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40岁城市居民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辽宁省≥40 岁城市居民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糖尿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 年 9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辽宁省 4 个市共 11 165 名≥40 岁的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并对筛查出的糖尿病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率间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结果 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 1852 例。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 53. 29% 、46. 65% 和 36. 34% ,女性知晓率 ( χ~2= 6. 142,P < 0. 05) 和治疗率 ( χ~2= 5. 408,P < 0. 05) 高于男性,且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 知晓率χ~2_(趋势)= 30. 428,P < 0. 05; 治疗率χ~2_(趋势)= 33. 771,P < 0. 05)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现在吸烟 ( OR = 0. 75,95% CI: 0. 57 ~ 0. 98) 与现在饮酒 ( OR = 0. 77,95% CI:0. 60 ~ 0. 98) 的患者知晓率较低; 家庭年收入 5 000 ~ 9 999 元 ( OR = 0. Galunisertib浓度57,95% CI: 0. 34 ~ 0. 94) 、10 000 ~ 19 999 元( OR =0. 66,95% CI: 0. 44 ~0. 98) 与现在饮酒 ( OR =0. 72,95% CI: 0. 56 ~0. 93) 的患者治疗率较低; 有血脂异常 ( OR= 0. 68,95% CI: 0. 52 ~ 0. 90) 的患者控制率较低。结论 辽宁省≥40 岁城市居民糖尿病Mobile social media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Dorsomorphin生产商水平,亟待加强城市地区糖尿病的健康宣教,进一步提高居民糖尿病疾病意识,提升糖尿病综合防控效果以降低由其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负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外周血IL-12、TNF-α水平变化及其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为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of pregnancy, HDP)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选取192例HDP患者为HDP组,其中妊娠期高血压患者64例、轻度子痫前期患者82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46例oncologic outcome,另选取同期100例正常产检孕妇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外周血IL-2、IL-10、IL-12、TNF-α、IFN-γ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比较HDP组与对照组的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妊娠结局;比较HDP患者妊娠结局良好组与不良组炎性因子水平,并分析其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炎性因子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不同HDP分期组患者外周血IL-2、IL-12、TNF-α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IL-10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IL-12、TNF-α水平高于其他HDP分期组(P<0.05)。HDP组有指征的剖宫产、产后出血、早产或过期产、低体重儿、新生CL13900体内儿窒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DP患者中妊娠结局良好组外周血IL-12、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妊娠结局不良组(P<0.05)。HDP组外周血IL-12、TNF-α水平均与有指征的剖宫产、产后出血、早产或过期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呈正相关(P3-Methyladenine研究购买<0.05)。外周血IL-12、TNF-α及二者联合预测不良妊娠结局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890、0.845、0.956。该研究提示,HDP患者外周血多种炎性因子水平异常波动,其中IL-12、TNF-α水平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IL-12、TNF-α有望成为HDP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指标。

航天某院2018~2019年职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航天某院连续2年的职工体检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该院职工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参加体检的航天某院职工的体检结果。对比分析不同年度、年龄及性别间主要检出疾病发Medulla oblongata生率的差别。结果 2018~2019年该院职工体检异常情况检出率前10位包括血脂异常、超重/肥胖、高血压、骨量减少/骨质疏松、脂肪肝、心电图异常、甲状腺结节、血尿酸增高、血糖升高和贫血。2019年较2018年职工总体Trichostatin A分子式血脂异常、超重/肥胖、高血压、脂肪肝、心电AZD9291小鼠图异常、甲状腺结节、血尿酸增高的检出率显著增高(P均<0.05)。骨量减少/骨质疏松、血糖升高和贫血的检出率稍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体检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高血压、脂肪肝、心电图异常、血尿酸增高和血糖升高的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女性体检者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甲状腺结节和贫血的检出率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龄组(≤39岁)、中龄组(40~59岁)和高龄组(≥60岁)三组间受检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高血压、骨量减少/骨质疏松、脂肪肝、心电图异常、甲状腺结节、血尿酸增高、血糖升高及贫血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龄组的血脂异常、超重/肥胖、脂肪肝、血尿酸增高及贫血的检出率均高于高龄组(P<0.05),而在高血压、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心电图异常及血糖升高的检出率上,高龄组均高于中龄组(P<0.05)。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在中龄组和高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在低龄组与高龄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根据不同性别和年龄段,引导高危人群的监测血压、控制体重、合理饮食饮酒等意识,加强完善职工健康管理和健康宣教工作。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实验分析黄芪治疗IgA肾病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黄芪治疗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的多成分、多靶点、clinical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多通路作用机制,为该药材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GeneCards,PS-341分子量TCMID及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检索和文献挖掘筛选黄芪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与IgAN相关的疾病靶点,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绘制网络图,利用网络拓扑分析黄芪治疗IgAN的关键靶点,采用R语言中的不同软件包分别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黄芪中活性成分黄芪甲苷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肿瘤抑制基因p53(PI3K/Akt/p53)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结果:筛选得到黄芪25个活性成分,49个药物-疾病共同作用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包含条目84个,主要涉及细胞核激素受体结合、细胞核受体活性、脱氧核糖核酸结合转录激活因子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包含通路88条,主要与PI3K/Akt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体外细胞实验证实,黄芪甲MRTX849体外苷可通过调控PI3K/Akt/p53信号通路抑制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结论:黄芪多种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相关的靶点及通路,起到治疗IgAN的作用,为IgAN的新药开发及机制研究提供了思路。

鞘脂代谢关键酶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的结构、功能及其相关疾病

鞘脂(sphingolipids)是生物细胞中最主要的膜脂之一,同时也作为信号分子介导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及死亡等重要的生理反应,异常鞘脂代谢经常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神经变性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erine palselleck Captisolmitoyltransferase,SPT)及其复合物是鞘脂从头合成途径的起始酶和关键酶,催化L-丝氨酸与棕榈酰辅酶A缩合形成3-酮二氢鞘氨醇,之后再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神经酰胺和其它重要的鞘脂,在鞘脂代谢和稳态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国内外对SPT的研究,综述了SPT的构型、活性位点、底物结合位点等关键的结构信息,尤其近2年的研究发现,SPT是一种组成极其复杂的酶,Staurosporine使用方法各个亚基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和高度调控。SPT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参与胚胎发育、调节内环境稳态、诱control of immune functions导细胞凋亡和参与机体免疫调节等。SPT还可以通过调节酶活性影响鞘脂代谢,进而影响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并有潜力成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分子。此外,SPT突变体与神经变性病密切相关,本文着重介绍了遗传性感觉与自主神经病变1型(hereditary sensory and autonomic neuropathy type 1,HSAN1)和早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病变机制及最新的治疗手段,为深入了解该酶及其参与的鞘脂代谢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今后的功能研究和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不同程度妊娠期高血压与围产期因素的相关性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不同程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围产期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Medline、Pubmed、科学引文检索、Embase、Springer、Cochrane、万方、维普和CNKI等数据库,检索2006年1月至2021年1月相关文献,文献研究类型为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CCS),语种为英文和中文。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采Hepatic MALT lymphoma用Meta分析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综述分析,以比值比(oddsratio,OR)作为影响计数资料因素的效应值,以OR、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各效应量区间范围。结果 最终符合纳入和排除www.selleck.cn/products/wnt-c59-c59标准的文献有20篇,其中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16篇。Meta分析后,发现:(1)初次产检时BMI≥35 kg/m2:OR值为2.86,95%CI(2.58,3.16),P<0.001;(2)孕妇年龄≥40岁:OR值为1.71,95%CI(1.49,2.28),P<0.001;(3)孕妇家族有高血压史:OR值为4.95,95%CI(4.39,5.89),P<0.001;(4)孕妇有子痫前期疾病史:OR值为8.87,95%CI(6.79,11.80),P<0.001;(5)孕妇有慢性高血压病史:OR值为5.18,95%CI(3.76,6.58),Vorinostat体内实验剂量P<0.001;(6)孕妇营养缺乏:OR值为3.23,95%CI(2.48,4.21),P<0.001;(7)首次受孕:OR值为1.42,95%CI(1.36,1.64),P<0.001;(8)心理社会应激反应强烈:OR值为3.18,95%CI(2.52,3.88),P<0.001;(9)文化程度低下:OR值为0.56,95%CI(0.43,0.75),P<0.001;(10)患有糖尿病等基础代谢性疾病:OR值为2.68,95%CI(1.87,3.85),P<0.001。结论 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探讨不同程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围产期因素的相关性,为将来围产期保健、预防或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牦牛发情期与妊娠期转录本及剪切事件研究解析

【目的】为获取发情期与妊娠期牦牛卵巢组织的转录组信息,挖掘发情期与妊娠期牦牛卵巢差异表达转录本(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transcripts,DETs)及其功能信息,分析牦牛发情期和妊娠期繁殖过程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探析牦牛繁殖性能提供基础。【方法】 本研究选择青海省海晏县一牧民自然放牧牛群中处于发情期和妊娠期牦牛各3 头屠宰后采集卵巢,利用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ONT)单分子RP56976体内实时电信号测序技术,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借助Astalavista软件鉴定牦牛发情期和妊娠期的AS事件类型,采用TAPIS pipeline来识别APA。【结果】在牦牛发情期共出现2479 次AS事件,妊娠期共出现2053 次AS事件。牦牛发情期共鉴定出9189 个基因发生APA;妊娠期共鉴定出8924 个基因发生APA。与发情期相比,妊娠期牦牛卵巢组织中共鉴定得到差异表达转录本3562 个,妊娠期较发情期上调转录本有1693 个,下调转录本有1896 个;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转录本集中于细胞过程、单一组织过程和生物调节。其中牦牛繁殖相关的有繁殖、繁殖过程、节律等过程,涉及细胞、细胞器成分等细胞组分,参与结合、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转录本共参与到203 条信号通路。其中,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内吞作用、剪切体和氧化磷酸化是关键通路。牦牛繁殖相关通路还有MAPK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孕酮介导卵母细胞成熟(Progesterone-mediated oocyte maturation)、细胞周期(Cell cycle)、催产素信号通路(Oxytocin signaling pathway)和卵母细胞减数分裂(Oocyte meiosis)等。【结论】 利用第三代测序技术对DS-3201分子式牦牛发情期与妊娠期卵巢组织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和分析,揭示了牦牛不同生理状态下卵巢组织差异表达转录本的数量,获得了差异表达转录本的功能、分类和相关信号通路。为丰富牦牛卵巢组织转录组信息,为开展牦牛发情期与妊娠期相关基因的研究及分子调控机制奠定General Equipment基础。

NF-κB信号通路在胃癌前病变中研究进展

胃癌(GC)在胃肠道癌症中发病率很高,是继肺、肝癌之后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总生存率低,治疗预后差,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临床研究表明胃癌前病变的早期阶段,截断或逆转胃癌前病变(PLGC)则成为治疗和预防胃癌的关键。目前胃病前病变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经典信号通路转录因子核因子kappaB(NF-κB)广泛参与和干预肿Gefitinib生产商瘤细胞的炎性反应、增殖、凋亡、血管生LGX818配制成等过程,协调影响肿瘤发生的多种信号分子活动,而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机制的紊乱则会加速胃癌前病变向胃癌的转化。多项研究证实NF-κB与胃癌及胃癌前病变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以NF-κB通路为靶点的治疗药物被广泛研究,尤以中药复方、中药活性成分、NF-κB抑制剂应用广泛和安全,通过抑制胃黏膜慢性炎性反应、抑制血管新生、抑制异形细胞的增殖、细胞侵袭、细胞迁移、促进细胞凋亡、抗肿瘤作用机制,阻断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的病理过程,更加精准有效的作用于胃癌前病变中,达到防治胃癌的目的。本文综述NF-κB 信号通路参与胃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以及基于NF-κB信号通路靶向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中西genetic assignment tests医治疗药物进展,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和预防胃癌前病变的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探讨糖尿病足伤口的管理及防治方法

目的糖尿病足主要因为下肢中小血管病变以及微循环障碍,周围神经病变并发感染所致,早期以双足感受麻木、发凉、疼痛等主要表现,常致足部溃疡坏疽,甚至截肢,威胁患者健康。为缓解患者痛苦,总结糖尿病足的防治的临床经验,探讨改进糖尿病足伤口的管理方法。方法给予健康教育,积极控制血糖,加强足部护理。回顾性总结2012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12例急性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2例糖尿病足伤口的护理经验进行分析,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将已溶的坏死组织剥离去除,用藻酸钙敷盖后以泡沫敷料固定,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结果 12例糖尿病足有11例痊愈,1例出院时创面结痂干燥。结论PUN30119 IC50早期干预、对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及正确的systems biology足部预防、正确的FG-4592伤口管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创面及周围皮肤的损失,保持伤口适度的温润环境,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溃疡愈合,可以减少患者痛苦,提高临床效果,达到了增进健康、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的目的,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妊娠期糖尿病女性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血糖、血脂和膳食的相关性

目的·探索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女性在孕中期至孕晚期的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膳食摄入、血糖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6月—2021年1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招募定selleck NMR期产检的孕中期女性78人,其中GDM女性30人(GDM组)、健康妊娠女性48人(对照组)。收集并分析2组孕妇的人口学信息及血生化指标。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对2组孕妇的膳食摄入情况进行比较。分别于孕中期、孕晚期收集2组孕妇的粪便样本,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比较孕中期、孕晚期的GDM组和对照组孕妇的肠道菌群特征和其相似性。通过Spearman相关性热图分析孕中期孕妇的肠道菌群丰度与环境因子(血生化指标、膳食摄入成分)的关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DM组孕妇的孕期增重较多(P=0.012)。在孕中期,GDM组孕妇的空腹血糖水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1 h和OGTT 2 h血糖水平、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孕期膳食摄入的结果显示,GDM组孕妇的脂肪摄入水平高于对照组(P=0.046)。从孕中期至孕晚期,GDM组和对照组孕妇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β-多样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孕中期GDM组与孕晚期GDM组、孕Biomedical HIV prevention中期对照组、孕晚期对照组的属水平菌群结构相似性最小,而孕晚期GDM组与对照组的菌属构成相似性最高。Spearman相关性热图的结果显示,丁酸球菌科(Butyricicoccaceae)的丰度与膳食纤维和蔬菜摄入水平呈正相关(selleckchem CB-839r=0.365,P=0.024;r=0.469,P=0.003),克雷伯菌(Klebsiella)的丰度与三酰甘油水平呈正相关(r=0.329,P=0.044),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的丰度与OGTT 2 h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364,P=0.025)。结论·孕中期GDM组和对照组孕妇的肠道菌群组成较孕晚期存在较多显著差异物种,孕中期GDM相关的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糖脂代谢,膳食脂肪和蔬菜摄入水平存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