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胃阳汤治疗脾胃阳虚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观察及网络药理学分析

目的:观察温胃阳汤治疗脾胃阳虚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同时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生物功能与通路信息,探讨温胃阳汤治疗脾胃阳虚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部分:收集2022年1月至12月于柳州市中医医院就诊中符合脾胃阳虚型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治疗,即阿莫西林胶囊1g bid,克拉霉素胶囊0.5g bid,雷贝拉唑肠溶片10mg bid,胶体果胶铋胶囊100mg tid,连续服用14天后停药。观察组在四联疗法的基础上同时服用温胃阳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计算疗效指数,疗程结束后1月复查碳14尿素呼气试验,统计两组的Hp根除率,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网络药理学研究部分:利用TCMSP、Herb中药数据库收索药物活性成分和靶点基因basal immunity。运用uniprot数据库将药物靶点基因转换成相对应的标准基因名。通过Gene Cards、OMIM、Disgenet三个疾病数据库收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疾病靶点基因,构建药物与疾病基因的交集图,用Cytoscape 3.7.2软件制作药物成份-靶点的可视化网络图。将中药与疾病交集的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制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再根据Degree值由大到小筛选出核心靶点蛋白并绘成PPI网络图。最终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排名前10的GO功能分析结果与排名前15的信号通路信息。结果:临床研究方面:临床观察总共纳入70例患者,最终完成研究的案例有67JNJ-42756493作用例,其中对照组脱落1例,剔除1例,33例已完成研究,观察组脱落1例,34例已完成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的差异。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后的Hp根除率分别为:84.84%和97.05%,两组的根除率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共有7种中医证候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分别为:“胃脘冷痛”、“食后腹胀”、“烧心感”、“恶心呕吐”、“口吐清涎”、“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这些证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网络药理学方面:网络药理学分析中获得45种药物有效成分,有效靶点为1036个,疾病靶点有2068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有290个。筛选出排名前5的核心靶标蛋白分别为AKT1、IL-6、TP53、TNF、ALB,GO功能展示了主要生物过程(BP)共560个条目,细胞组成(CC)共59个条目,分子功能(MPS-341F)共99个条目。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温胃阳汤主要参与治疗的信号通路为癌症调控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通路,以及JAK/STAT、P13K/Akt、Fox O等与炎症反应相关的通路。结论:温胃阳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阳虚型HPAG与单纯四联疗法的Hp根除率相当,但温胃阳汤的参与治疗更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较高。温胃阳汤的在药物作用机制上面是发挥减轻炎症,促进胃黏膜修复,抑制癌变相关的信号通路等作用。温胃阳汤对于脾胃阳虚型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有临床运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