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娟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的用药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目的: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李小娟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的用药规律,得出核心药物及聚类处方,总结临床经验。2.利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核心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收集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近2年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小娟教授门诊及辽宁中医康复中心住院部的患者,筛选出明确诊断为DKDⅢ期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运用Excel软件对临床病例的数据进行登记,对excel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对中药使用的频次、药味数、性味归经和中药功效进行分析,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聚类组方分析,归纳总结李师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的用药规律。2.运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将使用频次≥50次的药物在TCMSP数据库中搜索并筛选药物作用靶点,同时在NVP-TNKS656溶解度OMIM、Gene Cards、TTD和Drugbank数据库中搜索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在venny平台上取交集,利用Cytoscape3.9.1软件中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neuro-immune interactionPPI网络图,将网络图信息导入到Metascape数据库中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126例,其中,男性76例,占比60.3%,女性50例,占比39.7%。男女比例1.52:1。126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27岁,最大者83岁,占比最高年龄段为:“56-65”岁,占比为34.9%,为高发年龄段。本研究共涉及188种药,分析TGF-beta/Smad抑制剂处方药味数,结果显示药味数在8-19,以12-16味药的处方为主。其中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10的药物依次为山茱萸、菟丝子、黄芪、三七、益母草、黄柏、知母、生地黄、黄连、丹参。其中以寒性药、甘味药和归肝、肾、脾经的药物使用最多。药物功效的统计结果中,补虚药使用频次最多。聚类分析得出5个聚类新方。2.核心药物筛选后获得75个药物有效成分,281个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后得到150个交集靶点,核心药物通过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豆甾醇、异鼠李素、薯蓣皂苷元、黄连素等活性成分,调节TNF、IL6、IL1B、AKT1、VEGFA、GAPDH等基因靶点,通过AGE-RAGE、TNF、IL-17和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降低炎症反应,减轻肾脏损伤,保护肾功能等作用。本研究展示出核心药物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共同参与治疗DKD。结论:1.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病位在肾,涉及肝脾,以脾肾亏虚为主,瘀血阻于肾络。李师在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用药上,以寒性药为主,甘味药使用最多,甘寒养阴,甘味补气,以归肝、肾和脾经为主,补虚药占比最大。治疗上补益脾肾,活血化瘀。2.核心药物通过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豆甾醇等活性成分,通过AGE-RAGE、TNF、IL-17和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降低炎症反应、减轻肾脏损伤、保护肾功能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