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Vicia faba L.,2n=12)是一种重要的豆科作物,栽培历史悠久。中国作为世界蚕豆主产区之一,蚕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所种植,长江以北地区主要以春播为主,长江以南地区以秋播为主。豆象作为影响蚕豆生产及仓储的重要害虫,严重制约了蚕豆的生产和发展。筛选抗豆象材料对于蚕豆育种以及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蚕豆的分子研究落后于其他作物,关于蚕豆抗豆象方面的遗传研究严重不足,蚕豆可利用的SSR分子标记数量较少,开发新的SSR标记以及对蚕豆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人工接虫试验对80份蚕豆种质资源进行了绿豆象抗性鉴定,并基于蚕豆转录组测序(RNA-Seq)数据开发的SSR分子标记对80份蚕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蚕豆种质资源对绿豆象抗性鉴定:采用室内人工接虫的方式对80份蚕豆种质资源进行了对绿豆象抗性鉴定。根据每份材料的受害粒数,计算种子被害率,评价每份材料的抗性等级。其中,免疫(I)材料26份,高抗(HR)材料41份,中感(MS)材料1份,高感(HS)材料9份,感(S)材料3份。9份高感材料中被害率为100%的蚕豆资源有7份,种子被害率低于10%的抗性材料共计67份。2.课题组两个蚕豆品种Y134和Y078种子样本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包含207506个转录本,序列总长约为241 Mb。利用MISA程序搜索所有Unigene序列中的SSR位点。发现16170条Unigene序列中存在18868个SSR位点,其中2203条Unigene序列含有多个SSR位点,1077条携带有复合SSR位点。SSR核苷酸基序重复类型丰富,二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至六核苷酸重复类型均存在,以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为主。利用Primer3.0设计SSR引物,并从中随机挑选出400对SSR引物进行验证。3.利用开发的400对蚕豆SSR引物在80份蚕豆抗豆象种质资源DNA中进行PCR扩增,328对引物成功扩增出产物,有效扩增率为82%,其中89对SSR引物扩增条带表现出多态性,占有效扩增引物的27.13%,占所设计总引物的22.25%。利用筛选的89对SSR标记分析80份蚕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发现89对SSR引物中有6对SSR引物等位基因数为1,PIC值为0,这可能是由于它们的等位基因数目以及出现频率低有关,不具有实际利用价值。其余83对SSR引物在80份蚕豆抗豆象材料中共检测到428个等位基因位点变异,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范围为2~21个,平均每个位点5.1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Docetaxel小鼠基因数为2.37。多态信息量(PIC)的变化范围为0.02~0.82,平均值为0.46。PIC值小于0.25的低多态性引物有16KD025 MW个,占多态性引物的19%。PIC值在0.25~0.50之间的中度多态性引物有29个,占多态性引物的35%。PIC值大于0.5的高多态性引物有38个,占多态性引物的46%。Shannon信息指数范围为0.04~2.31,平均值为0.89。4.基于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对80份蚕豆抗豆象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80处将80份蚕豆抗豆象材料分为两大类。第Ⅰ类包含67份蚕豆种质,其中I材料25份,HR材料39份,HS材料2个,S材料1个,占供试蚕豆种质资源的83.75%;第Ⅱ类包含13份蚕豆种质,占供试蚕豆资源的16.25%。其中I品种(系)1个,HR品种(系)2个,MS品种(系)1个,HS品种(系)7个,S品种(系)2个。
Author: admin
细胞器靶向的智能响应型ApDC药物的设计与合成
核酸适体由于其高特异性、低免疫原性、化学结构易修饰和广泛的生物靶点等优势,成为构建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优越配体。核酸适体与药物偶联形成的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Aptamer-Drug Conjugate,Ap DC),可以高效地将药物靶向递送至肿瘤细胞,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在开发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在精准医疗时代,针对特定细胞器的高度敏感和精确治疗的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亚细胞器成为肿瘤治疗的理想靶标。本论文将Ap DC与细胞器靶向策略相结合,旨在开发“肿瘤细胞器靶向”和“药物可控释放”的一体化智能响应型Ap DC药物,以期实现药物的精准靶向递送与靶向释放。具体内容如下:(1)肿瘤的代谢异常表现为重要酶、生物小分子的Medical Scribe上调表达,可作为标志物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本工作对肿瘤细胞系数据库内的多组标志基因、蛋白和代谢物数据进行分析,筛选了五种具有化学反应活性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分别是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2J2酶、脯氨酸氨肽酶、活性氧和谷胱甘肽,考察这五个标志物相关基因在30种不同肿瘤的1000多种细胞的分布图谱,在器官、细胞水平对其分布和基因表达量进行深入研究,为本论文肿瘤微环境响应连接子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设计思路。(2)设计、合成了九种结构类似、反应活性相同的环境响应型可裂解连接子,分别响应紫外、过氧化氢、次www.selleck.cn/products/Gefitinib氯酸、乙酰胆碱酯酶、细胞色素单氧酶、酯酶、硝基还原酶、脯氨酰氨基肽酶、偶氮还原酶。连接子结构灵活、组装快捷,为多种化疗药物的接入提供了结合位点。连接子尾部的炔基可与修饰叠氮基团的生物靶向配体共价偶联,为后续模块化组装Ap DC提供分子结构基础。可裂解连接子合成路线操作简单、反应效率高,九种可裂解连接子平均总收NN2211 IC50率约为60%,其中硝基还原酶响应可裂解连接子总收率高达83%,表明连接子在实际合成中副反应少、产率高,实际操作性强,有望构建其他肿瘤生物标志物敏感的连接子。(3)本文以可裂解连接子作为桥键,将内质网、溶酶体和线粒体定位基团分别与药物依喜替康缩合,组装成具有细胞器靶向的前药分子。最后通过点击化学将靶向c-Met的核酸适体和前药分子共价偶联成同时具有细胞靶向和细胞器靶向的Ap DC药物。双靶向的Ap DC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上过表达的c-Met受体,并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从核内体中逃逸后积聚在特定的细胞器上控制药物释放。在细胞水平上进行三种Ap DC药物的性能研究,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Ap DC药物与He La和A549细胞具有特异性结合,小分子前药修饰显著增强了核酸适体的靶向结合能力;细胞共定位实验显示Ap DC药物通过核酸适体成功内化进入癌细胞,并且通过细胞器定位基团精准靶向细胞器,实现了从肿瘤细胞到细胞器的靶向定位以及药物递送;体外药物释放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证明了核酸适体对靶细胞的特异性识别、高亲和力结合以及可裂解连接子的响应断裂能力对提高Ap DC药物的抗肿瘤细胞增殖能力至关重要。本论文发展了新型的可裂解链接子砌块库,用于构建偶联核酸适体、细胞器靶向分子和化疗药物,通过靶向递送与靶向释放,实现肿瘤精准治疗。本工作为Ap DC等智能药物和材料的开发提供了一体化的设计新思路,有助于推动Ap DC药物在肿瘤治疗、药物递送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卡前列甲酯栓联合缩宫素对子宫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 研究卡前列甲酯栓联合缩宫素治疗子宫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子宫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selleck ICI 46474对照组采用缩宫素治疗,研究组采用卡前列甲酯栓联合缩宫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产后出血情况、凝血功能、氧化应激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1.14%)显著高于对照组(74.29%)(P<0.05)。研究组产后2 h及24 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T、FIB、APTT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regenerative medicine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DA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而SOD、CAT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AZD673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前列甲酯栓联合缩宫素治疗子宫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出血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轻氧化应激,且安全性良好。
水稻早熟突变体8479和9184的遗传鉴定
水稻抽穗期是决定品种地区与季节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中国水稻生产区域十分广泛,生态条件与耕作制度复杂多样,各地区对品种生育期的要求也存在着不同,培育早熟高产品种是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实验室前期获得了两份早熟突变体8479和9184,本研究对其进行表型观察、农艺性状调查、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以便为早熟基因的挖掘与利用打下基础。1、早熟突变体8479的遗传鉴定(1)表型及主要农艺性状:与野生型相比,8479抽穗期提前10~14天,株高、穗长、一级枝梗数、二级枝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极显著下降,颖壳呈褐色。花粉育性镜检结果显示,突变体8479花粉数量减少、染色不均匀且花粉粒部分不完整,表现出部分不育。(2)遗传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8479的早熟与褐壳性状在F_2群体中表现出9:3:3:1的分离比,表明早熟与褐壳受不同的隐性核基因控制。(3)F_2群体的早熟单株自交形成的F_3群体单株表型一致,且早熟与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共分离,表明这些性状受“一因多效”作用。(4)高通量测序和Mut Map分析显示,早熟基因突变位点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的LOC_Os10g41590基因,第5294位碱基由G突变为A,造成转录的RNA缺失4 bp或10 bp,该基因编码一个具有C3HC4锌指结Hepatic encephalopathy构域蛋白的泛素连接酶。2、早熟突变体9184的遗传鉴定(1)表型及主要农艺性状:与野生型相比,9184抽穗期提前7~12天,株高变矮,有效穗数减少,叶片变长。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突变3-Methyladenine体9184的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粒数和叶片长度极显著增加;而株高、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显著下降;叶片宽度和千粒重没有差异。(2)遗传分析结果表明9184早熟性状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3)等位性测验:利用突变体9184和本实验室Ef-cd早熟527(E527)为亲本构建F_1和F_2群体的早熟特性分析表明,9184的显性早熟特性是由Ef-cd基因控制。(4)9184来源于骨干恢复系蜀恢527的Gn1a基因敲除突变材料,Ef-cd/gn1a聚合控制的早熟大穗可能Blebbistatin作用对杂交水稻育种具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
合欢水提取物促进抑郁模型小鼠的海马神经发生并减少其抑郁样行为
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MD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性障碍疾病,致病因素复杂,临床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缺乏高效且副作用低的药物。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是一种传统中药,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但其机理尚不清楚。成年海马神经发生在抑郁症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推测合欢可能通过促进成年海马marine-derived biomolecules神经生成从而达到抗抑郁作用。本实验应用行为药理学方法,给CD-1社交挫败抑郁模型小鼠口服合欢水提物(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 Water Extract,AJWE),发现与氟西汀药效类似,AJWE显著降低小鼠Alpelisib分子式悬尾不动时间、显著提高小鼠对蔗糖的喜好程度、显著增加三箱社交实验中与陌生小鼠接触时间以及显著增加抑郁模型小鼠在旷场中心区域的时间。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AJWE对成年海马神经发生的diABZI STING agonist研究购买影响。结果显示,AJWE显著增加抑郁模型小鼠的海马齿状回MCM2、DCX和GFAP等阳性细胞的数量,表明AJWE增强小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AJWE也显著增加MCM2和BRDU共标细胞的数量,揭示其可能通过促进静息状态的神经干细胞进入细胞分裂状态从而增加小鼠海马神经发生。应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小鼠海马齿状回体积,结果显示AJWE显著增加抑郁模型小鼠海马齿状回体积。这些结果揭示,合欢通过增加小鼠海马神经发生来缓解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合欢用于抑郁症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国家重点监控药品超说明书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目的 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重点监控药品的超说明书合理使用建议,引导医务人员进一步规范应用国家重点监控药品。方法 采用blood biomarker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制定手册进行国家重点监控药品超说明书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的研究设计。通过系统检索,广泛收集各省份存在的国家第二批重点监控药品的常见超说明书用药问题,采用德尔菲法调研专家并确定重点监控药品常见超说明书用药条目,采用文献调研、专家经验法整理形成相关证据体后,按照GRADE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并再次通过德尔菲法对推荐意见及证据级别达成共识,最终形成《《国家重点监控药品超说明书临床合理应用CH-223191纯度专家共识》。结果 通过对60位专家进行网络调查问卷调研,采用德尔菲法对超说明书用Belnacasan生产商药条目达成共识,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品种,最终确定了37个临床问题,共形成38条推荐意见。结论该共识为医疗机构制订国家重点监控药品临床应用规范和处方(医嘱)审核点评规则提供参考与补充,确保重点监控药品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重点监控药品不良事件的风险,促进合理用药,改善公众健康水平。
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肝气郁结型)的效果
目的 探讨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VX-765半抑制浓度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后抑郁症(肝气郁结型),经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单独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观察组则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氟哌噻吨美Bio-based biodegradable plastics利曲辛片。对比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确认细节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治疗效果、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以及中医症候积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依从率、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而言,在其治疗中将柴胡疏肝散加减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进行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少,改善患者症状以及心理状态,使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
BMPR2突变导致肺动脉高压的遗传家系和动物模型研究
背景:肺动脉高压是一类预后不良的恶性疾病,具有很强的遗传性。国内外肺动脉高压诊治指南均建议对特发性、家族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遗传检测,为患者家属提供遗传咨询。方法:我们在阜外医院遗传门诊确诊一个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家系,家族中共有2名患者。我们采集13名家属样本,检测BMPR2基因突变,并给家族成员提供了遗传咨询。结果:该家系先证者为29岁女性,肺动脉平均压98mmHg,肺血管阻力27woBMN 673研究购买od Unit,右心显著增大。一代测序发现先证者携带一个全新的BMPR2突变(c.1229G>A),ACMG评级为致病性。先证者弟弟携带同样的突变,亦患有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估测66mmHg。家系中medicine bottles其他健康人均不携带突变,BMPR2突变与肺动脉高压表型共分离。先证者弟弟的爱人意外怀孕,我们为胎儿提供遗传检测和遗传咨询,通过产前检测,明确胎儿不携带基因突变。结论:该家族性肺动脉高压由BMPR2突变引起。遗传检测明确了患者病因,指导了家庭生育,为肺动脉高压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背景:BMPR2基因突变是HPAH最常见的单一致病因素。既往研究多用基因敲除或截断型突变构建Bmpr2动物模型,缺少Bmpr2错义突变的在体动物研究。为了更好的模拟错义突变Bmpr2在HPAH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一种新的Bmpr2热点突变大鼠。方法:根据本课题组前期遗传研究结果,在670名肺动脉高压患者中BMPR2 p.R491W/Q突变率最高,利用CRISPR/Cas9技术单碱基编辑大鼠Bmpr2基因组区域,定点敲入肺动脉高压患者热点突变c.C1471T,构建Bmpr2 p.R491W突变型大鼠,通过大鼠超声、导管及病理实验确认大鼠模型是否会模拟人的肺动脉高压表型。结果:在本课题组前期实验结果中,持续观察Bmpr2+/R491W突变大鼠至6月龄时未发现自发性肺动脉高压。给予低氧(10%O2)环境三周后,与基线大鼠相比,野生型和突变型大鼠mPAP均超过25mmHg。相较于野生型大鼠,突变型大鼠PAT/PET比值降低25%,右室流出道宽度也较野生型大鼠增宽24%,血流动力学上没有区别。结论:经低氧诱导后,相较于野生型大鼠,突变型大鼠未如我们预期那样,产生比野生型大鼠更严重的肺动脉高压表型,提示着低氧不是突变大鼠的双重打击因素。背景:肺动脉高压是一类恶性、致死性疾病,目前缺少真实模拟PAH患者特征的动物模型。方法:通过连续、长时间、在不同月份对Bmpr2+/R491w突变型大鼠超声表型筛查检测,导管检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组织病理学描绘突变型大鼠发病特征。结果:经过12代培育,Bmpr2+/R491W突变型大鼠子代在3月龄时15%自发产生肺动脉高压。与同窝未发生肺动脉高压突变型大Crizotinib化学结构鼠相比,发病大鼠的肺动脉平均压显著升高(17.8±1.2mmHgvs37.7±8.5mmHg),右心前壁厚度(RVAW;d)增加 1 倍(0.8±0.1 mmvs 1.6±0.3 mm),右室流出道(RVOT)增宽 1.26 倍(3.0±0.4mmvs6.8±0.1 mm)。病理检测显示,发病大鼠的肺血管明显重构,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更高。结论:Bmpr2+/R491W突变型大鼠在3月龄时15%自发产生肺动脉高压,突变外显率和病理表型与患者接近,较好的模拟了遗传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发病特征,为BMPR2突变致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动物模型。
水稻蛋白酶体成熟因子OsUMP1在稻曲病抗性中的作用研究
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在整个生长周期中会受到各种病原菌的侵染,引发多种病害如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等。近年来,随着高产杂交水稻的推广种植,稻曲病发病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稻曲病特异为害水稻花器官,不仅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而且产生真菌毒素,危害人畜健康。因此,稻曲病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目前抗稻曲病的水稻品种和基因资源十分缺乏,迫切需要挖掘与利用稻曲病抗性资源,为绿色防控稻曲病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一个编码蛋白酶体成熟因子的基因OsUMP1,能通过调控水稻蛋白酶体的生物合成与活性来增加病原菌侵染位点的过氧化氢积累,从而提高水稻对多种病害(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广谱抗性。然而,尚不明确该基因是否在水稻花器官中表达、是否能提高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本论文围绕OsUMP1在稻曲病抗性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颖花中OsUMP1的表达响应稻曲病菌的侵染对抗病水稻雅恢2115(R2115)和感病水稻蒲江6号(Pu6)接种稻曲病菌,利用RT-q PCR分析OsUMP1的表达模式,发现OsUMP1在R2115中受稻曲病菌诱导表达,显著高于感病材料Pu6中的表达,说明OsUMP1可能参与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2)过表达OsUMP1增强水稻颖花对稻曲病菌的免疫将R2115中的OsUMP1基因区与自身启动子(UMP1~(R2115))或35S启动子(UMP1~(35S))连接,导入至稻曲病感病水稻TP309中,显著提高水稻颖花中O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emcitabine-Hydrochloride(Gemzar).htmlsUMP1的表达水平,增加26S蛋白酶体的含量与活性;继而降低活性氧清除相关酶POD和CAT的含量与活性,导致过氧化氢的积累增加,从而抑制稻曲病菌生长。该结果说明,OsUMP1通过26S蛋白酶体-活性氧清除酶-H_2O_2途径增强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3)敲除OsUMP1可能通过改变水稻穗部性状提高稻曲病抗性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osump1敲除突变体,接种稻曲病菌发现,osump1颖花中的免疫反应虽然被削弱,但穗部性状发生了明显改变:与野生型TP309相比,穗子直径显著减小,孕穗末期旗叶和倒二叶之间的夹角显著增加,破口时间提前,穗鞘紧密性降低。我们推测,这些穗部性状的改变,可能导致穗鞘内的湿度降低,从而减少稻曲病的发生。该结果说明,稻曲病的抗性受穗部性状和颖花免疫共同影响。(4)过表达OsUMP1不影响水稻产量而敲除OsUMP1增加水稻产量biogenic nanoparticles对UMP1~(R2115)过表达和osump1突变体进行产量性状分析发现,与对照TP309相比,UMP1~(R2115)过表达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没有明显变化。然而,osump1突变体的有效穗数增多,每穗实粒数增加,使单株产量显著增加。综上所述,本论文发现OsUMP1正调控水稻对稻曲病菌的免疫,过表达OsUMP1能提高水稻对稻曲病抗性。有趣的D-Lin-MC3-DMA浓度是,敲除OsUMP1削弱了水稻颖花的免疫,但仍然显著增强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究其原因可能是,敲除突变体穗部性状发生改变,导致稻曲病发病环境条件不充分,从而表现为抗病。由于OsUMP1过表达或敲除均不损失水稻产量,因而该基因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为稻曲病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与理论依据。
巨噬细胞分泌TNF-α调控CLDN10通路促进膀胱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调控膀胱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 EMT)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00-2015年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肿瘤科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137例患者膀胱癌(bladder cancer, BC)组织切片,Q-VD-Oph MW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 IHC)实验检测其CLDN10(claudin10)的表达,分析CLDN寻找更多10的表达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SiRNA干扰技术敲低RAW264.7细胞的TNF-α后,将鼠源膀胱癌细胞MB49与鼠源巨噬细胞RAW264.9共培养,运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B49细胞内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MB49细胞内CLDN10与β-catenin蛋白的结合变化。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B49细胞与RAW264.7细胞内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137例标本中,CLDN10高表达68例,CLDN10高表达与肿瘤分期(P=0.014)、淋巴结转移(P=0.005)呈正相关,与生存时间(P=0.048)、无复发生存时间(P=0.008)呈负相关。外源性TNF-α作用膀胱癌细胞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LDN10在膀胱癌细胞的表达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MT相关蛋白Vimentin、Snail、Twist的表达上调(P<0.05);抑制巨噬细胞TNF-Hp infectionα后与膀胱癌细胞共培养,发现膀胱癌细胞内Vimentin、Snail、Twist的表达下调(P<0.05)。将RAW264.7细胞与MB49细胞共同培养后,MB49细胞内Vimentin、Snail、Twist的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P<0.05)。结论 巨噬细胞通过分泌TNF-α调控CLDN10/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和EMT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