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食管裂孔疝与Barrett食管相关性的荟萃分析

背景与目的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胃食GSK2118436体内实验剂量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一种主要并发症,并被公认为食管腺癌发生的前体病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种能够在酸性条件下存活的致病病原体。据报道,全世界大约有50-75%的人感染H.pylori。H.pylori感染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但其与BE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另一方面,食管裂孔疝已被公认为GERD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并与BE寻找更多密切相关。然而,目前的指南并未公开承认食管裂孔疝是BE的危险因素。本项荟萃分析旨在通过结合最新的证据,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估H.pylori感染及食管裂孔疝对BE风险的临床意义。方法1.第一部分研究在Pub 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系统检索有关BE和非BE患者H.pylori感染率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1年11月11日。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s,ORs,)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采用Cochran Q检验和I~2统计量评估异质性。应用亚组分析、Meta回归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的来源。2.第二部分研究在Pub 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系统检索有关BE和非BE患者食管裂孔疝患病率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2年10月16日。对于未校正数据和校正混杂因素后的数据的合并估计,分别计算ORs和校正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s,a ORs)及其95%置信区间。使用Cochran Q检验和I~2统计量对异质性进行量化。应用亚组分析、Meta回归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的来源。结果1.第一部分研究纳入了24项研究,共有1,354,369名参与者。荟萃分析发现,B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显著低于非BE患者(OR=0.53,95%CI=0.45-0.64,P<0.001)。异质性显著(I2=79%;P<0.001)。亚组分析、Meta回归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没有发现任何异质性来源。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 A)阳性H.pylori感染与BE呈负相关(OR=0.25,95%CI=0.15-0.44,P=0.000),但extracellular matrix biomimicsCag A阴性H.pylori感染与BE无相关性(OR=1.22,95%CI=0.90-1.67,P=0.206)。4项研究的荟萃分析也表明,H.pylori感染与长段Barrett食管(Long-segment BE,LSBE)呈负相关(OR=0.39,95%CI=0.18-0.86,P=0.019),而与短段Barrett食管(Short-segment BE,SSBE)无相关性(OR=0.73,95%CI=0.30-1.77,P=0.484)。2.第二部分研究纳入了47项研究,共有131,517名参与者。根据47项研究的未校正数据,食管裂孔疝与任何长度BE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OR=3.91,95%CI=3.31-4.62,P<0.001)。异质性显著(I2=77%;P<0.001)。对照组的定义(P=0.014)可能是异质性的潜在来源。根据14项研究的校正数据,二者正相关的关系仍然存在(a OR=3.26,95%CI=2.44-4.35,P<0.001)。异质性显著(I2=65%;P<0.001)。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食管裂孔疝与LSBE风险增加显著相关(OR=10.01,95%CI=4.16-24.06,P<0.001)。异质性显著(I2=78%;P<0.001)。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也显示,食管裂孔疝与SSBE风险增加显著相关(OR=2.76,95%CI=2.05-3.71,P<0.001)。异质性不显著(I2=30%;P=0.201)。结论H.pylori感染与BE呈负相关关系;而食管裂孔疝则是BE的显著危险因素。今后需开展高质量的大规模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当前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