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梗阻黄疸~(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植入实验和临床研究

恶性梗阻性黄疸通常是指恶性肿瘤组织直接侵犯或压迫胆道引起胆道梗阻,胆汁分泌后不能顺利引入肠道帮助消化。胆汁淤积于肝脏,短期内可使患者出现各种病理生理性功能紊乱,如全身皮肤粘膜黄染、肝功能恶化、电解质紊乱、凝血机制障碍、肠道功能紊乱,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绝大多数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外科手术时机。因此,临床上常常选择姑息性治疗,尽可能减轻患者黄疸症状,改善肝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胆道支架植入术通常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最常见治疗方法。近年来有不少报道证实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治疗MOJ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胆道支架植入术,关于125I粒子条对胆管放射性损伤性报道的基础研究不多,而且粒子条的植入方法单一,并发症相对较多。本研究对以上问题进行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通过优化125I粒子条的植入方式,为临床应用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 放射性125I粒子猪胆管腔内植入致放射性损伤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放射性125I粒子条植入家猪各段胆管内致正常胆管壁的放射性损伤范围及程度,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胆管腔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实验动物为家猪9只,并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实验组粒子总数为3颗,放射性活度为0.7mCi装载于导管制作成粒子条;对照组为两端封闭的空白导管。实验组中分别将粒子条植入家猪的肝门部胆管,肝总管横跨胆囊管开口,胆总管跨Oddis括约肌各2只家猪。每个实验组对应1只家猪的对照组,对照组在相应部位植入空白管。术前、术后1月采集两组实验动物静脉血,进行生化和血常规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术后1月处死实验动物,取出粒子条相应段胆管及周围结构,固定液固定后制作成标本,光镜观察两组标本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出血、胆管穿孔等并发症。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1月肝肾功能、血常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实验组粒子条植入段可见胆管柱状上皮坏死脱落,部分肝内胆管柱状上皮开始修复,胆管上皮以坏死为主,坏死与修复并存。胆管粘膜下固有腺体基本完整,粒子条周围胆管伴有炎细胞浸润及Tamoxifen MW胶原纤维增生。胆囊管段除上述改变外,胆囊管上皮也出现坏死脱落及增生性修复,周围炎细胞浸润。Oddis括约肌段十二指肠乳头附近肠绒毛上皮有少许脱落坏死,大量炎细胞浸润,总体上各段胆管粘膜下固有腺体结构完整,无胆管壁坏死穿孔。对照组胆管柱状上皮完整,粘膜下腺体结构完整,胆囊管上皮无坏死,Oddis括约肌段十二指肠乳头附近肠绒毛上皮无坏死脱落,仅见少量的炎细胞渗出。两组的病理学结果对比有明显的差异。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胆管腔内植入对胆管上皮存在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损伤,1个月后胆管可见修复性改变,粘膜下固有腺体结构基本完整,因此在临床常规使用照射剂量下,放射性125I粒子胆管腔内植入是安全的。本实验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具有可重复性,实验结果为临床上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治疗高、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 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研究目fungal infection的通过对传统的直形125I粒子条制作及植入方式进行改良,联合金属支架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我院自2018年0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39例接受两种不同放射性125I粒子条制作及植入方式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验组56例将粒子条制作成螺旋形植入金属支架腔内,对照组83例将粒子条制作成直形,植入金属支架和胆管壁之间,这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式。然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生化、血常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每月随访患者支架是否通畅以及生存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生化指标:术前白蛋白31.51±4.27g/L、术后1月39.46±2.18g/L,术前总胆红素249.48±40.28μmol/L、术后1月23.45±8.78μmol/L,术前直接胆红素224.73±26.98μmol/L、术后 1 月 17.62±5.47μmol/L,术前谷丙转氨酶218.27±44.40U/L、术后 1 月 91.89±28.55U/L,术前谷草转氨酶 201.75±41.59U/L、术后1月86.31±27.61U/L,与术前相比患者肝功能术后1月明显好转,术后1月白蛋白合成能力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生化指标:术前白蛋白 32.51±4.86g/L、术后 1 月 40.07±2.59g/L,术前总胆红素 237.57±40.41μmol/L、术后1月22.71±9.10μmol/L,术前直接胆红素214.93±37.34μmol/L、术后1月16.53±4.41μmol/L,术前谷丙转氨酶 202.96±53.61U/L、术后 1 月 79.59±34.29U/L,术前谷草转氨酶184.00±46.88U/L、术后1月70.88±27.50U/L,与术前相比患者肝功能术后1月同样明显好转,术后1月白蛋白合成能力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中,除1月后复查谷丙转氨酶水平有差异外(P<0.05),其他生化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两组患者白细胞术前、术后1月相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前、术后1月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前、术后1月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复查血红蛋白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1月组间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粒子支架的中位通畅时间为269.0天,平均通畅时间为271.54±32.88天,实验组粒子支架的中位通畅时间为299.0天,平均通畅时间为301.41±28.09天,两组支架通畅时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0.0天,平均生存时间为307.78±41.67天,实验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67.0天,平均生存时间为364.50±52.65天,两组生存期比较同样有明显差异(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分析:对照组术中恶心/呕吐、腹痛、胆道出血、胆心反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腹痛、发热、胆道出血、胆汁瘘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有7例,实验组有1例考虑胆源性腹膜炎,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条联合支架植入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可帮助患者短时间控制感染,改善肝功能,减轻寻找更多黄疸症状。螺旋形125I粒子条联合支架的植入方式相比传统的直形125I粒子条联合支架的植入方式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可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患者术中的舒适度和耐受性。在远期疗效上,螺旋形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的植入方式可延长支架的通畅时间和患者生存期。第三部分 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讨螺旋形放射性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17年12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142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验组75例行螺旋形粒子条联合金属裸支架植入,粒子条植入支架腔内;对照67例行直形粒子条联合金属裸支架植入,粒子条位于支架和胆管壁之间。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生化、血常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每月随访患者支架是否通畅以及生存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照组生化指标对比分析:术前白蛋白32.61±3.88g/L、术后1月37.41±3.83g/L,术前总胆红素 240.36±28.20μmol/L、术后 1 月 82.38±42.98μmol/L,术前直接胆红素234.55±17.19μmol/L、术后1月71.42±11.43μmol/L,术前谷丙转氨酶174.57±48.97U/L、术后1月86.48±22.84U/L,术前谷草转氨酶171.39±40.58U/L、术后1月88.92±25.44U/L,与术前相比患者肝功能术后1月明显好转,术后1月白蛋白合成能力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生化指标:术前白蛋白34.25±3.98g/L、术后1月39.14±3.87g/L,术前总胆红素233.68±38.22μmol/L、术后 1 月 58.01±39.28μmol/L,术前直接胆红素227.25±28.11μmol/L、术后 1 月 47.51±22.07μmol/L,术前谷丙转氨酶173.52±53.39U/L、术后 1 月 77.71±28.43U/L,术前谷草转氨酶 166.16±46.04U/L、术后1月78.77±24.72U/L,与术前相比患者肝功能术后1月同样明显好转,术后1月白蛋白合成能力也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术后1月肝功能的改善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中的各自白细胞术前、术后1月比较,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前、术后1月的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月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他包括白细胞术前、术后一月,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前两组间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血红蛋白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血红蛋白水平组间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期分析:对照组粒子支架的中位通畅时间为256.0天,平均通畅时间为259.46±31.62天,实验组粒子支架的中位通畅时间为270.0天,平均通畅时间为269.28±28.06天,两组患者支架通畅时间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90.0天,平均生存时间为293.76±30.12天,实验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1.0天,平均生存时间为301.95±29.05天,两组生存期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分析:对照组术中恶心/呕吐、腹痛、胆道出血、胆心反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腹痛、发热、胆道出血、胆汁瘘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月有4例,实验组有5例发生引流管滑脱,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植入再辅以经皮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可帮助患者改善肝功能,减轻黄疸症状,控制胆道感染。螺旋形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的植入方式对胆道及穿刺窦道损伤更小,相比传统的直形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的植入方式,短期内改善肝功能更明显,更重的是螺旋形粒子条的植入方式可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中的舒适度和耐受性。在远期疗效上,螺旋形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的植入方式并无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