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拟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进行双相I型障碍患者3种临床相的低频振荡振幅特征比较,探究双相I型障碍患者3种临床相脑功能的异同点,寻找双相I型障碍可能存在的影像学标志物。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共纳入符合DSM-Ⅳ-TR诊断标准的80例双相I型(Bipolar I Disorder,BD-I)患者和110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其中双相抑郁组(Bipolar Disorder-Depression,BD-D)29人,双相躁狂相(Bipolar Disorder-Mania,BD-M)25人,双相缓解期(Bipolar Disorder-Euthymia,BD-E)26人。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被试的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使用杨氏躁狂BIBW2992纯度量表(YMRS)评估被试躁狂症状的严重程度。采集所有被试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采用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分析方法,对4组被试的ALFF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提取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脑区进行事后两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采用GRF水平校正(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p<0.05)。结果:(1)双相I型3种临床相患者组与HC组的差异脑区在右侧枕中回和双侧的梭状回、海马旁回、岛叶、楔叶。(2)BD-D组较HC组在左侧梭状回和海马旁回ALFF值升高,在双侧楔叶ALFF值降低;BD-M组较HC组在右侧眶额皮质、梭状回、枕中回ALFF值升高,在双侧楔前叶ALFF值降低;BD-E组较HC组在左侧海马旁回、梭状回,右侧眶额皮质和双侧岛叶ALFF值升高,在右侧中央后回和双侧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楔叶ALFF值降低。(3)BD-D组与BD-M组之间未发现与ALFF值显著差异脑区;BD-E组较BD-D组在右侧中央前回ALFF值降低,在右侧岛叶ALFF值升高;BD-E组较BD-M组在双侧岛叶和楔前叶ALFF值升高,在右侧枕中回的ALFF值降低。结论:(1)与健康对照相比,BD-I患者的3个临床相均存在楔叶、梭状回的ALFF值异常,提示楔叶和梭状回可能是双相I型的特征性影像学标志物。(2)双相I型的发作相(抑郁相、躁狂相)均较缓解期表现出岛叶的AZD6738化学结构ALFF值异常,而2个发作相之间对比没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脑区,提示岛叶可能是鉴别双相I型发作与缓解的影像学标志物。(3)与健康对照相比,双相I型患者中存在包括右侧枕中回、眶额皮质、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中央后回等脑区功能异常,而这些脑区均与视觉的感知、处理、传递相关,推测视觉功能失调可能是双相I型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重要组Immune defense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