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振动训练的应用效果与作用机制

研究目的:全身振动训练(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WBVT)作为一项简便、易操作且无创的神经肌肉训练手段,一直受到运动科学专家的持续关注。练习者在振动平台上进行静态或动态练习,通过调整频率(Hz)、振幅(mm)和持续时间(s)等参数,使机体在”超重”和”失重”的环境中承受身体重量间的不断变化,提高身体锻炼效果。在此环境中,人体神经肌肉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兴奋性以及灵活性来适应外周环境的改变。相较于传统力量训练,WBVT能有效提升肌肉力量水平、关节灵活性以及神经肌肉控制的稳定性,降低运动员疲劳阈值、运动损伤的风险并促进机体恢复然而,目前国内对其在训练实践中的效益、最佳负荷应用和Ceralasertib配制生理机制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这可能影响其应用价值。本研究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综述了WBVT的训练效果和作用机制,为其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通过关键词检索包括”振动训练”、”全身振动”和”全身振动训练”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与万方数据库中进行中文文献检索;在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进行英文文献检索,使用检索词包括”vibration training”、”whole body vibration”和”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检索时间截止2022年5月30日,通过筛选最终获得117篇有效文献,其中,中文文献42篇,英文文献75篇,发文量主要集中在在2014年至2016年之间,且国外发文量显著高于国内,表明当前对于WBVT在训练中的短期、长期应用与生理机制仍缺少客观、全面的认识,这可能导致其无法在训练中发挥特有的价值。研究结果:通过进行短期(1-3次)WBVT能够提高训练后2分钟内的肌肉激活程度、快速力量、下肢灵活性与稳定性,并能够促进机体组织在训练后72小时恢复至训练前水平。在训练实践中,短期WBVT产生的急性训练效果通过较高的振动负荷体现,通常以增加振频和振幅,或结合抗阻训练(30%-70%%1RM)的形式提高负荷强度,增加肌肉共激活程度。在快速力量主导的项目中多采用25-50Hz、1.5-6mm的振动负荷,持续时间30-60s,3-5组,并结合较低负重(30%1RM);而在最大力量主导的项目中需要采用50Hz和3mm的振动负荷,并选择较大的负重(70%1RM);在提高下肢灵活性与稳定性方面,多采用25-40Hz和2-4mm的振动负荷。此外,在热身和放松阶段融入WBVT可以提高肌肉激活与促进机体组织恢复。对于初次进行WBBafilomycin A1临床试验VT的运动员应选择接近肌肉共振频率(20-25Hz)的负荷较为合适。长期WBVT可通过改善神经肌肉功能,显著提高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以及姿势稳定性与平衡能力;并相较于短期WBVT,训练效果更加稳定。基于当前研究发现长期WBVT采用渐进式的负荷安排,训练周期为4-16周,每周进行2-3次训练,并通过递增频率(20-50Hz),振幅(2-4mm)和负重(30%-80%1RM)调整负荷(2-3周/次),可持久稳定地改善运动员的神经肌肉功能。在改善运动员快速力量方面至少需要进行4周WBVT,而对于提升运动员最大力量则至少需要8周的WBVT。在机制层面,WBVT提升神经肌肉功能主要是通过提高神经肌肉反射效率、增加肌浆网内钙离子释放、增强肌肉激活程度,并使MTU中存储肌肉弹性势能释放,最终促进肌肉功率输出与运动能力提升。短期WBVT产生的相关机制可能与钙离子释放和肌肉激活程度有关,包括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运动单位募集速率和神经活动的同步化提升,暂时性地提高肌肉激活程度。而长期WBVT的相关机制可能与神经-肌肉反射效率和肌肉弹性势能有关,包括神经和肌肉系统的生理变化,肌纤维募集改变、神经-肌肉反射效率与串联弹性元成分利用率的提升。研究结论:WBVT作为有效提升运动员神经肌肉功能的训练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训练实践。短期(1-3次)WBVT通常伴以高强度负荷,通过激活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酶,提升运动单位募集速率和神经活动的同步化,以及增加肌肉内的血流量,从而暂时性地提高运动员的肌肉激活程度、快速力量、下肢灵活性与稳定性,并有助于机体组织恢复。长期WBVT(4-16周,每周2-3次)通过渐进式负荷安排递增振动频率、振幅、抗阻负重和训练频率,使神经和肌肉系统产生生理性变化,改变肌纤维募集程度、提升神经-肌肉反射效率与串联弹性元成分利用率进而稳定改善运动能力。但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究短期WBVT所产生的痕迹效应对运动能力的促进作用,明确WBVT的剂量效益与最佳振动负荷(如振幅、频率等)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期WBVT对肌肉结构(肌纤维长度、羽状角等)的影响,细化短期与长期WBempiric antibiotic treatmentVT提升运动能力的生理学机制。