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病附体出神障碍的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背景:附体出神障碍在新出版的ICD-11中被归类为一种分离性障碍,但其定义、临床特征仍然不甚明确。主要Lab Equipment的特点是个体的行为或动作有被“附体物”所控制的体验,表现为出神状态,发生常伴个人意识状态显著改变或个体原有身份被外PLX4032核磁界“附体”的身份所取代。在临床实践观察中发现,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有部分患者以“入睡困难”、“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主诉就诊,常诊断为抑郁障碍并给予抗抑郁治疗;而经过仔细的精神检查可发现曾有附体出神障碍的病史,对于此类患者,往往单纯的抗抑郁治疗是不够的。因此尽早的识别此类患者并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本研究意在探究共病出神附体障碍的抑郁障碍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以及临床特征,从而提供在临床实践中鉴别此类患者的依据。以及统计分析附体出神障碍患者在病程中的不同症状表现,为附体出神障碍诊断标准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临床数据。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心理卫生科住院部、符合纳入条件的就诊患者共75例,附体出神障碍共病抑郁障碍患者25例为病例组,抑郁障碍患者50例为对照组。通过查阅电子病例、电话随访及面谈等方式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族史等)、临床特征(症状类型、症状数目、发病到首诊时间、发作诱因等)、特殊资料(宗教信仰、是否看过“巫医”“大仙”治疗等),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点、临床特征及文化相关背景差异,以及统计描述附体出神障碍患者附体发作的核心症状、伴随症状等临床特征。结果:1.病例组、对照组在一般资料(年龄、起病年龄、性别、精神障碍家族史、文化程度、有无发病诱因)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例组已婚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病例组患者更常有被控制体验、自言自语、听幻觉、视幻觉、情感爆发、哭笑失常、声音神态改变(P<0.05)的症状,更少伴有自杀(想法/行为)、自伤(想法/行为)、社交退缩、睡眠障碍(P<0.05)。4.病例组患者更多位于乡村(P<0.05),更常具有宗教信仰(P<0.05),以及更多有看过“巫医”“大仙”治疗的经历(P<0.05)。结论:1.共病附体出神障碍的抑郁障碍患者与对照组抑郁障碍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以及性别未见明显差异。2.相GSK J4采购较于对照组的抑郁患者而言,共病附体出神的抑郁障碍患者在抑郁发作时有更多的精神病性症状,症状负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