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武威队列胃息肉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依据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武威市建立的大规模胃癌自然人群队列,通过对其中胃镜筛查中明确诊断为胃息肉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实验室检查、幽门螺旋杆菌筛查等基线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此地区发生胃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胃息肉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针对甘肃省武威市建立的大规模自然人群队列,选取队列中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息肉的患者为病例组,对照组则纳入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对纳入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及相关临床体检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探讨胃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本研究涉及的变量包括一般状况、饮食和生活方式、病史资料、人体测量指标、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首先对病例组患者胃息肉的位置、数量及不同性别之间的胃息肉的上述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其次对病例组及对照组患者涉及的研究变量进行单因素差异性分析,危险因素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胃息肉患者分为单发胃息肉与多发胃息肉两个亚组,分析两亚组的危险因素。结果:1.在分布特征上,胃息肉不同部位所占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胃窦(53.78%)、胃体(14.59%)、十二指肠(5.99%)、胃底(5.87%)、贲门(4.36%)、幽门(4.01%)、胃角(2.09%)及多部位和不明确的其他情况;胃息肉以单发为主,占总胃息肉患者的84.8%,多发性胃息肉占总胃息肉患者的15.2%;总的部位分布上,胃息肉的部位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但Fungal biomass单发及多发胃息肉两组均以胃窦部为著,单发胃息肉组胃窦部息肉分布高于多发胃息肉,多发胃息肉则在十二指肠部位的分布占比上高于单发胃息肉;胃息肉患者中女性占总的胃息肉人群53.5%,男性为46.5%,不同性别的胃息肉患者单发与多发胃息肉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在部位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女性在胃底、胃体部位息肉比男性占比高,男性则在胃窦及十二指肠部位的息肉分布占比更高;2.单因素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家庭总收入、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收缩压、舒张压测量值、进食蔬果时间、进食习惯较快、吸烟、高血压病史、超敏C反应蛋白、葡萄糖、肌酐、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R)、Hp(+)感染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民族、职业、吃热食习惯、喜吃油炸、饮酒、selleck化学存在失眠、嗜睡、糖尿病、胆囊病、消化性溃疡病史、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伴胆汁反流、糜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年龄越大、家庭总收入越低、BMI≥24、蔬果时间越短、吸烟、有高血压、无快食习惯、胃蛋白酶原Ⅱ升高、胃蛋白酶原比值(PGR)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肾功能指标异常是胃息肉的危险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年龄越大、进食蔬果时间越短、胃蛋白酶原Ⅱ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高血压病史都是影响胃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单发胃息肉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年龄越大、未婚、家庭收入越低、BMI≥24、血脂异常、进食蔬菜水果时间越短、无快食习惯、吸烟、胃蛋白酶原Ⅱ升高、PGR降低、高血压、幽门螺杆菌感染、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肾功能指标异常为单发胃息肉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年龄越大、进食蔬果时间越短、高血压、PG-Ⅱ升高、Hp(+)是单发胃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6.多发胃息肉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年龄“≥60岁”、家庭总收入低、PG-Ⅱ升高、PGR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多发胃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PGR降低、年龄“≥60岁”及家庭收入低是多发胃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胃息肉仍以单发胃息肉为主,其中胃息肉患者中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在部位分布上以胃窦部息肉最多见;2.胃息肉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大小、婚姻状况、家庭总收入高低、BMI、血脂水平、进食蔬果时间长短、吸烟、高血压、快食习惯、胃蛋白酶原水平、幽门螺杆菌感染、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肾功能指标异常有BLZ945临床试验关,其中年龄大小和胃蛋白酶原水平的高低对胃息肉的发生影响最为明显;3.血脂异常及超重、进食蔬菜水果时间、吸烟、高血压病史、PGⅡ升高、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肾功能异常与单发胃息肉的发生相关;PGR降低与多发胃息肉的发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