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功能性胃肠病症状的重叠和反复造成患者巨大的身心痛苦,为了缓解患者胃肠道症状、减少频繁就诊、降低疾病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拟设计以计算机和远程通信技术为依托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个性化饮食干预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效果评价,为该研究方案的推广和个性化行为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复习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运用系统理论、跨理论模型、社会认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激励理论开展个性化饮食干预方案各阶段模块的研发和组织。开展专家咨询,形成干预相关的措施、干预工具包和相关调查问卷的初稿;利用试点调研,分析总结方案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干预相关内容和具体环节进行修订和改善;最后经过专家咨询法,形成干预方案定稿。利用计算机开展相应程序编辑和逻辑运算,从而辅助研究人员完成饮食干预路线个性化定制。项目组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患者各类数据信息,采用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编程语言进行计算机辅助系统开发,选择Linux作为服务器运行系统、Nginx作为服务器运行环境。采取随机对照试验对功能性胃肠病个性化饮食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在安徽省十家二甲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进行患者胃肠健康情况调研,对通过资格审查的患者利用电话回访方式进行研究对象的招募和问卷调查。干预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是胃肠道症状总体治疗效果,次要指标包括患者的:1)各项饮食目标行为得分(24小时膳食回顾);2)饮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评分;3)症状表现(包括症状数量、出现次数和持续时间);4)生活质量评分(EQ-5D-5L);5)干预依从性和满意度评价。采用短信提醒、反馈报告和电话的形式对患者摄入蔬菜、杂粮、水果、热量、油脂、腌制品、红肉蛋白和非红肉蛋白等饮食行为进行干预。采用Epidata 3.1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录入和一致性检验,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Cronbach’sα系数指标对饮食目标行为得分和胃肠道症状得分信度进行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和spearman相关系数法对饮食目标行为得分进行效度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胃肠道症状得分进行效度评价。分类数据采用频数、率、构成比等描述变量组间分布特征,连续性数据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或均数±标准差描述变量组间分布特征。各种饮食目标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类指标的组间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各指标组内差异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本研究由计算机程序辅助生成的功能性胃肠病个性化饮食干预方案包括胃肠道症状导向的饮食干预路线自动挖掘遴选和个性化干预定制算法设计,实现患者个性化短信编辑与发送、个性化饮食干预方案自动生成、胃肠健康管理反馈报告生成等功能。患者胃肠道症状得分和饮食行为得分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随机对照试验的基线调查中,招募并纳入研究患者679人,男性320人,女性359人,平均年龄47.90±13.79岁。患者出现最多的前五个症状依次是“胃胀”(34.8%)、“大便不成形或大便变细”(26.2%)、“胃痛”(23.9%)、“食物反流或反酸”(19.9%)、“大便变硬或解大便困难”(17.2%)。超半数患者胃痛(58.0%)、嗳气(63.4%)、烧心(69.6%)、腹痛(57.1%)、腹泻(50.9%)、大便不成形或大便变细(55.0%)和大便变硬或解大便困难(90.6%)症状持续2—3天。一日三餐中早餐不进食的人最多(5.7%),中餐最少(1.8%);36.1%的人会在三餐外有进食行为或加餐。一天内至少吃1顿及以上的蔬菜、杂粮、水果、米面/淀粉类、油脂、腌制品、红肉蛋白和非红肉蛋白患者分别占95.1%、25.2%、52.3%、100%、24.9%、17.2%、67.9%和74.8%。一天内,蔬菜、杂粮、水果、米面/淀粉类、油脂、腌制品、红肉蛋白和非红肉蛋白摄入3种及以上的占比分别是38.6%、1.8%、1.6%、60.7%、0.4%、0.3%、0.7%和10.6%。年龄越大蔬菜摄入可能性越大(P<0.05),46—55岁、56—65岁、66—75岁患者的蔬菜摄入分别是35岁及以下患者的2.129倍、3.250倍和2.797倍。年龄越大腌制品摄入可能性越高,并且呈现递增关系(P<0.05),46—55岁、56—65岁、66—75岁患者的腌制品摄入分别是35岁及以下患者的2.300倍、2.379倍和2.804倍。年龄越大非红肉蛋白摄入可能性越低,并且呈现递减关系(P<0.05),36—45岁、46—55岁、56—65岁、66—75岁患者非红肉蛋白摄入分别是35岁及以下患者的0.502倍、0.420倍、0.373倍和0.258倍。文化程度越高红肉蛋白的摄入可能性越高,并且呈现递增关系(P<0.05),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患者红肉蛋白摄入分别是小学文化程度患者的1.875倍、2.362倍和2.385倍。文化程度越高非红肉蛋白的摄入可能性越高,并且呈现递增关系(P<0.05),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患者的非红肉蛋白摄入分别是小学文化程度患者的2.435倍、3.143倍和3.913倍。功能性胃肠病个性化饮食干预后,总体治疗有效率干预组(76.1%)高于对照组(52.7%),P<0.001;症状显著改善率干预组(30.7%)高于对照组(22.4%),P<0.05。干预组胃痛、胃胀、食物反流或反酸、嗳气、腹胀、腹泻、大便不成形或大便变细、大便变硬或解大便困难、大便次数增多症状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是5.33±1.83 vs.6.92±2.03、5.89±1.55 vs.6.45±1.48、4.92±1.40 vs.6.38±1.65、5.11±1.35 vsselleckchem Puromycin.6.95±1.60、4.75±1.32 vs.6.91±1.89、4.04±1.59 vs.5.26±1.82、5.43±1.58vs.6.48±1.42、5.45±1.08 vs.6.39±1.26、6.20±1.33 vs.7.50±1.62;并且这9个症状与基线相比,干预组症状得分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蔬菜、杂粮摄入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基线相比,干预组蔬菜、杂粮摄入得分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热量摄入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基线相比,干预组热量摄入得分减少量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饮食相关KAP和EQ-5D-5L效用指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是1.69±1.03 vs.1.MAPK抑制剂49±1.12、5.58±2.75 vs.5.04±2.73、1.97±1.33 vs.1.68±1.20、0.84±0.07 vs.0.82±0.09;与基线相比,干预组患者KAP和EQ-5D-5L效用指数得分均有显著提高(P<0.001)。关于饮食短信建议内容的依从性,有72.2%患者基本上会按照短信内容来改进自己的饮食行为习惯。结论本研究基线调查的饮食摄入行为中,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一天中米面等高热量食物摄入率最高,其次是蔬菜的摄入率,最低的是腌制品的摄入率。各种饮食行为会受到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最近三个月是否因胃肠道疾病就诊和用药情况影响。经过三个月饮食干预,干预组患者症状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Molecular phylogenetics干预组胃痛、胃胀、食物反流或反酸、嗳气、腹胀、腹泻、大便不成形或大便变细、大便变硬或解大便困难、大便次数增多的症状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蔬菜、杂粮、水果、非红肉蛋白的摄入多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热量、油脂的摄入少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饮食相关的KAP和EQ-5D-5L效用指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总而言之,经过个性化的饮食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有所缓解、饮食相关认知得到提高、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该方案适合进一步推广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