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禾本科作物生产上常见的由镰孢属(Fusarium)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生产中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等杀菌剂均可防治小麦赤霉病,但长期大规模单一使用,已经出现了抗药性问题。部分真菌抗药性的发展同异核现象及准性生殖所导致的变异有关,且禾谷镰孢菌田间多菌灵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形成的异核体对多菌灵表现出抗性。因此,探明禾谷镰孢菌异核体中多菌灵抗性的表达规律,监测田间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药性,对于防治赤霉病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lipopeptide biosurfactant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和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分别标记禾谷镰孢菌多菌灵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β_2-微管蛋白,将不同标记菌株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获得多菌灵敏感型异核体和抗性异核体。观察两异核体的形态学和β_2-微管蛋白的荧光表型,以明确禾谷镰孢菌异核体中多菌灵抗性的表达规律。同时,对2022年四川和重庆的小麦赤霉病菌进行田间抗药性监测,以期更好的防控小麦赤霉病。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禾谷镰孢菌β_2-微管蛋白荧光标记菌株的获得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章利用同源重组原理将荧光蛋白插入禾谷镰孢菌β_2-微管蛋白,获得荧光标记菌株。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将GFP和RFP基因分别插入多菌灵抗性和敏感菌株的β_2-微管蛋白基因末端编码区,以潮霉素、遗传霉素为抗性标签筛选融合突变体。经PCR验证及荧光显微观察,结果表明GFP和RFP已成功标记β_2-微管蛋白。对融合突变体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β_2-微管蛋白与GFP、RFP融合后的突变体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同亲本菌株无明显差异,即融合后β_2-微管蛋白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没有影响。2、禾谷镰孢菌异核体的获得及多菌灵抗性的表达规律。本章利用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禾谷镰孢菌异核体菌株,以探明异核体中多菌灵抗性的表达规律。将插有不同荧光标签的融合突变体菌株作为出发菌株,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多菌灵抗性异核体和敏感型异核体。经抗性筛选和PCR验证,结果表明,已成功筛选到两种不同类型的异核体菌株。对异核体菌株进行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异核体的总生长水平要高于出发菌株,敏感型异核体的总生长水平同出发菌株相似。对异核体进行荧光观察,结果表明,两种异核体菌丝中均可以观察到发出绿色荧光的丝状微管结构,但并未观察到红色荧光。以上结果证明,异核体中β_2微管蛋白基因多菌灵抗性突变对野生型的表达有抑制,敏感型异核体等位基因不能同时表达。3、川渝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田间抗药性监测。2022年从四川和重庆采集小麦赤霉病菌,并以从江苏采集到的菌株为对照,进行田间抗药性监测。通过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川渝地区所有菌株都属于禾谷镰孢菌复合种中的F.graminearum和F.asiaticum,且以F.asiaticum为致病优势种。通过测定它们对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根据EC_(50)值的分布建立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对多菌灵的EC_(50)在0.0567~0.688μg/m L之间,敏感性基线为0.2857±0.138μg/m L;对戊唑醇的EC_(50)在0.0645~1.1756μg/m L之间,敏感性基线为0.5357±0.253μg/m L;对氰烯菌酯的EC_(50)在0.1082~0.5031μg/m L之间,敏感性基线为0.3231±0.084μg/m L。通过测定川渝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对以上三种药剂的田间抗药性Berzosertib使用方法,结果表明重庆和四川均出现了多菌灵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4.37%,抗性倍数在5~9之间,均为低抗菌株,对照组江苏地区的抗性频率达52.63%,抗性倍数在5~14之间,均为低抗菌株,未发现田间戊唑醇抗性菌株和氰烯菌酯抗性菌株。通过鉴定多菌灵抗性菌株突变类型,结果表明,川渝地区的多菌灵抗性菌株中未检测出突变位点,而江苏地区的抗性菌株中有6株为F167Y点突变类型,有1株为F200Y点突变类型,其余未检测出突变位点。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插有荧光标签的多菌灵抗性异核体和多菌灵敏ICI 46474作用感型异核体菌株,证明了在禾谷镰孢菌异核体中β_2微管蛋白基因多菌灵抗性突变对野生型的表达有抑制,敏感型异核体等位基因不能同时表达。同时监测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的抗药性,为研究同宗配合真菌异核体等位基因的表达规律以及防控小麦赤霉病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