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体质的横断面研究

研究背景目前痛风发病率越来越高,反复发作,且越来越多痛风患者出现痛风石,呈现年轻化趋势。痛风石的形成是痛风的晚期表现之一,可发于全身各处,引起疼痛,对骨质、组织进行破坏,造成关节畸形和功能缺损,严重者出现破溃,疮口经久不愈,易合并感染,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对痛风石的相关研究较少,进一步探讨痛风石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分析痛风患者的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候、体质特点,探讨痛风石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更好的管理痛风、防治痛风石以及辨证施治提供一定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风湿免疫科并诊断为痛风的患者146例,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对痛风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描述分析,并根据有无痛风石分为痛风石组(更多62例)和非痛风石组(8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痛风石形成的独立因素,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体质分类,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和体质分布特点。结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共收集痛风患者146例,其中合并痛风石患者62例.痛风患者中平均年龄为45.86±16.61岁,有80.8%的患者有基础代谢性疾病,其中合并糖尿病/高血糖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相对较多。受调查的患者中,有70.1%的人不喜欢运动,52.7%的患者都有熬夜的习惯,肥胖的患者占88.33%,47.9%的患者有饮酒的习惯。痛风患者在中医证侯方面,瘀热阻滞证>bioheat equation痰浊阻滞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中医体质中痰湿质占29.4%,湿热质占36.9%,阳虚质6.8%,气虚质0.6%,平和质6.1%,血瘀质4.7%,阴虚质8.9%,气郁质3.4%,特禀质 2.7%。两组在年龄、痛风病程、饮酒史、高嘌呤饮食史、合并症(糖尿病/高血糖症、高血压、泌尿系结石)、治疗依从性(缓解期规律降尿酸治疗)、激素治疗史、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性别、BMI、吸烟史、家族史、血尿酸浓度、白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痛风病程、高血压病、激素治疗史与痛风石形成独立相关(P<0.05)。在中医证型分布上,痛风石组以瘀热阻滞证及S63845纯度痰浊阻滞证为主,非痛风石组以湿热蕴结证及瘀热阻滞证为主。湿热蕴结证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有痛风石的痛风患者可能更容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糖症、肾脏损害、泌尿系结石等疾病;2.饮酒、高嘌呤饮食、糖尿病/高血糖症、泌尿系结石、无规律降尿酸治疗可能增加痛风石形成的风险;3.高血压、痛风病程及使用激素治疗是痛风石发生的危险因素,痛风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减少激素类药物的使用;4.痛风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为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瘀热阻滞和痰浊阻滞为痛风石患者的主要证型,湿热蕴结证的痛风患者不易出现痛风石;5.湿热蕴结证的痛风患者病程较其余3组证型短(P<0.05),而肝肾阴虚证的痛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明显低于其余3组证型(P<0.05)。在进行辨证分型时,可以参考病程及肾小球滤过率的数值来辅助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