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联合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疼痛及相关症状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针刺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疼痛相关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研究地点: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研究对象:符合纳入要求的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患者。样本量:90例,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干预措施:3组患者行外剥内扎手术治疗后,予以常规术后护理,观察1组行中药熏洗联合电针治疗,观察2组行中药熏洗联合传统针刺治疗,对照组同前仅不予针刺治疗。治疗时间GSI-IX体外:7天。研究用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承山穴。记录患者术后的第6h、第1、3、5、7天的疼痛情况的量化评分(VAS)以及第1、3、5、7天的创缘水肿评分,首次换药后疼痛缓解时间(min),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排尿排便时间,术后治疗疼痛的药物使用剂量,住院时间天数,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治疗7天时创面愈合面积,临床有效率,患者的脱失情况。研究数据使用imaging genetics统计软件R 4.0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过统计发现,3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可以进行比较。2IACS-010759半抑制浓度.将术后3组患者的切口疼痛评分进行方差分析,术后第6h,术后第7天,p>0.05,3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天、3天、5天,p<0.05,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疼痛评分差异总体不同或不全相同,采用LSD-t检验进一步比较,观察1组与2组,1组与对照组,2组与对照组相比,p值均<0.05,患者术后同时段的肛门疼痛评分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p<0.05)。3.将术后首次换药疼痛持续时间比较,p<0.05,3组数据比较差异总体不同或不全相同。通过LSD-t检验进一步比较发现,观察1组与2组,1组与对照组,2组与对照组相比,p值均<0.05,三组患者首次换药后的疼痛持续时间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4.将混合痔术后3组患者的肛缘水肿评分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术后第1、7天,显著性p>0.05,可以认为3组肛缘水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术后第3、5天的水肿评分比较发现,显著性p<0.05,可以认为3组评分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3组患者水肿评分差异总体不同或不全相同,对术后第3天、5天水肿评分采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患者术后同时段的创缘水肿评分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p<0.05)。5.对患者术后首次排便和排尿时间进行方差分析,p<0.05,3组数据比较差异总体不同或不全相同。进行用LSD-t检验,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尿时间上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p<0.05)。6.对患者术后镇痛药总使用剂量进行方差分析,p<0.05,3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数据差异总体不同或不全相同,进行用LSD-t检验,在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剂量上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p<0.05)。7.对混合痔患者术后治疗住院时间天数进行方差分析,p>0.05,观察1组和2组的混合痔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要少于对照组的患者的住院天数,但3组数据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8.创面愈合时间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3组数据比较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3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总体相同。9.治疗7天时3组患者的创面愈合面积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3组数据比较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治疗后创面愈合面积情况相同。10.治疗7天后有效率比较,p>0.05,3组数据比较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治疗7天后的疗效相同,经复诊,三组患者临床治愈率100%,最终均痊愈。11.试验过程中观察1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仅观察2组出现1例轻度晕针现象,在医师的及时处理和沟通下,患者顺利完成了后续治疗,3组均无脱失和退出的病例。结论:1.中药熏洗联合电针及传统针刺治疗在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均能发挥有效的镇痛作用。2.在降低混合痔术后疼痛评分、减轻术后水肿评分、减少术后镇痛药使用量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等方面,中药熏洗联合电针的治疗比中药熏洗联合传统针刺治疗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