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为念珠藻科(Nostocaceae)念珠藻属(Nostoc)陆生固氮蓝藻,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食用及药用价值。由于其生长环境经常遭受周期性复水和脱水变化selleckchem LY294002,发菜进化出独特的耐旱机制,对干旱具有极强的耐受性。蛋白质丙二酰化修饰是一种普遍存在且高度保守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光合作用、碳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等途径中调控蛋白质功能,进而影响植物生理代谢活动。代谢物是细胞调控的最终产物,可反映植物在逆境胁迫下的代谢应答变化。为了探究发菜响应干旱胁迫的耐旱分子机制,本研究以充分吸水发菜为对照(MA),以失水30%(MB)、失水75%(MC)、失水100%(MD)的发菜为干旱胁迫处理组,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首次对干旱胁迫发菜进行蛋白质丙二酰化修饰研究,通过对鉴定到的丙二酰化修饰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差异丙二酰化蛋白功能富集、代谢途径及丙二酰化修饰功能验证,结合丙二酰化蛋白代谢途径中相关酶活性及代谢产物含量测定结果,解析丙二酰化修饰特征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同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干旱胁迫下发菜的代谢谱进行鉴定,分析代谢物种类及其含量变化,构建数据分析模型获得差异代谢物,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及代谢通路分析,揭示发菜响应干旱胁迫的代谢调控机制。此外,对干旱胁迫下发菜脂质谱进行鉴定,筛选耐旱生物标志物,分析不同类型脂质的丰度变化对膜脂组成的影响,解析脂质代谢与发菜响应干旱胁迫的关系。本研究在蛋白质丙二酰化修饰水平与代谢水平上揭示发菜响应干旱胁迫的机制,研究结果不仅为全面解析发菜耐旱机制奠定理论基础,而且丰富了低等植物耐旱性研究,并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特色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发菜响应干旱胁迫的蛋白质丙二酰化修饰研究本研究共鉴定到236个丙二酰化修饰蛋白,421个丙二酰化赖氨酸修饰位点。大部分丙二酰化修饰蛋白(38%)分布在细胞质,14%分布于质膜。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丙二酰化修饰蛋白在碳代谢和光合作用等代谢途径中高度富集。发菜中有88个差异丙二酰化修饰蛋白在其它物种中具有直向同源物,占所有差异丙二酰化修饰蛋白的72.95%。干旱胁迫下发菜丙二酰化修饰水平降低可能抑制光能的接收和传递,减少卡尔文循环中CO2的固定,从而降低光合作用。丙二酰化修饰可能通过抑制TCA循环碳通量并激活糖异生途径响应干旱胁迫。发菜丙二酰化抗氧化酶参与干旱胁迫早期抗氧化防御。丙二酰化修饰蛋白参与脂质降解和氨基酸生物合成以响应干旱胁迫。根据多序列比对发现,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A,EC 4.1.2.13)的K306修饰位点、异柠檬酸脱氢酶(IDH,EC 1.1.1.42)的K237位点以及核苷二磷酸激酶(NDK,EC2.7.4.6)的K86位点在蓝藻中高度保守。通过定点突变产生不含丙二酰化修饰基团的突变体,发现丙二酰化修饰具有影响FBA、IDH和NDK活性的作用。2.发菜响应干旱胁迫的代谢组研究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发菜代谢物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共获得92个差异代谢物,大部分属于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以及脂类物质。与对照组相比,在发菜失水30%时共鉴定到45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35个,下调10个;在失水75%时共鉴定到58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46个,下调12个;在失水100%时共鉴定到6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25个,下调44个。发菜差异代谢物相关性及聚类分析表明,糖类物质含量与氨基酸类代谢物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二者与脂类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在干旱过程中发菜通过代谢物的合成与分解使得代谢物含量发生显著差异以响应干旱胁迫。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18条受干旱胁迫影响明显的代谢途径,包括半乳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及嘧啶代谢和嘌呤代谢等。通过对差异代谢物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代谢物变化的发菜响应干旱胁迫的代谢调控网络,干旱胁迫主要改变了发菜的糖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脂质代谢,通过底物再分配合成更有利于抗旱的代谢物响应干旱胁迫。对干旱胁迫下参与发菜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途径中的13个基因进行qRT-PCR分析发现,基因在转录水平的变化与代谢物之间并没有明确相关关系。3.发菜响应干旱胁迫的脂质组研究利用非靶向脂质组学技术对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发菜脂质分子进行鉴定与分析,共鉴定到853脂质分子,属于37个亚类,6个主要脂质类别。发菜中主要脂质亚类包括甘油三酯(TG)168种、双半乳糖二酰甘油(DGDG)100种、神经酰胺(Cer)93种,此外,甘油二酯(DG)、单半乳糖二酰甘油(MGDG)、硫代异鼠李糖二酰甘油(SQDG)、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甘油(PG)及谷甾醇酯(SiE)脂质分子数量也相对较高。筛选出脂质分子DG(29:1)、SQDG(17:5/23:2)、SQMG(16:0)、MGMG(16:0)和 MGDG(16:1/18:3)可作为发菜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物标志物。在发菜差异脂质分子比较分析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失水30%、75%和100%发菜中分别有到64个(31个上调,33个下调)、94个(69个上调,25个下调)和98个(75个上调,23个下调)差异脂质分子。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不同类型的甘油磷脂数量减少,并伴随着溶血磷脂数量的增加。发菜DGDG/MGDG 比值的增加调节膜脂组成、脂酰基不饱和度和膜流动性响应干旱胁迫。DGDG生物合成途径中酶活性显著上调,有助于DGDG积累增强发菜抗旱性。干旱胁迫下发菜光合作用降低,通过提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强膜的稳定性,从而维持类囊体膜结构完整。发菜抗氧化脂质Co(Q10)在干旱胁迫下显著积累,有利于减轻发菜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并通过脂质降解产生大量能量以及合理分配底物以响应干旱胁迫。此外,奇数链脂肪酸(OCFA)水平的提高也是发菜响应干旱胁迫的一个重要策略。4.发菜响应干旱胁迫的多组学联合分析丙二酰化修饰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表明,差异丙二酰化修饰蛋白和差异代谢物有22条共同注释代谢通路,其中,注释到差异修饰蛋白和差异代谢物数量最多是Hepatocytes injuryABC转运体。KEGG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嘌呤代谢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途径在两个组学中活跃度较高,是发菜蛋白质丙二酰化修饰水平和代谢物水平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共同特征。丙二酰化修饰组、代谢组及脂质组进行联合分析表明,干旱胁迫下发菜的差异丙二酰化修饰蛋白、差异代谢物及差异脂质分子间具有复杂的调控关系,从不同维度共同参与发菜光合作用、渗透调节及抗氧化防御等过程的调控进而响应干旱胁迫。上述结果初步揭示了发菜在干旱胁迫下的丙二酰化selleckchem Z-VAD-FMK修饰组与代谢组的生理及分子调控机理。发菜应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多维度调控协同发挥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陆生蓝藻耐旱机制及进化机理,并为其它植物,尤其是低等植物耐旱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特色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耐旱种质资源创新和生态保护等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生物学重要概念建构中科学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基础教育走进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将核心素养纳入了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科学思维作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生物课程在内的所有理科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基于此,我国专家提出单元视角下的重要概念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体系,又能有效地落实科学思维。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生物学重要概念建构中科学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来探索单元重要概念教学对科学思维培养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科学思维培养的起源及发展轨迹、概念教学中培养科学思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解,从而获得单元教学视角下重要概念建构中发展科学思维的理论依据。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Cells & Microorganisms中学一线教师进行问卷E7080小鼠调查,了解核心素养下科学思维培养与生物学单元重要概念教学的现状。再次,通过文本分析法,以高中生物学必修二为例梳理概念体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探索生物重要概念建构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对策,并绘制单元学习图谱,进行教学设计。最后,通过实践研究法以及数学统计法,对高一两个科学思维水平相当的班级实施对照实验,分析单元视角下的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对提升高Ferrostatin-1生产商中生各科学思维能力与水平的效果。通过研究发现:1、经过2个单元的教学实践之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科学思维后测成绩具有显著差距,说明单元视角下的重要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经分数的细化分析可知,实证思维的发展最为显著,其次为批判性思维,最后为逻辑思维;且单元视角下的重要概念教学对科学思维水平二和水平三的发展有显著性帮助。2、通过对比学生构建的概念图,发现实验班学生在单元视角下的重要概念教学后,能够绘制出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结构的章节概念图,构建出自己的概念体系,并能根据不同情境应用概念,说明单元视角下的重要概念教学有助于概念体系的构建。
伴情感虐待抑郁症患者脑灰质体积及静息态功能连接异常研究
目的探讨伴情感虐待的抑郁症患者脑灰质体积及静息态功能连接异常与临床特征的关联。方法纳入单次或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66例,根据童年期创伤量表情感虐待评分是否≥13分,分为情感虐待组32例和无虐待组34例,另外纳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5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被试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检测受试者大脑灰质体积,将患者灰质体积存在显著组间差异的脑区作为种子点sonosensitized biomaterial,进AY-22989分子量行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并探查异常灰质脑区体积与抑郁情绪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情感虐待组右侧(0.301±0.007 vs. 0.352±0.008)与左侧(0.217±0.014 vs. 0.260±0.008)背外侧额上回灰质体积小于无虐待组(P<0.01),右侧额中回(0.344±0.026 vs. 0.443±0.022)、右侧眶额皮质(0.056±0.003 vs. 0.071±0.002Wnt-C59)灰质体积小于对照组(P<0.01),无虐待组患者的右侧额中回灰质体积(0.358±0.020)小于对照组(P<0.01)。与无虐待组相比,情感虐待组患者双侧背外侧额上回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增强(P<0.01)。情感虐待组患者右背外侧额上回的灰质体积与情感虐待分数呈负相关(r=-0.38,P<0.01)。结论 童年期经历情感虐待的抑郁症患者存在双侧背外侧额上回结构与功能连接异常,且双侧背外侧额上回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异常与童年期情感虐待密切相关。
钩吻总生物碱及常绿钩吻碱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钩吻总生物碱(TA)和常绿钩吻碱(SPV)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 观察低、中、高浓度TA(50、100、200μg/mL)和SPV(10、30、50μmol/L)对人肝癌细胞(HepG2、Bel-7402)、人肺癌细胞(A549)、人结肠癌细胞(HCT-8)形态的影响并实时监测TA和SPV对4种肿瘤细胞的毒性;检测TA和SPV对HCT-8细胞上清液中胱天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9含量和细胞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Thr308、Ser47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生存素、Dorsomorphin半抑制浓度C/EBP-同源蛋白(CHOP)、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PLX4032生产商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TA和SPV干预后的4种肿瘤细胞形态均出现体积缩小、细胞核皱缩的现象,细胞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TA和SPV对HCT-8细胞的抑制效果最好。TA和SPV干预后的HCT-8细胞上清液中caspase-3、caspase-9含量和细胞中Bax、CHOP、BIntradural Extramedullaryip、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pAkt(Thr308、Ser473)、Bcl-2、生存素蛋白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结论 TA和SPV对上述4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抑制作用,其对HCT-8细胞的抑制效果最好;二者对HCT-8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凋亡、激活内质网应激和细胞自噬有关。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7种肠外营养制剂脂肪乳注射液中溶血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含量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7种肠外营养制剂脂肪乳注射液中溶血磷脂酰胆碱(lysIpatasertibophosphatidylcholine, L寻找更多Pbasal immunityC)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yso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LPE)含量的方法。方法 样品经色谱柱XbridgeBEHHILIC(250mm×4.6mm,5μm)分离,以甲醇-水-冰醋酸-三乙胺(85:15:0.5:0.05,V:V:V:V)与正己烷-异丙醇(20:48,V:V)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 在选定条件下,LPC和LPE与样品中其他组分分离良好;二者峰面积的对数与浓度的对数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LPC和LPE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2~0.20 mg/mL (r=0.9998)和0.01~0.10 mg/mL (r=0.9997); LPC和LPE的定量限分别为5、10μg/mL;平均回收率分别99.77%~101.03%和102.30%~103.06%,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结论 该方法效率高、准确性好,适用于7种肠外营养制剂脂肪乳注射液中LPC和LPE的测定。
基于钆的高灵敏MRI探针在重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高空间分辨率、非侵入及无电离辐射的优点使得MRI能够安全无创且清晰地显示人体内部的软组织结构。然而,无对比剂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总是受到血流依赖的内在问题的影响,而临床上的小分子钆螯合MR造影剂由于其快速的血管外渗和较差的对比度增强而不令人满意。为了准确描述解剖学上的血管结构和识别异常,我们在此报告了两种高灵敏钆基MRI造影剂,基于两性离子金属螯合聚合物的高分子造影剂(PINCB28060体外AA-Gd)与生物相容性超小纳米颗粒造影剂(Na Gd F_4@PEG)。PAA-Gd造影剂的纵向摩尔松弛性是小分子钆螯合物的4.6倍以上,并PLX3397采购且具有适当的血液半衰期(73.8分钟)和低免疫原性,因此能够在啮齿类和猪类动物模型中对复杂的微血管进行出色的MR血管成像,分辨率达到百微米级。通过在右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和颈动脉血栓模型等主要心脑血管疾病动物模型中探索了PAA-Gd优异的疾病诊断监测能力,通过在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中验证了其出色的生物安全性,在大型动物巴马猪中证明了PAA-Gd具有在临床上的转化潜力,对推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相容性超小的Na Gd F_4纳米颗粒作为MRI增强造影剂,同样具备高对比、长循环及无渗漏的优点,通过3D MR血管成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和再灌注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进行可视化,可以精确可视脑卒中大鼠动脉闭塞的三维解剖结构。更重要的是,由于纳米粒的血液半衰期较长,通过单次给药,MRI血管成像的观察时间窗可以覆盖再灌注前后的整个时间段,从而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及溶栓治疗后实时监测可能的SAH,同样为血管疾病的精确诊断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策略。此外,我们还通过在超小Na Gd F_4纳米颗Education medical粒表面继续修饰得到了肿瘤微环境响应的诊疗一体探针(NPs@PEG-RGD,DOX)。颗粒表面修饰的肿瘤靶向功能基团RGD肽使得纳米探针能够出色的完成肿瘤细胞摄取。我们充分利用钆离子出色的MRI造影能力以及有效的放射增敏潜力,达到针对恶性脑胶质瘤细胞优秀的放化疗协同治疗效果,验证了钆基MRI探针作为诊疗一体探针的潜力。综上,我们以心脑血管疾病的精确诊断与预后为目标,提供了基于钆的高灵敏MRI探针,完成对高分辨血管结构与病变的成像,以及提出针对恶性脑胶质瘤诊疗的新策略,对推动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为首的重大疾病的临床诊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舒眠胶囊联合米氮平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的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舒眠胶囊联合米氮平治疗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包头市第六医院2020年6月—2022年3月收治的90例抑郁症伴失眠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Blebbistatin MW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米氮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眠胶囊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睡眠质量、抑郁情况、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降低,生活质量指数(QLBMS-354825说明书-I)评分均升高,观察组HAMD-17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QL-I评分高于对照组(PDermal punch biopsy<0.05)。观察组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应用舒眠胶囊联合米氮平的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理想,不仅抑郁症状得到缓解,其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高,且用药安全性高。
MECT联合阿戈美拉汀抗抑郁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联合阿戈美拉汀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Autoimmune dementia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10Decitabine说明书4例抑郁症,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予阿戈美拉汀治疗,D-Lin-MC3-DMA溶解度观察组予MECT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自伤行为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48/52)高于对照组(75.00%,39/52)(P<0.05)。2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HAMD-24评分、PSQI评分、自伤行为方式、自伤行为频率及CRP、IL-18、TNF-α、IL-6水平均低于或少于治疗前,且治疗4周后低于或少于治疗2周后(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HAMD-24评分、PSQI评分、自伤行为方式、自伤行为频率及CRP、IL-18、TNF-α、IL-6水平低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CT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可调控抑郁症患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患者抑郁程度及减少自伤行为,改善睡眠质量,且效果可靠、不良反应少。
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对豚鼠紫外线辐射损伤皮肤的修复效果探究
由于大气臭氧层逐渐被破坏,紫外线辐射量大大增latent neural infection加,导致皮肤中的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获悉更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皮肤红斑、色素沉积、晒伤、光老化甚至癌变的发生。以重组人源 Ⅲ型胶原蛋白(recombinant human type Ⅲcollagen,rhCol Ⅲ)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及对豚鼠紫外线辐射光毒性损伤皮肤的修复作用。结果发现,在体外细胞实验中rhCol Ⅲ对L929细胞无潜在的细胞毒性;体内动物实验中rhCol Ⅲ对豚鼠紫外线辐射光毒性损伤皮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可以减少豚鼠皮肤损伤后的皮肤皱纹,改善损伤皮肤组织的表皮增生和真皮层炎症反应,降低波形蛋白(Vimentin)和黑色素瘤单克隆抗体45(human melanoma black 45,CL 318952使用方法HMB45)在损伤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rhCol Ⅲ的安全性良好,在豚鼠紫外线辐射损伤皮肤的修复治疗中,可以明显改善紫外辐射豚鼠皮肤的表皮层增厚和角质化程度,降低真皮层处的炎症反应,有效调节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程度与黑色素瘤的发病风险。结果表明,rhCol Ⅲ对紫外线辐射造成的光损伤皮肤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线粒体D-Loop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喉癌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线粒体D-环区(D-Loop区)单S63845说明书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与喉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实验标本取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ICI 46474 molecular weight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喉癌手术的Lethal infection患者71例及在该院体检中心行健康查体的人群159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目的片段,并进行线粒体D-Loop区测序。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SNPs与喉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与喉癌发病相关的SNPs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的SNPs与喉癌的发病风险有关,73G、309C、315C及16319G基因型可能增加了喉癌的发病风险,而524C、556A、16288T、16291C及16311T基因型可能降低了喉癌的发病风险。结论 线粒体D-Loop区SNPs可作为预测因子,用于提高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早诊率,指导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