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表现形式。图像文本借助色彩、线条、图形等符号,使其具有语言文本所无法比拟的直观性和细节表现力。研究图像史料能够从不同视角对中医药学术史进行解读。古代中医小儿痘疹图像所蕴含的内容,是中医小儿痘疹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小儿痘疹理论共同担负着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本文从古代中医小儿痘疹理论概述、整理与分类、流传演变、“语-图”互文研究以及特点与价值5个部分对古代中医小儿痘疹图像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第一部分,概述古代中医小儿痘疹理论的历史沿革。唐及以前,痘、疹各有所指,内涵丰富。两宋时期,出现痘、疹合称,始为“胗豆”,闻人规正式以“痘疹”为名,为“痘”“疹”疾病的类集。金元时期医家们对痘疹的学术争鸣主要集中于痘疹治疗的寒温之争以及痘疹的细化分类两方面。明清时期,痘疹之学发展兴盛。清政府于顺治年间设立“痘疹专科”,人痘接种术、牛痘接种术也开始推广应用。第二部分对古代中医小儿痘疹图像进行筛选、整理和分类。将收集到的38种中医古籍中的572幅小儿痘疹图像selleckchem Pexidartinib,分为理论图10幅、疾病图450幅、诊断图67幅、医stent graft infection疗图27幅、器具图17幅和符咒图1幅。其中疾病图又分为病程图和病形图,诊断图又分面部吉凶图、耳纹图和其他诊断图。第三部分,对同一类别以及同一书籍中小儿痘疹图像的流传演变分别进行探析。同一类别图像中分析了理论图、疾病图、诊断图、医疗图和器具图的流传演变,发现部分图像来源相近,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在同一书籍中图像的流传演变中,对《增补痘疹玉髓金镜录》《救偏琐言》和《引痘略》三本古籍中的图像做出了详细探讨。《增补痘疹玉髓金镜录》的不同版本间图像数量有所增加;不同版本的《救偏琐言》所载部分图像存在差异;《引痘略》不同版本间图像数目不仅有所增补,图像内容亦有改变。第四部分,分析古代中医小儿痘疹图像的“语-图”互文表现形式,探讨古代中医小儿痘疹图像的“语-图”互文关系。“语-图”此网站互文表现形式分为语在图外和语在图内两种,其中语在图外又可分为上下各置和左右各置。从图像与配图文字、图像内部图形与文字两方面对古代中医小儿痘疹图像的“语-图”互文关系进行探讨。图像与配图文字之间可总结为图文分离、图文趋同、图文互补、图文映衬和图文隐喻5种“语-图”互文关系。图像内部的语图关系又可细分为图像与图注文字、图像与图名的关系。第五部分,总结古代中医小儿痘疹图像的特点与价值,彰显其在中医小儿痘疹学术发展与传承中的独特作用。古代中医小儿痘疹图像具有线条简单易明、临床实用性强、融合临床各科和画风生动有趣的特点,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3个方面。本文通过以上五个部分的讨论,深入挖掘古代中医小儿痘疹图像丰富内涵,探讨图像的流传演变,从图像角度解析古代中医小儿痘疹学术发展与传承,厘清古代中医小儿痘疹图像在中医小儿痘疹学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为中医小儿痘疹学术传承发挥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