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Cselleck Canagliflozinamellia oleiferaAbel.)是我国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油茶品种‘华硕’由于果皮较厚,在果实成熟期存在果皮不开裂且采收后去果皮困难的问题。本研究以油茶‘华硕’为试验材料,在采收前15天对油茶树进行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采用田间试验观测、索氏提取法、气相色谱法分析乙烯利(Ethephon,ETH)处理对油茶果实开裂率、果实性状指标、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并对处理材料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出受乙烯影响的促使果实开裂与脂肪酸组分改变的差异基因,旨在为生产上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油茶果实开裂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果实发育中油茶果皮ACC含量变化规律及裂果与正常果差异。果实发育过程中‘华硕’油茶果皮的1-内源氨基环丙烷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 bo-xylic acid,ACC)含量随着果实的发育逐渐提高,在果实发育Middle ear pathologies速度达到最快的时期,果皮内源乙烯含量达到最大,在此之后开始下降。且在‘华硕’油茶果实最易发生自然开裂的8-9月,开裂果的种仁内源乙烯含量相比正常果提高了 18.73%,但两者的种仁含油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脂肪酸组分方面,开裂果实的油酸、亚麻酸和花生烯酸相对含量显著低于正常果实(P<0.01),亚油酸与棕榈酸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果实(P<0.05)。2.采前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对油茶果实和叶片的影响。采前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后,油茶果的果实开裂率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而提高;在油茶果实性状指标方面,采前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对鲜果重、横纵径、果皮厚度和鲜籽率无显著影响,但在种仁含水率上,乙烯利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种仁含水率,且处理浓度越高越明显;采前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油茶种仁中的糖类含量(P<0.01)。另外,采前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对油茶叶片的色素含量无显著性影响。3.采前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对油茶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在连续两年的试验中采前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均对种仁含油率无显著性影响,而对茶油脂肪酸组分产生了显著影响。在不饱和脂肪酸方面,1.5 g/L乙烯利处理组油酸相对含量(85.92%)较对照组(86.78%)显著降低,亚油酸相对含量(4.33%)与亚麻酸相对含量(0.25%)较对照分别提高了 1 7.98%和19.05%;在饱和脂肪酸方面,0.5和1.0 g/L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均可以显著降低棕榈酸与硬脂酸的相对含量,而1.5 g/L的乙烯利处理会显著提高棕榈酸与硬脂酸的相对含量。4.油茶果皮转录组学分析。对清水和1.5 g/L的乙烯利处理的‘华硕’油茶果皮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表明,共获得了 40.16 Gb Clean Data,Q30碱基百分比在93.33%及以上。对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包括与NR、Swiss-Prot、KEGG、COG、KOG、GO和Pfam数据库的比对,在2983条上调差异基因与3560条下调购买IDN-6556差异基因中,大部分差异基因在亚油酸和亚麻酸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碳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等途径中富集。在这些基因中我们筛选出了 17个包括乙烯合成与信号转导(ACO,ERF)、纤维素降解酶(EG,β-G)、脂肪酸合成与代谢(FAD,LOX)、淀粉与蔗糖代谢(HK,DLAT)以及转录因子(MYB,bZIP,Dof)相关差异基因,综合其在果皮与种仁中的表达情况,表明纤维素降解酶基因(EG,β-G)与脂肪酸合成与代谢基因(LOX)是导致油茶果实开裂与脂肪酸组分改变的关键基因。综上所述,采前对油茶‘华硕’进行1.5 g/L的乙烯利处理可促使成熟期油茶果实开裂,并增加其亚油酸与亚麻酸相对含量,为生产上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简化采后加工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