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清泄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血脂异常的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研究

目的本课题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回顾性挖掘、整理导师治疗DKD血脂异常病历的相关数据,分析益肾清泄通络法治疗DKD脂质代谢异常的用药特点;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并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总结导师诊治DKD脂质代谢异常的临证经验。方法1.收集2017年9月~2022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病门诊及病房治疗,并符合DKD脂质代谢异常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完整病例209例。2.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相关系统,完成患者基本信息及209份首诊处方的数据筛选与录入,并获取患者信息情况,药物使用频次、药物性、味、归经、功效,核心药物、常用药物组合、药物核心组合等相关信息。3.核心药物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TCMSP、HERBhereditary risk assessment等数据库,筛选核心药物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运用Uniprot数据库,将药物有效成分的靶点蛋白进行基因标准化处理;通过Gene Cards、OMIM、Drugbank等数据库,检索疾病的基因靶点;运用venny软件,获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作PPI网络分析;将PPI相关数据导入Cytoscape中,selleck筛选核心靶点;将交集耙点导入Metascape数据库,完成GO和KEGG富集分析,并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将GO、KEGG富集分析结果可视化,探讨核心药物治疗DKD的作用机制。结果1.基本情况:209份病例,男性134例;女性75例;年龄分布在35~80岁之间,50岁以上者180例。中医证候统计显示:脾肾亏虚,湿浊瘀阻型82例;肝肾阴虚,瘀血阻滞型62例;肺脾气虚,湿热阻遏型45例;阴阳两虚,湿瘀阻滞型17例;其他3例。2.药物特点分析:209例首次处方,涉及中药190味;其中,使用频次前十味的中药依次为:黄芪200次、山药195次、荷叶184次、绞股蓝174次、丹参173次、泽泻169次、水蛭165次、乌梅164次、玉米须161次、益母草159次;药物四气结果显示:平性1584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s-gsk1349572.html次、寒性1357次、温性1062次、凉性74次、热性30次;药物五味结果显示:甘味2641次、苦味1880次、辛味693次、酸味560次、咸味280次;药物归经结果显示:肝经2298次、脾经2117次、肺经1438次、肾经1360次等;药物功效结果显示:补虚类1264次,活血化瘀类617次,清热类547次,利水渗湿类478次等;常用药物组合统计:如黄芪~山药、黄芪~丹参等;药物核心组合为4组。3.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常用前10味核心药物的有效成分118个,如山奈酚、槲皮素、木犀草素、异鼠李素等;药物靶点128个,疾病靶点2088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121个,其中核心靶点主要为AKT1、STAT3、IL-6、IL-1B、MAPK1等;KEGG通路257条,主要信号通路为: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HIF-1、AGE-RAGE、IL-17、TNF等。结论1.导师认为DKD血脂异常其核心病机多以脾肾亏虚为病之本,糖、脂、痰、瘀浊毒内蕴为病之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并因机立法,确立“益肾清泄通络”法为其根本治法;2.导师临证善用黄芪、山药、荷叶、绞股蓝、丹参、泽泻、乌梅、玉米须等药,治疗以血脂异常为主要并发症的DKD;且临床擅用药对等药物组合,取其互为协同、减毒增效之功;3.导师临证善用甘、平之品,强调益肾健脾,重视固护脾胃之气,以扶正固本;并辅以苦、寒之品以清泄湿热,活血化瘀通络,使邪有出路,从而发挥改善诸多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延缓肾衰竭进展速度等作用;4.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前10味核心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系统调控的作用特点,起到其抗氧化应激、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从而延缓DKD的发生及其并发症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