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我国自主研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可预测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效果的血清学指标,为NSCL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晚期NSCLC病人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含铂双药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信迪利单抗,治疗4个周期后评估2组病人的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出现情况,肿瘤指标变化情况,分析血清学相关指标与疗效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genetic approaches43.8%(35/80)、28.8%(23/8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5.0%(68/80)、68.8%(55/8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AMG510配制01),而治疗前和治疗后2组间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不良反应多为1~2级,未出现5级不良反应事件,未发生因不良反应出SB203580作用现而停药情况,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为信迪利联合化疗治疗病人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信迪利单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疗效优于单纯含铂双药化疗,2种治疗方案不良反应相似,但信迪利单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存在甲亢等特异性不良反应,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信迪利联合化疗治疗的疗效。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AR)疗效的医患因素。方法:回顾2017年4月至2018art and medicine年6月北京地区7个分中心收集的222例AR患者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的病例报告,提取可能影响疗效的医患因素,计算患者针刺前后症状改善率,采用χ2检验对提取因素进行:患者体质,医师年龄、年门诊量、学历是可能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相比阳虚质,气虚质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的概率降低了79.489%,而平和质患者该概率增加了198.937%;相比30岁以下医师,40~49岁医师的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的概率降低了76.018%,50~59岁医师的该概率降低了97.472%;相比本科学历医师,研究生学历医师的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的概率疗降低了85.925%,该模型ROC曲线的AUC值为0.751。结论:平和质患者针刺治疗效3-MA抑制剂果最佳,规范培训可以帮助针灸医师掌握该项技术,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AErdafitinib溶解度R遵循中医针灸学理论指导。

基于肿瘤微环境生态群落发现的肺癌预后智能预测技术研究

肺癌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最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其早期发现和诊断困难,致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传统影像和病理分Aurora Kinase抑制剂析手段在早期检出和精准预测方面仍存在局限,在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之外,肺癌的预后预测也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补充。肿瘤微环境研究成为肺癌预后预测的重要方向,可结合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和深度学习技术为精准医学提供新机遇。然而,肺癌预后预测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肿瘤微环境病理图像分析的复杂性,现有算法的局限性,以及预后生物标志物的单一性。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与基因表达的关系仍是未解的课题,而细胞群落的互动分析则被较少涉及。因此,如何从病理图像中提取最具预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仍是关键,这影响到对肿瘤微环境的全面理解和预后预测的精准性。鉴于上述挑战性问题以及肺癌病理图像的特点,本文提出构建基于肿瘤微环境生态群落发现的肺癌预后智能预测模型,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社区发现方法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的生态群落细胞网络结构构建。首先,利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图像数据集,获取肺癌组织的细胞分布信息,并采用Star Dist模型对细胞核进行精准分割和识别,以提高细胞检测的准确性。为进一步识别细胞类型,利用Open CV将免疫荧光染色区域提取出来,并与细胞坐标进行匹配,实现不同细胞类型的分类。随后,引入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构建细胞网络结构,确保拓扑结构的稳定性,使其能合理地反映细胞间的空间分布和邻近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组织学亚型信息对细胞网络进行进一步优化,并通过基于邻域相似度的社区发现(NBCD)方法划分不同的细胞群落。实验证明,评价社区划分合理的指标模块度Q达到了0.6416,证明了生态群落划分较为合理且社区内部连接紧密度高,验证细胞网络结构的可行性。(2)基于增强网络结构和集成学习框架的肺癌预后智能预测模型。在基于邻域相似度的社区发现方法基础上,引入更符合生态群落划分特征的空间距离和组织学亚型信息作为划分细胞群落的策略,通过基于邻域距离的社区发现(NDBCD)方法和基于邻域亚型的社区发现(NSBCD)方法,可以更精准地揭示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交互模式。为增强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提出鲁棒性社区检测方法优化细胞群落的划分精度确保细胞群落划分的准确性。在细胞社区划分完成后提取关键特征,社区内不同类型标志物细胞之间的平均连接数目和平均空间距离,以及各类型标志物细胞的平均数量和平均占比等作为预后预测特征,构建基于Auto Gluon集成学习框架的模型进行预后智能预测。基于此,实现基于肿瘤微环境生态群落发现的肺癌预后智能预测模型,Auto Gluon通过集acquired immunity成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对特征的充分挖掘与融合,从而提高预后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健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NBCD方法的预后智能预测模型和最新方法相比,在指标准确度、平衡准确度、AUC值、召回率和F1值上都有改善,分别提升了5.88%、10.71%、12.51%、24.41%和8.00%。将借助生物医学信息改进的社区发现方法应用于肺癌预后预测任务,上述指标均优于现有方法,验证了通过社区发现和机器学习结合的方法可有效提升肺癌预后预测性能。

木防己汤对裸鼠非小细胞肺癌A549皮下移植瘤细胞自噬及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木防己汤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将人NSCLC A549细胞接种于裸鼠腋下,建立肺癌异种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25只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0.2 mL 0.9%氯化钠溶液)、顺铂组[Molecular Biology阳性对照,2 mg/(kg·d)]及木防己汤低剂量组[3 g/(kg·d)]、中剂量组[6 g/(kg·d)]、高剂量组[12 g/(kg·d)](n=5)。模型组及木防己汤低、中、高剂量组每天灌胃给予相应药物,顺铂组予顺铂腹腔注射(每周2次),干预49 d。给药期间,观察木防己汤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免疫荧光染色法(IF)及Western blot法(WB)检测皮下移植瘤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WB检测皮下移植瘤中泛素结合蛋白P62(P62)及Bcl-2同源结构域蛋白(Beclin-1)表达;IH确认细节C和WB检测皮下移植瘤中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结果 在裸鼠A549皮下移植瘤模型中,与模型组相比,木防己汤低、中、高剂量组瘤体体积及质量均明显减小(P<0.05),呈现剂量依赖性,并且木防己汤高剂量组与顺铂组药效相当。IF、IHC、WB结果显示,木防己汤能上调肿瘤组织中LC3的表达水平(P<0.05)。WB结果显示,木防己汤能上调肿瘤组织中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P<0.05),下调P62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WB和IHC结果显示,木防己汤下调了p-ERK的表达水平(P<0.05)。selleck HPLC结论 木防己汤能通过促进肿瘤自噬发挥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ERK信号通路激活相关。

钻孔引流微创与术后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探究钻孔引流微创手术联合术后尿激酶溶解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2019年2月—2021年2月甘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选择20例,将其按数表法随机分成对照AY-22989 molecular weight组(10例)和观察组(1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钻孔LY2835219 molecular weight引流微创手术联合术后尿激酶溶解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情况进行比较。治疗前,2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明显差距(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分值高于对照Cellobiose dehydrogenase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采用钻孔引流微创手术联合术后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疾病有利于促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病情改善。

部分氢化油的风味和口感特征及其替代脂研制

部分氢化油拥有浓郁的奶香风味和醇厚的口感,加工性能优异,曾是食品专用油脂的重要成分,但因存在反式脂肪酸安全风险而受到抵制。现有的“零反”替代脂在模拟部分氢化油质构上已取得进展,但KPT-330配制仍存在缺少特征乳香味、口感单一和醇厚感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系统研究了部分氢化油的风味、口感及其特征物质,通过酶解黄油获取主要缺失风味,通过“组成-物性-口感”关系建立口感评价模型和方法,经多元复配制备出与部分氢化油风味、口感高度相似的“零反”替代脂。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采用偏好分析法选取代表性部分氢化油,借助分子感官科学技术鉴定其关键风味物质并进行香气重组,进而通过酶解黄油获取主要缺失风味。结果表明,部分氢化油拥有青香、奶香、油脂气味、蜜蜡香复合而成的浓郁风味,由14种风味物质协同呈现(相对气味活度值≥0.1),Transfusion-transmissible infections包括6种醛、4种酮、2种内酯、1种酯和1种酸;其中9种为关键风味物质(相对气味活度值≥1),分别为辛醛、(E)-2-癸烯醛、壬醛、2,5selleck激酶抑制剂-辛二酮、(E)-2-十一烯醛、庚醛、2-壬酮、癸酸甲酯、己醛;其余5种物质2-辛酮、2-己酮、辛酸、γ-壬内酯、丁位癸内酯则起修饰作用。将上述物质重组后发现青香和蜜蜡香理想,但奶香较弱;进而由酶解黄油技术制备奶香型增香物,其特征成分为酮类、内酯和短链酸类。其次,根据油脂感知的口腔生理机制评价部分氢化油的口感,分析其主要物性。结果表明,部分氢化油的口感特征为较强的油脂感、奶油感和后味感,且具有微弱的冰凉感;部分氢化油的固体脂肪含量(SFC)曲线平缓,从0℃的72%均匀下降至35℃的4.2%;熔化和结晶曲线均呈现出宽阔扁小的平坦峰,熔化焓(25.19 J/g)和结晶焓(52.92 J/g)较低;在冷藏和室温环境形成密集的细小球状晶体网络,呈β’晶型;在口腔温度下,部分氢化油具有显著高于其他典型食品专用油脂(如全氢化棕榈仁油及硬脂、椰子油、棕榈液油等)的黏度。再次,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组成-物性-口感”之间的数学关联,建立基于脂肪酸组成、物性指标的口感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口感与物性的拟合度理想,R~2>0.88;其中,冰凉感Y_1=4.333+ΔH_(熔化焓)×0.050+C10:0×0.364-SFC(30℃)×0.035+C14:0×0.288(R~2=0.887);油脂感Y_2=6.265+LCFA×0.110+SFC(25℃)×0.125-晶体成核指数n值(4℃)×0.632+T_(结晶末温)×0.040(R~2=0.901);奶油感Y_3=18.177+SFC(30℃)×0.235-SFC(10℃)×0.121+T_(熔化末温)×0.190-ΔH_(结晶焓)×0.081(R~2=0.916);后味感Y_4=5.769+T_(熔化末温)×0.161+β’晶型×0.011+SFC(35℃)×0.347-MCFA×0.061(R~2=0.922)。该评价模型的拟合系数均较高,不存在共线性问题。最后,根据评价模型中的关键脂肪酸和物理性质指标,筛选长链和中链油脂进行二元和三元复配(共6组),由评价模型预测口感,从而确定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大豆油-全氢化棕榈仁油-全氢化大豆油为45/45/10的复配油脂具有与部分氢化油一致的SFC曲线、熔化-结晶行为(熔化焓13.15 J/g、结晶焓50.56 J/g)、晶体成核与生长方式;6组复配油脂的预测口感与实际口感评价得分相似度高(R~2>0.91),验证了所构建的口感评价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在复配油脂中加入酶解黄油得到的奶香型增香物,所得样品的风味和口感特征与部分氢化油得分无显著差异,由此制得与部分氢化油风味、口感高度相似的“零反”替代脂。综上,本文探明了部分氢化油的风味、口感及其特征物质,突破了关键风味的酶解生香技术,建立了基于油脂组成和物理性质预测口感的方法,制备出具备理想风味和口感的“零反”替代脂,解决了现有替代脂特征奶香味不足和口感单一的问题,为以非部分氢化油为原料制造“零反”食品专用油脂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欢迎关注2025年第3期《癌症生物学与医学》

<正>《癌症生物学与医学》(Cancer Biology&Medicine,CBM)是中国抗癌协会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共同主办tumou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s的OA月刊,重点关注肿瘤转化医学,优先快速发表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原创性、引领性研究成果。期刊被SCIE(IF=5.6,5年IF 5.9)、MEDLINE以及Pub Med/Pub Med Central(PMC)等重要数据库收录。本期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郭彩霞教授团队的展望介绍了肿瘤细胞的DNA损伤应答(DDR)以及化疗过程肿瘤耐药性形成中与DDR有关的原理和机制,提出了可以改善化疗效果的策略和相关研究的良好应用前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林冬梅教授团队的综述总结了胃癌检测的最新进展和当前挑战,归纳了生物标志物在胃癌检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以及用于指www.selleck.cn/products/pf-06463922导个性化治疗等,同时也探讨了生物标志物检测和靶向治疗的未来和发展方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林东昕院士团队的原创性研究表明MDM1过表达促进p53表达和细胞凋亡RP56976 IC50从而提高结直肠癌患者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对该机制的研究也为预测放化疗的预后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希望这期内容能对您的科研与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视网膜局部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

目的:分析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视网膜局部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CRVO-ME)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0月句容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缺血型CRVO-M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抽签方式将患者按1∶1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8例。对照组以雷珠单抗注射液行抗VEGF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视网膜局部激光光凝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相关指标,房水相关因子及不良反应lipopeptide biosurfactant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TalazoparibCVA)、视网膜循环时间(RCT)、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Adezmapimod说明书MT)及房水白细胞介素-1β(IL-1β)、VEGF、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42%)与对照组(6.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VEGF联合视网膜局部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CRVO-ME患者,可提高效果,促进相关指标恢复,下调房水VEGF及炎症因子表达,且安全性良好。

HIF-1α对酮病奶牛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

酮病是围产期奶牛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当奶牛进入泌乳阶段早期,奶牛泌乳量迅速增加,同时也是奶牛酮病患病率最高时期,该时期特点是能量摄入低于机体需求量,导致奶牛负能量平衡(NEB)。NEB持续时间增加和奶牛泌乳量强度升高会进一步加剧能量负平衡。机体为了维持能量平衡以满足能量需求,奶牛脂肪组织开始进行脂肪动员,弥补摄入能量和输出之间的差距,导致血浆中NEFA浓度升高,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脂肪组织代谢功能紊乱。近年来,部分研究报道了关于脂肪组织功能代谢紊乱与脂肪组织缺氧之间的联系。组织细胞的缺氧反应主要是由缺氧诱导因子(HIF)介导,它是由两个二聚亚基构成,分别是对氧浓度最为敏感的α亚基和在各个组织均广泛存在的β亚基。在正常条件下,HIF-1中的α亚基会被脯氨酸羟化酶(PHDs)羟基化,这使得泛素连接酶(VHL)抑制HIF-1α活性,然后通过蛋白酶体途径进行蛋白水解。在缺氧条件下,羟基化这一步骤受到抑制,导致HIF-1a的稳定存在并表达增加。根据先前有关报道发现,酮病奶牛脂肪组织中HIF-1α信号通路高表达,而HIF-1α会参与调节脂肪酶和血管内皮因子(VEGF)的表达,这在脂肪代谢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提出HIF-1α对酮病奶牛脂肪组织代谢功能作用的科学性假设,深入探讨HIF-1α对酮病奶牛脂肪组织脂代谢、缺氧及胰岛素信号通路调节机制和影响,为奶牛酮病研究提供新方向与新路径。本研究中,分别进行了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从两个方面探究HIF-1α对酮病奶牛脂肪组织中的低氧及脂解作用的影响。通过血液酮体检测分别中选择健康奶牛和临床酮病各12头荷斯坦奶牛的脂肪组织样本,对脂肪组织样本中缺氧相关蛋白、脂肪酶以及胰岛素信号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体外试验中,采集并分离培养原代牛脂肪细胞。分别使用200μmol/L氯化钴(CoCl_2)诱导牛脂肪细胞低氧,对牛脂肪细胞进行转染过表达HIF-1α处理以及对细胞添加HIF-1α抑制剂共分为7组。处理后收集体外培养牛脂肪细胞,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缺氧相关因子(HIF-1α、GLUT4、FLT-1、PHD2和VEGF)、脂代谢关键酶(ATGL、PLIN1、PKA、p-HSL和HSL)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Akt、p-Akt和PI3K)进行检测。体内试验结果显示:与健康奶牛脂肪组织相比,酮病奶牛脂肪组织中缺氧相关蛋白HIF-1α(P<0.01)、GLUT4(P<0.05)、FLT-1(P<0.01)、PHD2(P<0.01)和VEGF(P<0.0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酮病奶牛脂解关键酶p-HSL/HSL(P<0.05),ATGL(P<0.01)、PLIN1(P<0.01)和PKA(P<0.01)蛋白表达升高。酮病脂肪中胰岛素信号p-Akt/Akt(P<0.01)和PI3K(P<0.0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体外试验结果显示PS-341:CoCl_2处理组牛原代脂肪细胞中低氧相关分子hepatic tumorHIF-1α(P<0.01)、GLUT4(P<0.01)、PHD2(P<0.01)、VEGF(P<0.05)和FLT-1(P<0.05)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上述结果与体内试验结果一致,成功构建奶牛脂肪细胞低氧模型。为了探讨HIF-1α对CoCl_2诱导的低氧的影响,我们检测IDN-6556了HIF-1α过表达及干扰后低氧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过表达HIF-1α(Ad-HIF1α)进一步加剧了CoCl_2诱导的脂肪细胞低氧,而干扰HIF-1α(Si-HIF1α)缓解了CoCl_2诱导的脂肪细胞低氧。在脂肪细胞转染HIF-1α过表达腺病毒后,或添加HIF-1α抑制剂,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HIF-1α(Ad-HIF1α)进一步加剧了脂肪细胞脂解,并增强了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而干扰HIF-1α(Si-HIF1α)抑制脂肪细胞脂解和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综上所述,酮病奶牛脂肪组织中HIF-1α高表达使牛脂肪组织脂解效果增强。在缺氧条件下,牛脂肪细胞中HIF-1α表达升高上调了胰岛素信号通路,并且抑制HIF-1α下调了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脂解强度。这表明HIF-1α对酮病奶牛脂肪组织维持氧平衡及脂代谢稳态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发酵乳杆菌发酵参荷苓的抗肥胖功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也逐渐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目前关于发酵药食同源的中药在减肥上的研究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药食同源复方发酵的研究不足,主要集中在人参、荷叶等单个中药的发酵上,其作用途径较为单一,难以同时解决肥胖伴随的多种异常问题;二是对发酵同时提升功效并改善风味的研究不足,主要集中在发酵对功效的提升上,忽略了风味对消费者接受度和坚持长期服用的影响;三是发酵药食同源中药减肥的作用机制研究还不够全面;四是发酵药食同源中药在人群中的减肥研究鲜有报道,主要集中在动物模型的减肥研究上,在人群中的减肥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基于中医药理论,配伍了药食同源的减肥复方,筛选发酵既能提高复方抗肥胖特性又能改善风味的乳酸菌,并优化其发酵条件。然后,研究发酵复方在大鼠中的抗肥胖特性(干预减肥和预防肥胖),并从肥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及肠道菌群结构等方面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最后,在超重/肥胖人群中初步评价其减肥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配伍药食同源减肥复方并探究发酵对其风味和功能的影响。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中医学的减肥理论、中药复方减肥的机制和组方经验,配伍了具有补气健脾、化痰祛湿作用的参荷苓(SHL)复方。经过常温浸泡、高温浸提获得SHL水提液(SHLE)。筛选到的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 grx08发酵使SHLE的脂肪酶活性抑制率和还原能力分别显著提升了 1.60和1.26倍(p<0.05)。正己醛和正己醇是SHLE的青草味的主要物质,发酵后均未检测到,发酵显著提高了 SHLE的感官评分(p<0.05)。液料比为 10:1(v/m)、接种量为4.10%(v/v)、37℃发酵49.50h制备的L.fermentum grx08发酵参荷苓具有较高脂肪酶活性抑制率(93.28%)和活菌数量(1.84×109CFU/mL),且在36 d的贮藏期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UPLC-MS/MS分析表明,发酵显著上调了人参皂苷Rh3、Rg3、去氢荷叶碱等53种具有潜在抗肥胖作用的物质含量(p<0.05)。(2)探究L.fermentum grx08发酵参荷苓在大鼠体内的抗肥胖(干预减肥和预防肥胖)特性。干预减肥试验以高脂饮食建立4组肥胖的大鼠模型,以未干预的作为肥胖模型组(HFD),以L.fermentum grx08发酵参荷苓组(SHLF08)和未发酵的SHLE添加L.fermentum grx08菌体组(SHLa08)为减肥试验组,以参苓白术散组(SBZ)为阳性对照组,以普通饮食组(ND)作为空白对照组,建模4周,然后干预4周。结果表明,与HFD组相比,SHLF08干预的雌和雄性大鼠的体重分别显著降低了 16.97%和10.48%(p<0.01),并显著降低了血清和肝脏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NSC125066、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水平(p<0.05),同时显著升高了雌、雄性大鼠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的水平(p<0.05);而SHLa08 组大 鼠的体重以及血清的 TG、TC、LDL-C和HDL-C水平介于HFD组与SHLF08组之间。表明,L.fermentum grx08发酵提高了参荷苓的减肥作用。预防肥胖试验以高脂饲料饲喂大鼠建立高脂饮食模型,以未干预的作为高脂饮食模型组(HFDP),以L.fermentum grx08发酵参荷苓预防组(SHLF08P)为试验组,以普通饮食组(NDP)为空白对照组。在高脂饲喂的同时灌胃SHLF08进行预防肥胖。8周的结果显示,与NDP组比,HFDP组的大鼠体重显著高出20.04%(p<0.05),并显著升高了肝脏、白色脂肪指数(p<0.05),形成了肥胖大鼠。而SHLF08预防显著降低了高脂饮食大鼠的体重以及肝脏、白色脂肪指数(p<0.05),与普通饮食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L.fermentum grx08发酵参荷苓能较好地预防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3)探究L.fermentum grx08发酵参荷苓抗肥胖的机制。通过RT-PCR和肠道菌群研究抗肥胖的机制。结果表明,与肥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ee011.html胖模型组(HFD)比,SHLF08干预显著降低了大鼠下丘脑的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和刺鼠相关肽(Agouti-related protein,AGRP)mRNA 的表达(p<0.01)以及血清 NPY 的含量(p<0.05),显著升高了血清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peptide-1,GLP-1)的含量(p<0.001),并使雌性和雄性大鼠的摄食量分别比HFD组显著减少了 19.58%和9.74%(p<0.01)。表明,SHLF08可以通过调节食欲降低大鼠的摄食量。SHLF08干预显著提高了大鼠肝脏法尼醇X受体(Farnesol X receptor,FXR)、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protein kinase,AMPKIranian Traditional Medicine)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CPT-1)mRNA的表达(p<0.05);显著降低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1c,SREBP-1C)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CoA desaturase-1,SCD-1)mRNA的表达(p<0.05),表明SHLF08可能通过FXR/SREBP-1C/SCD-1 途径抑制脂肪的合成,以及可能通过AMPK/CPT-1途径增加脂肪酸β氧化,进而减少了体内脂肪的积累。SHLF08干预显著提高了棕色脂肪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和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mRNA的表达(p<0.05),并显著提高了UCP-1 蛋白的表达(p<0.0001)和棕色脂肪指数(p<0.01),表明SHLF08提高了产热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与ND组比,HFD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irmicutes/Bacteroidota,F/B)的比值和密螺旋体菌属(Treponema)的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Muri菌属(Muribaculaceae)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HFD组相比,SHLF08组在门水平上显著降低了F/B的比值和螺旋菌门(Spirochaetota)的丰度(p<0.05),而显著升高了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显著升高了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Akk菌属(Akkermans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 Muri 菌属(Muribaculaceae)的丰度(p<0.05),而显著降低了密螺旋体菌属(Treponema)、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的丰度(p<0.05),从而改善了肥胖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衡。(4)初步探究L.fermentum grx08发酵参荷苓在超重/肥胖人群中的抗肥胖作用。通过8周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在超重/肥胖的大学生人群中初步探究其抗肥胖的作用,试验组以L.fermentum grx08发酵参荷苓干预,安慰剂组以相应的安慰剂干预。结果显示,相对于安慰剂组,试验组的男、女组的体重分别显著减少了 2.59 kg和3.29 kg(p<0.05),体脂肪分别显著减少了2.13 kg和1.85kg(p<0.05)。L.fermentum grx08发酵参荷苓干预后显著降低了男性组血清的TC、TG和LDL-C水平(p<0.05);显著降低了女性组的LDL-C和尿酸含量(p<0.05),以及气虚、痰湿和湿热体质的分数(p<0.05)。表明L.fermentum grx08发酵参荷苓能降低超重/肥胖受试者的脂肪量和体重、改善血脂水平,并降低女性受试者的气虚、痰湿和湿热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