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抑郁症作为全球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是全世界主要致残原因,也是造成全球疾病总负担(Globol Burden of Disease,GBD)的主要原因。随着营养精神病学的发展,抑郁症的饮食干预和营养支持成为抑郁症治疗的新方向。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植物来源的膳食多酚,研究显示其可以改善认知功能和减轻炎症,对多种疾病具有保护作用。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摄入对于抑郁症状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评估美国成年人中6种黄酮类化合物亚类摄入情况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2007-2010年度及2017-Vorinostat配制2018年度共6年(3个发布周期)的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状况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的公开数据。共纳入研究对象10959人(男性5684人,女性5275人),年龄范围为18-80岁。黄酮类化合物摄入数据均提取自美国膳食研究食品和营养数据库(Food and Nutrient Database for Dietary Studies,FNDDS),共提取6种黄酮类化合物亚类摄入数据(mg)。将两次膳食调查获得的摄入量所取的平均值作为自变量,将6种黄酮类化合物亚类摄入量按照四分位数从低到高分为低水平摄入组(Q1),中等水平摄入组(Q2),较高水平摄入组(Q3)和最高水平摄入组(Q4)四个组别。其中低水平摄入组设为参照组。采用9项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用于筛查研究对象是否存在抑郁症,临界值为10。受试者人口学数据均来自结构化信息访谈。采用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6种黄酮类化合物亚类摄入与抑郁症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三节点加权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进一步探索了6种黄酮类化合物亚类摄入与抑郁症状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10959个研究对象中,患有抑郁症的人数为993人,占比为8.05%。(2)通过比较异黄酮类、花青素类、黄烷-3-醇类、黄酮类、黄烷酮类、黄酮醇类6种黄酮类化合物亚类摄入量在非抑郁组及抑郁组人群中的中位数,可以发现,两组中位数间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抑郁组人群摄入量中位数均低于非抑郁组人群摄入量中位数。(3)多因素加权Logistic模型2结果显示,仅黄酮类摄入水平与抑郁症患病风险呈现负相关,OR值及95%置信区间为0.66(0.46-0.95),对应的趋势P值为0.0119。(4)性别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受试者中黄酮类摄入水平与抑郁症患病风险呈现负相关,OR值及95%置信区间为0.65(0.47-0.89),对应的趋势P值<0.01。女性受试者中黄酮类及黄烷酮类摄入水平与抑郁症患病风险呈现负相关,OR值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0.68(0.52-0.87),0.legal and forensic medicine61(0.47-0.77),对应的趋势P值均<0.013。(5)基于3节点加权RCS模型的非线性关系分析表明,异黄酮类、黄烷酮类及黄烷-3-醇类摄入水平与抑郁症状间未见非线性关系(非线性P值>0.05)。花青素类、黄酮类及黄酮醇类摄入水平与抑郁症患病风险呈非线性关系(非线性P值<0.05),其中花青素类和黄酮类摄入水平与抑郁症患病风险均呈现“L型”非线性关系,整体趋势表明花青素类、黄酮类两种亚类摄入水平均与抑郁症患IACS-010759病风险存在负相关;而黄酮醇类摄入水平与抑郁症患病风险呈现“V型”非线性关系。结论:本研究基于横断面研究,探索成年美国人6类黄酮类化合物亚类摄入水平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仅发现黄酮类摄入水平与抑郁症患病风险呈现负相关;性别分层分析显示,成年男性中黄酮类摄入水平与抑郁症患病风险呈现负相关,成年女性中黄酮类及黄烷酮类摄入水平与抑郁症患病风险呈现负相关;非线性关系分析显示,花青素类和黄酮类摄入量与抑郁症患病风险呈现“L型”非线性关系;黄酮醇类摄入量与抑郁症患病风险呈现“V型”非线性关系。上述结果表明,膳食摄入的多种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黄酮类(flavones),可能对抑郁症状具有治疗或预防作用。本研究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流行病学调查基础,黄酮类化合物摄入与抑郁症状的因果关联有待于更大规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去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