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经通督推拿结合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疏经通督推拿结合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安吉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中风偏瘫气虚血瘀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运用疏经通督推拿结合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评价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巴氏量表(Barthel)指数、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MFS)评分、静脉血栓风险Padu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肌张力评定量表(Ashworth)评分、静脉血栓出血风险评分。结果:治疗1周、2周、4周后,2组各期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升高,2组各期MFS评分、Padua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4周后,治疗组各期Barthel指数均高于同期对照组,MFS评分、Padua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2组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2组静脉血栓出血风险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MAPK抑制剂义(P<0.05);治疗2周、4周后,2组各期静脉血栓出血风险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5.12%,对照组78.05%,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robiotic characteristics<0.05)。结论:疏经通督推拿结合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气虚血瘀型,可增加肢体血流,增强肌力,缓解痉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确认细节肢体平衡功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CT血管造影联合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联合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O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1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患病组,另取同时期12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血清Lp-PLA2水平。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A检查,以数字减影Entinostat浓度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为金标准,评估CTA检查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分析CTA联合Lp-PLA2检查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病组Lp-PLA2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novel medications05)。DSA检查结果阳性率为79%,CTA检查结果阳性率为74%,CTA联合Lp-PLAE-616452说明书2检查结果阳性率为81%,且二者与DSA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P均<0.001)。CTA联合Lp-PLA2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CTA单独诊断(P均<0.05)。结论 Lp-PLA2辅助CTA对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化瘀消肿方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化瘀消肿方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BYL719溶解度ic macular edema, DM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间确诊为DME患者142例210只眼,分为2组,治疗组74例106只眼,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化瘀消肿方口服治疗;对照组68例104只眼,单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2组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对比分析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糖化血红蛋白(HbAIC)、血脂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在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0.05),视力水平提高,黄斑区中心Intima-media thickness凹视网膜厚度降低(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HbAIC、甘油三脂(TG)和胆固醇(TC)低于治疗前(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BCV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低于对照组NVP-TNKS656体内实验剂量(P<0.05),HbAIC、TG、TC低于对照组,H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化瘀消肿方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DME,能够改善患者症状,提高视力水平,减轻黄斑水肿,调节血脂代谢,减少不良反应,疗效优于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

黄腐酚通过调控C/EBPβ信号通路抑制OA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

背景: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慢性退行性疾病。黄腐酚(Xanthohumol,XH)是一种异戊烯类黄酮化合物,具有抗肿瘤和抗炎作用。前期研究表明,体内XH可以缓解骨关节炎的病情并与抑制细胞外基质(Extracellwww.selleck.cn/products/Gefitinibular matrix,ECM)的降解有关。然而,XH抑制OA的软骨细胞ECM降解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究XH是否通过调控C/EBPβ信号通路抑制OA软骨细胞ECM降解。方法:1.构建大鼠膝OA模型。选取6周龄的SD大鼠,随机分组为正常组(NC组)、模型组(OA组)、黄腐酚低剂量组(OA+50mg/kg XH)、黄腐酚高剂量组(OA+100mg/kg XH)。按照2mg/只的剂量对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膝关节腔内注射碘乙酸钠进行OA造模,同时给药组大鼠自造模当日起每天采用灌胃方式给予XH,剂量分别为50mg/kg和100mg/kg。饲养1个月后,牺牲所有大鼠,取大鼠膝关节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2.体外培养C28/I2细胞,根据XH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采取0μM、2.5μM、5μM、10μM、20μM、40μM、80μM、160μM等不同梯度浓度的XH处理细胞,最后使用CCK-8法检测C28/I2细胞的增殖活性。3.体外培养C28/I2软骨细胞,Western-blot法检测软骨细胞的MMP-13、CollagenⅡ的蛋白表达情况。4.体外培养C28/I2软骨细胞,Western-blot法检测软骨细胞的PERK、P-PERK、ATF4、C/EBPβ、P-C/EBPβ的蛋白表达情况。5.体外培养C28/I2细胞,对ATF4进行基因敲减并检测软骨细胞中MMP-13、CollagenⅡ、ATF4、C/EBPβ、P-C/EBPβ蛋白的表达。6.体外培养C28/I2细胞,对C/EBPβ进行基因敲减并检测软骨细胞中MMP-13、CollagenⅡ、C/EBPβ、P-C/EBPβ蛋白的表达。结果:1.XH缓解了碘乙酸钠注射诱导的大鼠OA进展膝关节图片表明:与NC组相比,OA组的大鼠膝关节软骨表面粗糙,有炎性表现,可见明显的的软骨缺损。两组XH灌胃组的大鼠膝关节表面也有轻微的软骨缺损,但关节病变程度均降低。HE染色结果表明,相比于NC组,OA组大鼠膝关节的软骨层变薄,软骨细胞排列紊乱,软骨表面破坏严重,同时可见炎性细胞和结缔组织浸润。但是,XH给药明显缓解了膝关节软骨的组织结构损伤。2.在C28/I2细胞中XH的有效药物最佳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在0-20μM的浓度范围内,XH对C28/I2细胞没有明显的药物毒性,超过20μM,XH则表现出对C28/I2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所以我们选择了5μM和20μM作为XH的给药浓度。3.XH改善IL-1β诱导的C28/I2细胞ECM降解IHC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NC组,OA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的MMP-13蛋白表达增多及CollagenⅡ蛋白表达降低,而XH给药可以逆转这种情况,从而上调CollagenⅡ的蛋白表达和降低MMP-13的蛋白表达并改善软骨细胞的ECM降解。4.XH通过抑制PERK/ATF4/C/EBPβ信号轴而改善IL-1Pexidartinib小鼠β诱导的C28/I2细胞ECM降解研究发现相较于正常的大鼠,OA大鼠软骨细胞内的PERK、ATF4和C/EBPβ等蛋白表达增加。相反的是,XH给药抑制了PERK、ATF4和C/EBPβ等蛋白的表达。与IHC实验结果一致的是,体外WB实验同样证实了XH诱导了IL-1β刺激的C28/I2细胞中PERK、ATF4和C/EBPβ等蛋白活性形式的表达抑制。5.XH通过下调ATF4蛋白水平而改善IL-1β诱导的C28/I2细胞ECM降解研究结果发现,伴随着ATF4蛋白表达的降低,C/EBPβ和MMP-13的蛋白表达也随之降低,而CollagenMedical law II的蛋白表达升高。XH则进一步降低了ATF4、C/EBPβ和MMP-13的蛋白表达,并进一步提高了Collagen II的蛋白表达。这表明ATF4在C28/I2细胞ECM降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XH可以通过抑制ATF4的表达而缓解C28/I2细胞的ECM降解。6.XH通过下调C/EBPβ蛋白水平而改善IL-1β诱导的C28/I2细胞ECM降解实验结果表明伴随着C/EBPβ基因的敲减,MMP-13的蛋白表达也随之降低,而Collagen II的蛋白表达升高。XH的共处理则进一步降低了细胞C/EBPβ和MMP-13的蛋白含量,并进一步提高了Collagen II的蛋白表达。这表明XH可以抑制C/EBPβ的表达而改善C28/I2细胞的ECM降解。结论:综上所述,XH通过抑制软骨细胞中PERK/ATF4信号轴而抑制C/EBPβ的表达,进而抑制OA软骨细胞的ECM降解,改善OA的进展。

黄芩汤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小鼠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制

背景: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如何通过应用中药改善肠道炎症、调节自噬以治疗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当下值得研究的问题。目的:探讨黄芩汤调控肠道菌群治疗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NSC125066使用方法主病的机制。方法:CB6F1小鼠经总剂量8 Gy的~(60)Co X射线照射后通过尾静脉输入Balb/c H-2d小鼠的单个核细胞悬液(骨髓+脾)制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及黄芩汤高、中、低剂量组。造模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黄芩汤或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4 d,进行临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评分并记录生存时间,取小肠组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行小肠黏膜病理分级评分。使用16S rDNA测序检测各组小鼠肠道菌群,行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染色、PCR等检测自噬相关标志物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模型组相比,黄芩汤中、高剂量组小鼠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 <0.0selleck Enasidenib1),临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评分显著降低(P <0.01),小肠黏膜病理分级评分显著降低(P <0.01),小肠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Infections transmission、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下降(P <0.01),小鼠小肠黏膜上皮结构完整性部分恢复;(2)肠道菌群研究发现,与模型组相比,黄芩汤中剂量组促炎菌株肠球菌显著减少(P <0.05),而有益菌如梭状芽孢杆菌及促自噬的红球菌显著增多(P <0.05);(3)与模型组相比,黄芩汤中剂量组的自噬标志物显著升高(P <0.05);透射电镜下,黄芩汤中剂量组自噬泡数量显著增多;(4)结果表明:黄芩汤显著降低条件性致病菌丰度和小肠组织炎症因子水平,并提高有益菌相对丰度,同时促进小肠黏膜自噬的表达,从而明显改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肠道症状。

诱导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嗜酸粒细胞及降钙素原水平与肺功能检测对冬季气候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诱导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multiscale models for biological tissuesfactor,VEGF)、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及肺功能检测对冬季气候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和哮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东阳市人民医院巍获悉更多山分院收治的冬季气候下哮喘患者、COPD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哮喘(asthmaCOPD oveSB203580rlap syndrome,ACOS)患者各55例,对比3组患者诱导痰VEGF、EOS、PCT水平及肺功能指标情况。结果 ACOS组诱导痰VEGF高于哮喘组,哮喘组诱导痰VEGF、EOS水平高于COPD组,ACOS组诱导痰EOS水平高于C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OS组与COPD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率(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残气量占肺总量比值(RV/TLC)、小气道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FEV1、FEV1/FVC、FEV1%pred高于ACOS组和COPD组,而RV/TLC、小气道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ACOS组和C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组的PCT高于ACOS组、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401.04,P<0.01)。诊断效能结果显示,VEGF、FEV1、FEV1/FVC、FEV1%pred、RV/TLC对AOCS诊断效能较高,其中VEGF对AOCS诊断效能最高(回归系数为0.993);EOS、FEV1、FEV1%pred对哮喘诊断效能较高(回归系数分别为0.984、0.937、0.981);RV/TLC对COPD诊断效能较高(回归系数为0.771)。结论 冬季气候下ACOS、哮喘、COPD患者的诱导痰VEGF、EOS、PCT水平及肺功能指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综合检测能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

中国儿童1990—2021年哮喘疾病负担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儿童期哮喘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预测2022—2035年疾病负担,为中国制定儿童哮喘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提取1990—2021年中国0~14岁儿Microalgae biomass童哮喘患病人数、年龄标化患病率、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年龄标化DALYs率及其95%不确定区间(UI)。通过估算各参数的年度百分比变化(EAPC)及其95%置信区间(CI)评估疾病负担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预测2022—2035年中国0~14岁儿童哮喘疾病负担。结果 2021年,中国0~14岁儿童哮喘患病人数为936.83(95%UI=641.07~1 402.61)万例,DALYs为38.79(95%UI=21.61~66.88)万人年。与1990年相比,2021年中国0~14岁儿童哮喘患病人数和DALYs分别下降37.28%和52.55%,年龄标化患病率和DALYs率均呈下降趋势[EAPC(95%CI)分别为-0.70%(-1.26%Z-IETD-FMK NMR~-0.13%)和-1.71%(-2.32%~-1.10%)]。1990—2021年,男童哮喘患病人数、年龄标化患病率、DALYs和年龄标化DALYs率均高于女童,5~9岁儿童哮喘疾病负担高于其他年龄段。BAPC模型预测显示,2022—2035年中国儿童哮喘患病人数、DALYs均呈下降趋势,2035年分别为675.96万例和22.84万人年;FUT-175说明书而年龄标化患病率、年龄标化DALYs率2035年分别上升为5 143.35/10万和173.75/10万。结论 1990—2021年中国0~14岁儿童哮喘疾病负担有所下降,但患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预测2022—2035年中国0~14岁儿童哮喘疾病负担有所下降,但其患病率、DALYs率仍升高。需持续加强防控措施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进一步降低儿童哮喘疾病负担。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行肺动脉球囊扩张术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在接受肺动脉球囊扩张术后生活质量及体力活动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行肺动脉球囊扩张术治疗的68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调查其行BPA术ERK抑制剂前及术后的生活质量与体力活动水平。结果:生活质量方面,术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CHIR-99021浓度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术前各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的健康变化得分为(88.54±16.27)分明显高于术前的健康变化得分(48.96±43.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力活动方面,BPA术后DNA Sequencing患者1周的总体力活动量为5295.00(2589.13,9444.00)MET-min/周,术前1周的总体力活动量为396.00(16.50,5860.00)MET-min/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总步行能量消耗、总中等体力活动能力消耗、总重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均高于术前的体力活动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动脉球囊扩张术可以改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体力活动。

禾谷镰孢菌异核体多菌灵抗性的表达规律及川渝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田间抗药性监测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禾本科作物生产上常见的由镰孢属(Fusarium)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生产中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等杀菌剂均可防治小麦赤霉病,但长期大规模单一使用,已经出现了抗药性问题。部分真菌抗药性的发展同异核现象及准性生殖所导致的变异有关,且禾谷镰孢菌田间多菌灵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形成的异核体对多菌灵表现出抗性。因此,探明禾谷镰孢菌异核体中多菌灵抗性的表达规律,监测田间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药性,对于防治赤霉病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lipopeptide biosurfactant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和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分别标记禾谷镰孢菌多菌灵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β_2-微管蛋白,将不同标记菌株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获得多菌灵敏感型异核体和抗性异核体。观察两异核体的形态学和β_2-微管蛋白的荧光表型,以明确禾谷镰孢菌异核体中多菌灵抗性的表达规律。同时,对2022年四川和重庆的小麦赤霉病菌进行田间抗药性监测,以期更好的防控小麦赤霉病。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禾谷镰孢菌β_2-微管蛋白荧光标记菌株的获得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章利用同源重组原理将荧光蛋白插入禾谷镰孢菌β_2-微管蛋白,获得荧光标记菌株。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将GFP和RFP基因分别插入多菌灵抗性和敏感菌株的β_2-微管蛋白基因末端编码区,以潮霉素、遗传霉素为抗性标签筛选融合突变体。经PCR验证及荧光显微观察,结果表明GFP和RFP已成功标记β_2-微管蛋白。对融合突变体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β_2-微管蛋白与GFP、RFP融合后的突变体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同亲本菌株无明显差异,即融合后β_2-微管蛋白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没有影响。2、禾谷镰孢菌异核体的获得及多菌灵抗性的表达规律。本章利用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禾谷镰孢菌异核体菌株,以探明异核体中多菌灵抗性的表达规律。将插有不同荧光标签的融合突变体菌株作为出发菌株,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多菌灵抗性异核体和敏感型异核体。经抗性筛选和PCR验证,结果表明,已成功筛选到两种不同类型的异核体菌株。对异核体菌株进行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异核体的总生长水平要高于出发菌株,敏感型异核体的总生长水平同出发菌株相似。对异核体进行荧光观察,结果表明,两种异核体菌丝中均可以观察到发出绿色荧光的丝状微管结构,但并未观察到红色荧光。以上结果证明,异核体中β_2微管蛋白基因多菌灵抗性突变对野生型的表达有抑制,敏感型异核体等位基因不能同时表达。3、川渝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田间抗药性监测。2022年从四川和重庆采集小麦赤霉病菌,并以从江苏采集到的菌株为对照,进行田间抗药性监测。通过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川渝地区所有菌株都属于禾谷镰孢菌复合种中的F.graminearum和F.asiaticum,且以F.asiaticum为致病优势种。通过测定它们对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根据EC_(50)值的分布建立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对多菌灵的EC_(50)在0.0567~0.688μg/m L之间,敏感性基线为0.2857±0.138μg/m L;对戊唑醇的EC_(50)在0.0645~1.1756μg/m L之间,敏感性基线为0.5357±0.253μg/m L;对氰烯菌酯的EC_(50)在0.1082~0.5031μg/m L之间,敏感性基线为0.3231±0.084μg/m L。通过测定川渝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对以上三种药剂的田间抗药性Berzosertib使用方法,结果表明重庆和四川均出现了多菌灵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4.37%,抗性倍数在5~9之间,均为低抗菌株,对照组江苏地区的抗性频率达52.63%,抗性倍数在5~14之间,均为低抗菌株,未发现田间戊唑醇抗性菌株和氰烯菌酯抗性菌株。通过鉴定多菌灵抗性菌株突变类型,结果表明,川渝地区的多菌灵抗性菌株中未检测出突变位点,而江苏地区的抗性菌株中有6株为F167Y点突变类型,有1株为F200Y点突变类型,其余未检测出突变位点。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插有荧光标签的多菌灵抗性异核体和多菌灵敏ICI 46474作用感型异核体菌株,证明了在禾谷镰孢菌异核体中β_2微管蛋白基因多菌灵抗性突变对野生型的表达有抑制,敏感型异核体等位基因不能同时表达。同时监测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的抗药性,为研究同宗配合真菌异核体等位基因的表达规律以及防控小麦赤霉病奠定基础。

中药溻渍法联合红外线治疗对腰椎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Crizotinib价格溻渍法联合红外线治疗对腰椎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手术后的影响。方法:将84例行腰椎UBE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术后预防感染、常规消肿、消炎止痛等对症治疗和腰椎术后肢体功能康复功能锻炼指导。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1 d采用中药(药物组成:当归、醋延胡索、伸筋草、海桐皮、牛膝Percutaneous liver biopsy、乳香、没药、川芎、制草乌、续断、骨碎补、鸡血藤)溻渍法联合红外线治疗,30 min/次,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0 d判定疗效。对比两组水肿消失时间及术后疼痛、水肿程度及腰椎功能。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各脱落1例。治疗组治愈20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56%(40/41);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6例,Erastin有效率为85.37%(35/41)。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伤口周围肿胀消退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伤口周围肿胀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药溻渍法联合红外线治疗可减轻腰椎UBE术后疼痛和肿胀,改善腰椎功能,疗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