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来源的天然产物结构复杂、骨架新颖、生物活性丰富多样,是小分子药物的主要来源。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偶然的过程,这阻碍了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快速挖掘。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测序费用降低,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快速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天然产物的发现进程。在基因组信息指导下挖掘真菌来源的生物活性物质对开发新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海参内生真菌Aspergillus micronesiensis H39和陆地内生真菌Collariella virescens 148.68的HPLC指纹图谱表明其具有催化丰富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可在基因组信息指导下挖掘其潜在的生物活性分子。首先对两株真菌进行小规模发酵培养,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如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薄层色谱对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3个新化合物和24个已知化合物,主要种类包括:Hepatoid carcinoma丁烯内酯类、细胞松弛素、色酮类。结合一维核磁共振(1D NMR)、二维核磁共振(~1H-~1H COSY、HMQC、HMBC和NOSEY)和质谱等方法鉴定了27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对27个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以及生此网站物合成途径推测。基因组信息显示A.micronesiensis H39有45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包括12个I型聚酮合酶(T1PKS)基因簇、1个III型聚酮合酶(T3PKS)基因簇、10个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基因簇、14个NRPS-like基因簇、1个T1PKS/NRPS-like基因簇、1个NRPS-like/NRPS基因簇、1个吲哚(Indole)基因簇、4个萜类(Terpene)和1个倍他内脂类(betalactone)基因簇。自A.micronesiensis H39发酵粗提物中系统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aspernolide M(1),及10个已知化合物aspernolide C(2)、aspochalasin I(3)、aspochalasin H(4)、aspochalasin J(5)、aspochalasin M(6)、rosellichalasin(7)、asperphenamate(8)、ergosterol(9)、epicoccolide B(10)和epicoccone(1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位于scaffold 000002F的NRPS-like基因簇负责丁烯内脂类化合物1和2的生物合成。化合物1-11没有对耐药细菌和真菌表现出抑制活性,化合物1和2也没有在斑马鱼模型中表现出抑制血管生成活性。C.virescens 148.68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共有26个,其中T1PKS基因簇12个,T3PKS基因簇1个,NRPS基因簇7个,NRPS-like基因簇2个,betalactone基因簇2个。从C.virescens 148.68发酵粗提物中分离出16个化合物,主要为色酮类天然产物,包括2个新化合物chaetosemin F(1)和chaetosemin G(3),14个已知化合物chaetosemin E(2)、amycolachromone C(4)、chaetoquadrin D(5)、eugenitin(6Emricasan研究购买)、6-hydroxymethyleugenin(7)、12.4 6-methoxymethyleugenin(8)、chaetoquadrin G(9)、chaetoquadrin H(10)、sterigmatocystin(11)、chaetochromin A(12)、3-methylglutaconic acid(13)、3-[(1-carboxyvinyl)oxy]benzoic acid(14)、p-hydroxybenzoic acid(15)和5-hydroxy-2-hydroxymethyl-4H-pyran-4-one(16)。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了硫代色酮类化合物3、4和5的生物合成途径。化合物7、9和12对常见细菌展现出由弱到中等的抑制活性,特别是化合物12对藤黄微球菌的MIC值为80μg/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