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习惯的改变,高嘌呤食物摄入的增加使得痛风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和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迅速有效缓解急性发作期的炎症性疼痛并改善尿酸水平是治疗痛风的关键。薏苡仁(Semen Coicis)作为一种药食同源食物,具有抗肿瘤、镇痛抗炎和调节免疫等功效。但目前对薏苡仁预防、治疗HUA及痛风相关活性成分的研究较少。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薏苡仁中抗痛风作用的物质基础,本文采用多种柱色谱对薏苡仁的镇痛抗炎和降尿酸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通过体内外实验对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和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粉碎后的薏苡仁粉依次采用70%乙醇和去离子水提取,分别获得薏苡仁乙醇提取物(得率1.52%)和水提取物。水提物浓缩后经过乙醇沉淀得到薏苡仁水提醇沉物(得率8.23%)和水提醇溶物(得率0.61%)。利用醋酸诱导的小鼠扭体试验、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模型、氧嗪酸钾联合次黄嘌呤诱导的HUA小鼠模型,对薏苡仁不同溶剂提取物的镇痛、抗炎及降尿酸活性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薏苡仁水提醇沉物能显著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并明显降低小鼠的耳肿胀度,扭体反应抑制率和耳肿胀抑制率分别为49.01%和59.65%,说明水提醇沉物具有镇痛和抗炎活性,而薏苡仁醇提物在降尿酸方面有显著效果。2、薏苡仁水提物经梯度乙醇分级沉淀得urine biomarker到两种水提醇沉物CSP-A、CSP-B。通过醋酸扭体、热板试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实验进一步筛选镇痛、抗炎活性成分。研究发现:CSP-A在减少小鼠扭体次数以及增加热板试验中小鼠的痛阈值方面有显著效果(P<0.01),并能明显减少醋酸刺激后小鼠血清PGE2含量,说明薏苡仁镇痛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CSP-A中。两种水提醇沉物均显示出良好的抗炎效果,且CSP-B的抗炎效果优于CSP-A。CSP-A和CSP-B经DEAE-52柱、HW-55F凝胶柱、HW-40F凝胶柱和SephacNSC 125973小鼠ryl S-400凝胶柱分离纯化分别得到纯多糖CSP-Ⅰ和低聚糖CSP-Ⅱ。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离子色谱、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等分析方法鉴定二者结构。CSP-Ⅰ为(1→6)-α-葡聚糖,CSP-Ⅱ为低聚糖,各糖残基间的连接序列如下:β-Frup(2→[1)-α-Glcp(6]此网站_5→1)-α-Glcp(4→1)-α-Glcp。在体外抗炎活性研究中,两种成分均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显著抑制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累积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1β的产生,且CSP-Ⅱ表现出比CSP-Ⅰ更强的抗炎效果。3、为了进一步探究薏苡仁中具有降尿酸活性的成分,以薏苡仁乙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经过MCI柱分离得到4个组分,通过HUA小鼠模型进一步筛选降尿酸活性成分,发现50%乙醇洗脱部分能够显著降低小鼠的血清尿酸和肌酐含量(P<0.01),且对高尿酸导致的小鼠肾脏损伤有一定改善作用。该部分使用ODS柱分离纯化后获得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NMR分析鉴定结构,分别为:1-苯基-1,3,3-丙三胺(1),二氢阿魏酸(2),6-苯乙基葡萄糖苷(3),苯乙基-6′-O-α-吡喃阿拉伯-O-β-吡喃葡萄糖苷(4)。其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首次从薏苡仁中分离获得。在体外酶学抑制实验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均能有效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且化合物1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低于化合物2。两种化合物均为可逆混合型抑制剂,并以静态猝灭的方式降低黄嘌呤氧化酶的荧光强度。根据圆二色光谱判断化合物与黄嘌呤氧化酶结合后使酶的二级结构产生变化。分子对接分析发现氢键与疏水相互作用分别是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与黄嘌呤氧化酶之间的主要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