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氯胺酮低阿片化麻醉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目的:低阿片化麻醉是一种新兴技术,不仅可以使患者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还可以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消耗和降低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探讨艾司氯胺酮低阿片化麻醉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90例患者,并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艾司氯胺酮低阿片化麻醉的试验组(K组),另一组为传统基于阿片类药物麻醉的对照组(C组)。C组麻醉诱导方法: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5ug/kg,K组麻醉诱导方法: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3mg/kg+舒芬太尼0.3ug/kg。两组均静脉注射地塞米松8mg、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5-2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麻醉维持C组给予瑞芬太尼0.15Tezacaftor体内实验剂量-0.30ug/kg/min持续泵注,K组给予艾司氯胺酮0.125mg/kg/h+瑞芬太尼0.06-0.10ug/kg/min持续泵注,丙泊酚4-6mg/kg/h持续静highly infectious disease脉泵注。K组患者使用的艾司氯胺酮在手术结束前15min停止静脉泵注,两组均在开始缝合时停用丙泊酚和手术结束时停止使用瑞芬太尼。采集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T2、建立气腹后T3、手术结束时T4和拔管后T5的HR、MAP和Sp O_2;记录两组患者术中阿片类麻醉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情况。记录PACU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镇静评分(Ramsay评分)。记录术后病房观察指标:术后第一天Qo R-40量表、VAS评分、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1.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年龄、GSK1120212供应商ASA分级、BMI、手术时间、气腹时间和麻醉时间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第1天,K组的Qo R-40评分高于C组(P<0.01),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及疼痛的评分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K组在PACU和病房的VAS评分较低(P<0.05);24小时内休息与活动时VAS评分均低于C组。3.K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手术意识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K组患者使用麻黄碱的患者较少(P<0.05)5.K组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总剂量均显著低于C组(P<0.05),T1、T2时刻K组的HR和MAP均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低阿片化麻醉可以通过减少患者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来促进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的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