)nmol/L,(105.36±10.54)μmol/L vs.(136.47±11.7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产后感染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2例vs.12例,2例vs.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头晕、失眠、皮疹及脱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妊娠期间接受泼尼松联合羟氯喹治疗可控制疾病活动状况,降低炎症细胞因子、免疫功能指标及血脂水平,改善妊娠结局,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