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滑膜靶向肽—青藤碱偶联物的设计合成、抗炎活性与靶向性研究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5/1000,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中药青藤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从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成分青藤碱(SIN)具有显著的抗炎和镇痛biomarkers tumor作用。临床已上市以青藤碱为药效成分,商品名为“正清风痛宁”的系列产品,包括片剂、注射剂。尽管青藤碱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存在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差,用药剂量高以及脱靶副作用(如增加组胺释放)等缺陷。多肽药物偶联(PDC)是继抗体药物偶联(ADC)之后发展的一种靶向治疗策略,通过连接子在小分子药物的特定位点上偶联靶向多肽以增强药物的组织渗透性和靶向性。RA的滑膜组织是RA患者的主要病变部位,与正常组织相比,RA患者的滑膜组织毛细血管增生,且生长迅速。因此,滑膜组织内皮部位可作为设计RA治疗药物靶向递送的关键靶点。本研究选用了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得到的滑膜内皮靶向肽(CKSTHDRLC)作为归巢肽,该肽在人类/SCID类风湿关节炎模型中显示出优先定位于滑膜内皮细胞的作用。因此我们全新设计合成了以6-氨基己酸作为连接子偶联滑膜靶向肽与青藤碱的线性偶联物Conjugate(L),并对此进行设计优化,通过多肽环化技术合成环状偶联物Conjugate(C)。并研究了两种偶联物的生物稳定性,抗炎活性、初步安全性及体内生物分布等。生物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环状偶联物Conjugate(C)在小鼠血清和炎症关节匀浆中比线性偶联物Conjugate(L)更稳定,并且在两种偶联物中,青藤碱是随着氨基甲酸酯键的断裂而逐渐释放。我们发现,线性偶联物Conjugate(L)在生物环境中通过二硫键可以发生自环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生物稳定性。虽然在血清中两种偶联物的半衰期相近,但由于炎症关节中特殊微环境的触发,导致了线性偶联物Conjugate(L)自环化后形成的c[Conjugate(L)]发生了更快的降解,因此在炎症关节中的稳定性下降,治疗活性降低。相反环状偶联物ConjuAG-221gate(C)在体内抗炎活性实验中展现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体外溶血安全性研究表明,在MHC>256μM时,靶向肽及其偶联物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溶血活性。同时,由于滑膜靶向肽作用,可以将SIN选择性地递送到炎症滑膜组织,避免了SIN由于脱靶效应而造成的体内组胺水平明显升高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最后为了验证该新型偶联物的炎症关节组织靶向性,我们评价了荧光标记物Cy7-HP(L)与Cy7-HP(C)在正常小鼠以及AIA模型小鼠体内的体内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Cy7-HP(Tamoxifen生产商C)在模型小鼠炎症足爪荧光远大于非炎症足爪荧光强度。这也表明了环状的滑膜靶向肽具有更好的组织靶向性。综上所述,本课题针对临床RA治疗药物青藤碱存在的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差,组胺样副作用等问题,以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滑膜组织毛细血管的异常活化为设计靶点,以滑膜靶向肽HP(CKSTHDRLC)作为归巢肽,采用多肽-药物偶联技术设计合成靶向肽-青藤碱偶联物,并进行生物稳定性、安全性、药效学及体内生物分布评价实验,期望构建一种靶向关节炎病变滑膜组织的PDC递送策略,为青藤碱用于RA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实现PDC候选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